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政府应该注重教育而非规划未来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东方早报 日期:2012-5-30 14:35:00 人气:

英国《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编辑、《第三次工业革命》专题作者 保罗•麦基里接受早报独家专访

“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 政府应该注重教育而非规划未来” 

近期出版的英国《经济学人》杂志(2012年4月21日)专题论述了当今全球范围内工业领域正在经历的第三次革命(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即数字化革命。一系列新技术的发明和运用,让数字化革命正在我们身边发生——软件更加智能,机器人更加巧手,网络服务更加便捷。

与以往历次工业革命一样,第三次工业革命也会对制造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它将改变制造商品的方式,并改变就业的格局。第三次工业革命意义何在?其对制造业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对上海发展高端制造业有哪些借鉴作用?早报记者昨晚电话专访了该报道的作者保罗•麦基里(Paul Markillie)。

保罗•麦基里现为《经济学人》编辑,擅长创新和科技领域的报道。他曾在《经济学人》驻中国香港分社工作,去过中国的许多地方,所以有机会关注到中国的制造业。

报道缘起:制造业正在发生变化

东方早报:4月21日,《经济学人》刊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特别报道,你们当初为什么会想到要做这篇特别报道?

保罗•麦基里:我追踪制造业的发展已经有好几年了,这次有机会把制造业的几次发展在一篇宏大的报道中呈现出来,如果说契机的话,是因为金融危机之后,很多国家都开始重回制造业,这当然是好的。但是,现在制造业正在快速发生变化,而且未来也会继续变化。有些人在思考制造业会变成怎样,未来的工作岗位将来自哪里,也许会和过去不一样,这是我选择写这篇报道的另一个原因。

金融危机之后,政策制定者也开始注意到制造业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性。比如说,美国想要更多的制造业和更多的工作岗位,因为这是一个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想在这个特别报道里说明的是,在制造业,许多事情都在改变。一些制造业也许并不能创造出像过去一样多的工作岗位,而工作岗位的性质也在发生变化。

东方早报:你完成这篇报道用了多长时间?你们这组特别报道和社论都是你写的吗?

保罗•麦基里:我写这篇报道用了五周时间,但是我关注这个话题已经好几年了,我写关于制造业的报道也有很多年。我曾经在《经济学人》驻香港分社工作,也过去中国的其他地方,所以有机会关注到中国的制造业。这次特别报道和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社论都是我写的。

东方早报:《经济学人》的这篇特别报道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在进行当中,而关于现在是第几次工业革命仍有争议,有学者将信息化带来的变革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把低碳带来的变化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甚至还出现了“第六次工业革命”的说法。你怎么看这些争论?为什么你认为现在是“第三次工业革命”?

保罗•麦基里: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争论有很多,搞清楚现在究竟是第几次工业革命确实比较困难。我写这篇报道的时候,也纠结过现在是第几次工业革命。你可以说现在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延续。

我把这次工业革命定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在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第一次产业革命”,是在18世纪后期的英国,纺织业工厂机器生产取代了作坊手工制作,开启“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是在20世纪初期,开创了规模化生产的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数字化革命,大规模流水线制造的终结,可以同时制造出不同的商品。

的确,关于现在是第几次工业革命的争论很多,但有一个共识就是,在现在这个阶段,制造业已经开始发生变化。我不太在意,现在到底是第几次工业革命,关于这个,我们可以争论很长时间。但更有趣的是,人们开始思考,制造业正在发生大改变,而且涉及数字化技术,如3D打印。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不同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流水线大规模生产,如果你想改变产品的设计,通常会需要很多成本,但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意味着你可以更加频繁地更改设计,而不用花费太多成本。

“第一次工业革命”源于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源于美国,“第三次工业革命”可能是全球性的。我在报道中提到的几种新技术,很多国家都发展得不错。碳纤维和合成材料主要来于航空业,欧洲和美国都很擅长。而3D打印技术也主要在欧洲和美国。而机器人技术则更是全球化,日本、中国、欧洲、美国都有这个技术。

关于中国:制造业不可能全部重回发达国家

东方早报: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欧美开始重视制造业,欧盟加大制造业科技创新力度,美国于去年也成立“先进制造业伙伴关系(AMP)”,以期通过政府、高校、企业合作强化制造业。你怎么评价最近各国在制造业方面实施的战略?

保罗•麦基里:我可以理解他们的做法,但是我想,对现在正在发生的变革,有一个误解。认为所有的制造业都会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迁移回发达国家是不对的。

有时你有很好的理由在中国制造东西,比如在长三角地区,中国的优势不仅仅是劳动力成本低,还有设计、产品供应链方面的优势。只不过,有一些制造业会回归发达国家。

为什么美国的企业会选择将一些制造业迁回国呢?因为可以更靠近消费者。也就是说更靠近市场,这样可以对市场的反应更迅速。而如果是在中国制造,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先是要把设计送到中国,制造产品,然后再运回美国。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发达国家的所有的制造业公司都会放弃在中国制造产品。

现在,新型制造业已经开始出现,这意味着制造业的成产方式会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例如,现在如果你想制造跑车,可以用钢铁或者铝制造,再或者用轻巧的碳纤维。

如果你想用铁制造跑车,中国很在行。但是,如果你想用碳纤维来制造跑车,你可能会更多地考虑美国或者德国这些在碳纤维技术方面有优势的国家。因而,是否迁回,还是要看你想要制造什么。

东方早报:特别报道中有一个部分是关于中国制造业,随着制造业发展,廉价劳动力已经不是巨大优势,制造业开始重回发达国家。有学者提出,中国的崛起或被“第三次工业革命”终结。你认为呢?

