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整体设计的德育效果评估”研讨会召开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3-12-17 15:13:00 人气:

会议时间:2013年11月15日 地点:教科院2号楼第四会议室

出席人员:胡 卫:教科院副院长

徐淀芳: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

周增为:市市教委基教处副处长

岑国桢: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洪雨露:徐汇区向阳小学校长

杨长亮:上海市教委德育处科员

区县德育室主任

德育评估课题组成员、德育评估试点校、普教所科研人员

主 持 人:汤林春:常务副所长

“基于整体设计的德育效果评估”研讨会于2013年11月15日在教科院召开。教科院副院长胡卫、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徐淀芳、市教委基教处副处长周增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岑国桢、徐汇区向阳小学校长洪雨露、市教委德育处杨长亮以及区县德育室主任、德育评估课题组成员、德育评估试点校、普教所科研人员参加会议。

《中小学德育课程的一体化评估研究》是翁铁慧副市长领衔的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大中小学德育的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子课题之一。本次研讨会的目的是聚焦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以及遇到的困惑,通过来自教育行政部门、专家以及区县德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参与、讨论,明确下一阶段的研究思路,推动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汤林春常务副所长首先介绍了课题研究的目标、研究内容以及研究进展。本子课题的研究目标是中小学德育课程的一体化评估方案的研究,旨在探索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估方案,衡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小学思品(政治)、语文、历史、体育、艺术、地理等六门课程上一体化设计与实施的效果。汤所长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以及课题的研究思路,希望通过德育专家、学科专家与实践一线教师的合作,采用综合研究的范式,利用文献梳理、调查研究、专家咨询、行动研究等具体办法,从学科德育评估现状、课堂教学、一体化效果等维度,整体考虑中小学六门学科如何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构建评估指标、设计评估方法、形成可以操作的评估方案。利用评估方案对实验学校、区县实验情况实施检测,进行前后比较,判断实验效果。课题主要包括三项研究内容:1.中小学学科德育及评估现状的研究;2、聚焦课题教学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课堂教学评估研究,主要包括通用课堂教学德育评估框架(量表)研究,包括政治学科课堂教学评估方案和间接德育学科课堂教学评估方案、学段的程度设计研究;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效果评估研究,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根据相关年段特点,适当设计出各年段的评估标准;评估方法与技术的研究,主要从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理解与认同、实践落实与感悟、情感体验与发展等维度进行评估,综合应用量表、观察、访谈等多种方法,研究评估的工具与技术,做到问卷与量表的结合、他评与自评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网络途径与常规结合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的结合等。除此之外,课题组还将探索对学生成长关键性重大事件的评估方法。

汤所长在报告中特别提到,课题组希望通过网络技术为评价提供技术平台,能够在测评方法的网络途径方面有所创新。汤所长还对课题研究的难点做了阐述,即如何把总课题组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个块面十六个指标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情感以及行为特征,制定分层次、分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

杨四根老师介绍了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课堂教学评估研究的进展。该项研究力求实现“目标可导向、行为可选择、过程可调控、效果可测试”的目标,努力实现指标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的创新。因此评估框架的设计既要遵循德育规律,依据教育理论,保证指标体系建立在科学的教育理论基础上,又要考虑课堂教学实际,准确把握德育评价体系中诸指标要素的内涵、作用、结构及相互关系。杨四根老师介绍了一堂课的德育效果评估框架和一个较长时段的德育效果评估框架,介绍了德育效果评估框架的四个要素:评价指标、评估标准、权重和等级、评价方法,并对构建课堂教学德育效果评估框架的要素进行了分析,对其运用要注意的问题做了说明。

杨彦平老师介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测评维度检测点的设计思路以及阶段性成果,其中着重介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维度检测指标的研究轨迹。从最初探索阶段从“4*3=12个”到“4*4=16个”测评维度的确定,经过调研反思、听取专家意见,再到确定测评的内容的三个维度——“应知”(偏重与知识)、“应悟”(偏重与体验与感悟)以及“应会”(偏重于行为),之后进一步研究测评指标的分年级细化与测评维度的逐步清晰。初步形成测评指标体系后,又请一线的骨干教师参与指标设计,不断对指标进行修改与完善。每一个阶段都包含困惑、收获与突破。杨彦平老师表达了当前研究的困惑,即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离中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要在指标体系的内容设计上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情境化,是后续研究需要突破的难点。

本课题的试点学校之一武宁路小学校长孙纳新作为试点校代表介绍了该校《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探索。该校以《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评估》的研究为导向,在学校已有相关课堂评价的基础上,展开对《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孙校长介绍了研究进展,学校如何基于学科特点,确立评价目标;如何基于目标达成,架构评价内容;如何基于多元化原则,实施评价过程。

