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信仰之源,传播真理力量——交流协会支部参观陈望道故居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8-6-1 10:18:00 人气:

2017年度我支部曾在双激活动中组织全体党员同志翻译了《共产党宣言》英文版序言的部分段落,而今年正值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将《共产党宣言》翻译并引入中国的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故居已于近日对外开放。为了帮助我们年轻党员更深刻地领悟陈望道同志临危担当、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与孜孜以求、敢为人先的辛勤探索,体会马列主义对于我们的指引,我支部于5月18日组织全体党员赴位于国福路51号的陈望道故居进行参观。

国福路51号是一栋三层的“凸”字形的独立小楼,记录了1956年至1977年间,陈望道生活和工作的点滴。支部党员首先观看了《大师陈望道》和《信仰之源》,了解了作为社会活动家、教育家、思想家、学者的陈望道的光辉人生;随后移步至修缮后的陈望道旧居,展厅通过“诞生:阶级使命、人类解放”、“共震:华夏命运、道路抉择”、“中译:承译巨著,传播火种”、“影响:信仰之源、时代担当”等四个章节展现了他笃志专注的学术风姿和坚定不移的信仰追求。

序厅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陈望道1920年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浮雕。正式步入宣言展厅,还能看到陈望道老先生曾使用过的桌椅、柜子。除了首版陈望道中译本,故居还专门辟设版本厅,收藏有1918年的珍贵德语版本和刊载了幸德秋水《共产党宣言》日译全文的图书《社会主义研究》等著作。据介绍,后者便是陈望道作为中文翻译依据的底本。一楼的展厅还循环播放着一则陈望道老先生轶事:1920年春,陈望道在老家柴房苦译《共产党宣言》,曾将墨水误作红糖,吃下母亲送来的粽子,还连声夸赞粽子“甜”。这则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的故事名叫“真理的味道”。二楼和三楼是陈望道老先生任复旦大学校长期间生活起居之处。“书房”里端坐着笔耕不辍的陈望道老先生蜡像;几张书桌上,还堆放着普通话推广方案,《辞海》定审稿,校长室的行政公报。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同志在陈望道故居开馆仪式上说,陈望道同志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影响和培育了无数先进分子积极投身革命,促使他们由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者,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真理之光”,那么陈望道同志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就是“信仰之源”,是共产党人信仰的起点,它在中国大地上催生了无数革命先驱和源源不竭的奋斗动力。陈望道老先生曾说“我信仰马克思主义……活着一天,就要为党工作一天”。在参观了陈望道故居后,作为年轻党员,我们更应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同命运,做《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