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海市教育决策咨询委员会全会第三分组讨论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2-7-5 16:52:00 人气:

2012年上海教育决策咨询委员会全委会

转变教育发展模式

专题研讨

主持人:唐盛昌 王懋功

参加人:杜慧芳 夏玲英 曹荣瑞 唐盛昌 肖 林 何金娣 胡 卫 王懋功 卞松泉 
      金志明 姚 期 邵志勇 印国荣 孙秀强 许荣华 周景泰 倪闽景 李 蔚
      王向军 徐淀芳 范文毅 陆 晔 郑百伟 董圣足 王秀军 方建锋


精彩论点摘要

一、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促进教育转型

有专家指出:上海把转型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升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市区层面对“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除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等,要更多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根本目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依赖于人的全面发展和教育转型。

1、教育要在社会发展背景下随着社会发展而转型

改革开放30年的工业发展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变成世界制造工厂,背后支撑的是教育。如,富士康很多员工是农民工,没有九年义务教育的培育、高中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就不可能培养出大批农民走上现代流水线。现在要从制造大国成为创造大国,背后还是人才的支撑,教育培养不出创新性人才就实现不了创造大国目标。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没有人的发展、没有教育的转型,整个社会就难以转型。同样,整个社会大背景、观念制约着教育转型,不能单从教育内部谈教育改革,脱离社会形态,教育转型很难实现。我们社会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和不同需要深入思考。美国文明程度较高、社会发展比较先进, 其10%精英的责任心、技术的掌握、创新能力都很强,其他的则比较普通、平凡,但美国社会给平凡人有很好的待遇,所以做平凡人,也过得很好。现在教育的诸多问题,有分配制度、就业制度等社会因素制约。

2、社会环境的变化需要教育加快转型

教育转型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改变,现在处在信息技术、互联网等急剧变革的虚拟世界环境,学生接触的纸面东西越来越少,网络东西越来越多。已经不是资源短缺性的社会,物质条件比较丰富,开放式的环境,使孩子们的视野更开放。社会转型不应该仅仅是产业、经济转型,在未来转型中更多的要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要促进整个社会事业的转型。现在教育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迫切需要转变大部分学校把学生绑在应试教育的战车上的做法。发挥传承文化的功能,教育要注重以文化人,改变剥离文化后的简单工具追求目标,把文化传下去。随着现代化、国际化,尤其是信息化发展,要实现时时处处人人学习终生的教育,带来教育手段、方法的新变革。

二、创新教育转型发展的目标和理念

有专家提出,要明确教育转型的目标或转向现代化的教育形态,需要体现一些最本质、最重要的特征:

1、 教育目标要求有合适定位

一个面,整个的培养目标要产生大的变化,包括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进更好的高中、好的大学、找好的位置,这样的功利目标把教育本来应该有的功能扭曲。美国10%的人是社会精英,就读高端学校,学习负担很重,但不把把学习成绩放在很高地位,更看重对遵守社会规则的培养,养成遵守社会规则的基本观念、社会价值观。怎样教育更多的学生形成对待生活的乐观精神、积极向上的态度,能自食其力,力所能及的为社会做贡献,有社会责任感,值得重视。

第二,培养人的兴趣和能力更受重视,学生关注和学习感兴趣的内容,尽管艰苦程度很高,但为将来感兴趣的职业而努力,根据自己学习水平选择合适的院系,而非盲目追求名校。

上海的教育转型发展的核心是逐步按照学生的志趣和性格、按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培养。和国家的需要、计划相结合,发展到按学生的性格、以学生为本来培养人才,是转型根本方向,实现国家的需求和人的发展的需求的一致,国家的培养需求要反映人的发展需求,使国家的需求、国家的计划和人的发展相吻合,比较成功的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也符合学生发展的志趣。

2、 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和高度的课程选择性

现代化的教育内容应是围绕理解、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而有逻辑性的展开,而不是单纯的知识、应对考试的知识。在教学的手段、方法方面应使得学生能力越强、天资越好就能学得越多。课程选择方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必须要有课程选择性,诸多课程选择不同,培养出来的学生强项弱项就不同,这与学生个性发展紧密联系。提高课程选择性、教育现代性必须建立新的评价体系,不能考基本相同的内容,评价手段必须能为学生个性化充分发展做出判断。

3、差异、特色与优势

培养人,为本国经济社会而服务,今天培养的人,明天应该会工作、能创造财富,是基本的要求。更高的要求,要为人类的进步服务。尽管有多种原因导致我们现在不愿意承认,但要大胆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学校要办出特色、确立优势。就像全世界只有一个培养出6位总统、许多获诺贝尔奖学者的哈佛大学,如果把自己的学校办成唯一的,也就是最好的。弥补差异性有一定的道理(均衡),但不能平均,就像人各有所长,把长处发挥好、培养好,而非总拿短处和别人长处比。因此要承认国家间、学校间、人和人之间的差异,要根据、立足自己优势和特点去,才能做到最好。

4、让每个学生受到适合的教育

发展观念要转变,优质教育,不等于都培养天才。从培养人的角度,不是为了考上好大学而读书。适合的教育,就是发现学生的兴趣,培养这种兴趣,成为特长,发现长处、培养长处,就是好的教育。所喜欢的知识领域往往是兴趣和长处所在。扬长补短,不能为考好大学,不注重兴趣和长处而补习其他知识。缩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注重培养提高学生成为遵守社会规则,能够自食其力,对她喜欢的东西可以做得很精益求精,有责任心、有爱心的人,为此要改变评价和选拔方式,把每个学生合适的培养好。教育学生不是给他多少知识,而是教授他知识的同时教给他学习知识的方法。成功的教育,一定是教给今后的学习方法,使其可以面对生活的任何挫折,去解决碰到的任何困难,做出成就。