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副处长周增为对课题研究发表了意见,她认为本子课题研究的定位是对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整体实施设计的评估,是对过程与效果的评估,而不是对现状的评估。但从总课题各个子课题的分布来看,在其他关于现状研究、课程研究的子课题尚未取得实质性成果的时候,就开始对其效果进行评价的研究,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她认为,本子课题的研究首先要明确三点:第一、凭什么?应该以对课堂教学评估为核心;第二、给谁用?即给教研员用;第三、怎样评?网络渠道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也要认真研究数据的采集方式。对于今后课堂的研究提出了两点建议:1.要研究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评价,要建立在布鲁姆基础上,要超越他,要在研究理性思维的发展的规律基础上研究对思维品质的评价方法与指标;2.要研究影响人的信仰、情感发展的因素及其层级结构,要结合人和人的交互影响、要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结合,还要和社会伦理水平相结合。

市教委教研室徐淀方主任对课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子课题的研究目标决定了一定要有整体意识,要与总项目组不断沟通、与其他子课题相互沟通。其中,将评价与年龄对接最为关键,与学科对接则更加有难度。徐主任还生动地用“磁针与磁场“的比喻对如何让老师感受到“育人”提出了建议:1、将教育内容置于情景中;;2、将教育内容置于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习过程可以揭示内容的意义;3、将教育内容把内容放到特点的环境,与资源建立关联,就会让内容产生意义。但是,同时又要注意不要把学科教学变成政治课,要冷静思考应该挖掘什么东西,要产生什么效果。徐主任特别强调,不要先入为主地认为现在的学生品德发展是有很大的问题,因为现在还没有可靠的证据说明这一点。

洪雨露校长首先对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表示认同,首先,是因为教育回归本源,应该是全面育人全面发展,教学永远要有教育性;其次,课题到德育课程一体化评估是对课堂教学能不能很好的教书育人、能不能把教学和教育自然结合进行评估,这种评估是非常有必要的,尽管有难度,但是一定要做出来,这是一个重要的导向问题。洪校长对课题组提出了五条建议:1.在现行的六门学科外再加一门小学与初中的少先队活动课程,这一门课是一门德育显性课程,是国家教育部发文件规定的每周一节的必修课程,洪校长还表示,如果加上这堂课,他愿意领衔参加;2.对“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四个板块提出了修改意见,比如可以把“政治认同”改为“热爱祖国”,而且在整体结构上缺少“社会责任”,他提出要把四个板块修改为“热爱祖国、文化认同、公民人格、社会责任”;3.在指标描述上,要用孩子的可以理解的语言,用孩子可接受的程度,许多提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4.既然是一体化研究,就不仅包括德育课程、学科教学、课堂教学,还要重视环境及课程、社会及课程、文化及课程等其他方面;5.要突出教师的重要作用,师生关系的因素取决于好的德育工作队伍,必须加师德修养,因为师德是对孩子最大的引领和教育,教师的以身做做比在知识点上挖掘重要的多。

岑国桢教授认为本子课题研究非常具有难度和挑战性,主要原因就是现在的课程与教材还在研究过程中,没有确定。他充分肯定了子课题组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同时也认为,更难的还在后面,即具体的测评方法的设计。因为品德的测评是不能直接询问的,需要用肯定要投射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抓主要的测评指标,同时还要控制每次测量的时间,要把时间控制在学生可以集中注意的时间。还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思考是不是通过对一堂课的评价就能了解学生的情况,而是要通过半学期还是一学期。岑教师还提出,对学生的评价如果延伸到社区、家庭,让社区和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评价,结果可能更加客观更有说服力。德育测评方法要灵活,要特别注意效果的评定量表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如网络技术、情境故事的编撰,突出要素,要抓住核心的和基础的东西。

胡卫副院长认为,这是一个相当宏大的课题,难度非常大,因为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测量评价本身是一门科学,而“领导“要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价,就更加有难度,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价值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并不等同于德育。作为研究机构,要研究“领导”的高度广度深度是否与学校实际状况相匹配。德育的内涵广泛,其能与社会找核心价值体系划等号吗?作为研究所,可以提出一些研究成果,供领导参考,让领导思想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德育规律。作为研究机构,要有自己的独特立场,既要贴近但又不能唯上。孩子的道德认知发展是有规律的,德育评价是要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顺序是不可能倒过来,评价指标的设计不能违反规律。他特别强调,德育评价指标一定是可测的行为,指标一定要少的,现在的指标太多了,一定要简单可测行为化,约复杂约抽象月政治,约难测,、指标定下后,工具也要简单。

与会的德育评估课题组成员、德育评估试点校成员以及普教所科研人员与专家进行了积极的互动,对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在研讨会最后,汤所长就课题下一步的研究重点以及每个子课题组的研究任务提出了要求,并对接下来的调研以及试点校如何与各个子课题组对接做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