我国过度教育问题研究
——基于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
张晓蓓 亓朋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长沙 410079
鲁东大学商学院,烟台,264025
摘要: 本文采用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03)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过度教育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实证检验了主要的过度教育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研究显示,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过度教育现象,但适度教育仍是主要的就业状况。与此同时,ORU模型检验结果表明,过度教育分配理论适合我国国情,能够用于解释我国过度教育现象的产生机理。据此可知,导致我国过度教育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配置的低效率,因此加快劳动力市场改革步伐是缓解过度教育现状、保证经济平稳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过度教育 自我评估法 分配理论 ORU模型
中图分类号:G40-054文献标识码:A
自1996年起,我国开始对高等教育进行并轨改革,高等教育规模得到空前发展。1999年国务院高校扩招政策的出台,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踏上扩张之旅。从招生人数来看,高校招生规模由1996年的96.6万人上升到2009年的629万人。从毕业生数来看,200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11万人,较1996年增长6倍。然而,伴随着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数据显示,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急剧下滑,由2001年的90%下降为2009年的68%。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对高等教育价值的质疑,甚至出现了读书无用论的观点。严峻的现实迫使毕业生降低就业期望,就职于低水平行业和职位,导致了过度教育现象的出现。在这一背景下,研究过度教育问题,揭示该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及其产生的后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劳动经济学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下,劳动力和商品一样,其就业率和工资高低取决于劳动力市场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当劳动力供给等于需求时,市场达到均衡状态,此时劳动力与工作岗位一一对应,社会实现了充分就业。但是当劳动力供过于求时,市场提供的工作岗位不能容纳所有劳动力,失业现象便不可避免。结合我国现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1999-2009年间GDP平均增长率高达9.6%。根据奥肯法则 ,GDP的持续增长将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劳动力需求。与此同时,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进一步增加了市场对高等人才的需求。因此,高等教育的扩张适时解决了人才的需求问题。然而高校毕业生年均22%的增长率远远超出经济发展提供的工作岗位增长率,特别是高层次岗位增长率。人才供给和需求在数量及结构上的不协调,导致高校毕业生理想就业几率的降低,过度教育现象应运而生。此外,由于户籍、地方政策等制度壁垒的存在,我国劳动力并不能实现完全自由流动,高学历人才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寻找工作,就业地域的局限性进一步加深了过度教育程度。
过度教育是指劳动力实际受教育水平超过就职岗位所需水平的一种就业状态,与之相对应的还包括教育适度和教育不足,它们分别指劳动力实际受教育水平等于或低于就职岗位的需求(Freeman, 1976[1];Duncan和Hoffman, 1981[2])。研究表明,我国劳动力过度教育比率介于13%-40%之间(武向荣,2005[3]、2007[4]),而美国过度教育比率达到45%(Groot 和Maassen van den Brink, 2000[5]),英国为30%左右(Mason,1996[6]),澳大利亚27.1%(Linsley, 2005[7])。由于过度教育现象会对工作收入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将降低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抑制经济发展(文东茅,2002[8];Tsang et al,1991[9])。
由于数据的匮乏,国内过度教育研究大多仍停留在理论层面,本文将采用最新的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实证分析过度教育现象及其产生机理。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首先介绍过度教育的衡量方法,并概述主要的过度教育理论;继而构建过度教育收入模型,通过实证方法判别适合我国国情的过度教育理论;最后得出结论。
……
(文见《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第17期,正式发表时略有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