三、从若干方面推进教育转型创新

有专家指出:上海教育创新和转型需要关注教育的国际化。提高上海的国际化开放程度,促进教育文化、语言的国际化,推动上海教育要能够适应国际化流动的需要,形成各级各类教育的国际化标准。比如形成上海纽约大学的国际标准,要向美国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标准方向靠拢。因为没有经历过工业化,生活水准差异大,没有标准化,差异很大,澳大利亚教师轮换机制很难适用本土。不能用发达国家的标准来要求我国,简单借鉴一些国外的经验不一定适用,要适合中国的特点。

教学方式转型。对非正常的孩子,应该有非正常的教学方式。对有某种偏差的小孩,可能某些方面表现很好,如何扬长避短是教学方式转变的重要方面。形成满足特殊孩子特殊需求的教学方式,给有长处、志向的学生发挥的天地。知识更新换代加速,不能填鸭式灌输,要通过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将来大学专业改革方向是更多引入非专业的学习内容,本科成为通识教育、全才教育。

校长、教师做好准备、自身转型很重要,文化、师德和专业三者缺一不可,校长要把教师队伍建设好。

为让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成长,多元化的成长,充分的成长,改变对随班就读学生参加中学统一考试的评价方式,尤其是对随班就读的中、重度智障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形成合理的评价标准,出台相关绿色指标和政策。

要真正重视德育。教育要发挥以文化人、启蒙的作用,为人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起作用。

教育要开放,除国家财政支持教育外,要把各种各样的资源引入。

也有专家提出:要处理好多目标的关系,教育公平与培养创新人才、实现创新驱动。不仅要硬件设备条件,教师教学水平等物质层面的公平,教师在一所学校是优秀的教师,但流动后到其他学校去,连“合格的教师”都不够格。即使是同类学校,因为文化不同,流动的老师也会不适应。既要强调专业性,也要求通用性,许多推进目标、工作要求之间相互矛盾。还如学校教学和补课的关系,日本、韩国等国家有学校教育体系,还有补课体系,补课学校完成的教育任务很重。

处理好基础教育阶段的公益性和服务性的关系。高中阶段的教育有服务性的因素,如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大量外籍人员子女的教育就涉及到服务性问题。到国外求学也涉及到公益性与服务性的问题,满足这些需求的课程是服务性的。教育部门有关政策要处理好类似学校(包括民办学校)公益性和服务性的关系问题,需要政策加以规范。

四、教育转型发展中要解决公平、教师队伍建设等重点问题

有专家指出:人有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校里面有三类人:校长、教师、学生。其中影响学校最关键的要素是生源,校长、教师也很重要,但学生的差异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就近入学很难做到,从百姓角度择校问题客观存在,是造成不公平的最主要原因。推进公平,除了设备、校舍外,关键是生源。无法解决生源差异性的问题,仅仅推动教师均衡是不够的。,提供合适的教师才是最好的教育。教师和校长也有文化认同的问题,不能把特别好的学校让一般的校长去管理。承认差异性不是不要公平,政府对各级各类的学校校长、教师工作业绩的认定应该是客观的、公平的。办学校不能千篇一律,但政府对不同学校应该一视同仁,给相同待遇,甚至倾斜。

教育公平不等于教育平均化。从教育均衡化来说,受教育机会平等,首先是物质方面比较均衡,其次是教师间的均衡问题。

还有专家指出:实现转型发展必须解决教师队伍问题:中学老师男女比例失调问题。如杨浦区教师队伍中,80%是女教师,20%是男教师,幼儿园男教师比例也很低。郊区好一些。中小学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调,对学生成长、人格优化形成不利影响,要出台积极的政策措施解决。

教师待遇差别问题。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待遇应该平等,同样刚毕业的本科生到中学和小学任教的待遇不同,但现在待遇低的是小学老师,不利于教师队伍建设。执行校长职级制过程中,高级教师提拨为校长后要从最低一级做起,待遇明显下降,不利于发挥校长积极性。这些都要变革制度设计,积极改变。

教师流动问题。师资流动要慎重,可以鼓励教师流动,但不能硬性规定必须要流动。学校之间文化、氛围有差异,流动后难以发挥应有作用,流动效果不佳。对大型动迁居住区、远郊区的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要结合经济产业等部门出台综合性政策措施,解决“好教师不来、来了留不住”等问题。对外来人口集聚区招生入学要制定有效政策,保证相关学校教师队伍、实现可预期的、稳定的建设发展。

师资培训问题。一个面存在过度培训现象,有限的培训资源下,部分教师校长若干年一直在培训,不能发挥培训资源应有作用;另一方面,培训的量不够,往往集中于少数人,要让更多老师接受不同程度的培训。如新优质学校校长要分批、不断的培训,实现后续发展。

五、上海要引领全国教育改革,率先实现教育发展转型

有专家指出:上海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在全国较高,在转型发展中应该率先。一定要结合上海的教育发展水平定位上海教育的转型发展,不能停留在全国的水平上。上海现在有很多比较领先的东西,作为全国教育综合改革的试点区,应该发挥这种定位和作用,不仅仅是市级层面的教育改革,应该是各级各类教育都有重点、都能引领全国发展的立体性的改革项目。如教育发展绿色指标在全国超前,能从评价的、核心环节来引领上海教育发展,这对素质教育改革、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都起到引领作用,但评价体系不仅在起点、过程当中体现,重点也要体现,要考虑与中考的匹配。作为综合改革实验区,上海不仅出理念,还要出案例,用先进典型,体现先进教育理念,如果国际化、城乡一体化、优质学校等。不仅做好自身工作,还要引领中国基础教育发展,这是上海教育转型发展重要的措施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