保罗•麦基里:虽然现在一些原本被中国低廉劳动力价值吸引的制造业企业正在迁回欧美国家,我并不认为中国的崛起会被“第三次工业革命”所终结。中国本身就是个很大的市场,如果制造商想要在中国销售产品,在中国制造,比在其他地方制造,再运输到中国好。

另外,在很多人看来,中国制造业最大的优势就是劳动力成本低。但是,中国在其他方面,也是有优势的。比如说,我现在想要制造一个电子产品,在中国我就可以找到我所需要的所有服务,不仅是生产服务,还有供应链,原材料,制造技术,甚至是设计。如你所知道的,中国有一些企业正在试图使自己进入上游产业链,更多的在做产品设计。这些企业也会有竞争优势。

就像我在报道中提到的,波士顿咨询集团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运输、计算机、材料合成、机械等领域,一些制造业在迁回发达国家。到2020年时,10%~30%现在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将可以回到美国制造。这里提到的只是一部分,虽然10%~30%占比是个比较大的数据。

东方早报:报道没有太多注意中国现在正在努力推动的新兴制造业。为什么呢?

保罗•麦基里:虽然我注意到中国有一些发展,但是我主要是集中研究欧洲和美国,那些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技术前沿的国家,因为他们在新材料、3D打印方面进展比较大。中国的制造业也有较大发展,但是我并没有深入研究,并没有其他原因。

未来设想:每个人都可以是工厂

东方早报:“第三次工业革命”会给城市带来怎样的改变?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的城市化趋势会不会改变?

保罗•麦基里:制造业会发生的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不一定非得在城市中进行制造业活动。我曾经跟非洲的一个教授交谈,他对3D打印技术非常感兴趣,因为3D技术可以在没有多少作坊和制造业的乡村使用。现在,在非洲乡村,假使你使用的某一个东西的零件坏了,就得等上好几个星期,从城市运输这个零件回来。但是,使用3D打印机,你甚至可以当场制作出一个零件。

“第三次工业革命”可能会把人们带回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的状态,与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相反,“第三次工业革命”可能会带来反城市化。你可以用几千美元买一个小的3D打印机,可以打印珠宝、牙齿套等。你可以在家里就拥有一个小家庭工厂,或者小镇上的小公司。

东方早报:“第三次工业革命”会给人们的思想带来怎样的改变?

保罗•麦基里:我想一个重要的改变就是,如果你现在对于一个产品有了创意,那么你可能会发现,把这个创意转换成可以制作和销售的产品,会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然而,这种情况正在改变。

以往,如果你对于一个产品有了创意,比如说,你对厨房用具有一个创意,你想,如果我可以把它制造出来,也许很多人会喜欢。你该怎么做呢?你必须去找一个工厂,而且说服工厂制作它,工厂通常要大批量生产产品。你也不容易从银行借到资金,因为这同样需要详细的商业企划。

未来你可以拿着产品设计,去许许多多的网站——包括国际网站,用3D打印机打印出你的产品。你无需定制成千上万个,你可以只定制半打,你可以将产品卖给朋友看看他们是否喜欢,你还可以改变你的设计。你自己一个人就可以是一个工厂。

人们可以自己制造产品的这一天已经临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这会变得非常容易。这有点像回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人们在自己的家里,制造商品,小镇上有许多小作坊。未来,技术的发展使得制造产品方便,而且成本低,这有利于小公司、小作坊和个人去制造产品。

建言上海:需要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东方早报:上海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目前上海制造业也正在向高端转型,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悄然来临,上海应该怎么去迎接呢?你能否提供一些建议?

保罗•麦基里:上海发展新兴制造业,其实是很有优势的。其中一件事情就是要了解这种新技术以及新材料,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们可能改变世界。我的意思是说,需要了解像合成塑料、碳纤维、数字设计软件这些新技术,以及它们的前景。同时,对待制造业的态度是很重要的。

我认为,像上海这种有大量制造业的地方,应该去了解新技术,并且让公司的员工了解新技术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可以让人们去理解这些技术,并去做一些试验,因为通常人们总是可以想出好的主意,创造出新事物,或者以新的方式去生产产品。

至于政府需要做的,就是像促进其他产业一样来促进制造业,没有必要专门针对制造业制定一些特别的促进政策。政府需要创造一个所有行业都需要的良好环境,如果政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在促进制造业发展。这是其一。

其二,上海需要有能够掌握并运用这些技术的人。绝大多数和我讨论到制造业未来的公司,都说你不得不去思考,未来的趋势是否会要求更高的技术,工厂的未来是怎样的。未来我们需要有接受过很好教育的人在制造行业工作。这不是说,在来工厂上班之前,员工对于自己的工作无需了解太多,可以之后接受训练,然后做一份简单的工作。未来的工业可能需要你去看管各种设备,你可能不得不用电脑和复杂的软件。所以我认为,良好的基础教育是政府可以努力去做的事情。

有些人会问,未来,工厂会建设在哪里呢?对此,我就听到有些人说,工厂会建在那些有知道怎么运用未来制造业装备的人才的地方。在未来,对于制造业来说,劳动力成本已经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吸引到人才。

我认为可以让年轻人在学校时就对制造业产生兴趣。拿现在数码设计的教育来说,学校教育学生如何去使用电脑,却没有告诉他们怎么去设计软件。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孩子们对制造业产生兴趣,让他们想要去创造东西。这些新技术的其中一些,例如,数字化设计。

我们现在教他们如何使用电脑,为什么不能教他们如何在电脑上设计事物,运用工业化设计呢?软件并不贵,现在价格正在下降。你必须明白,孩子们喜欢电脑,他们喜爱电脑游戏,应该给他们机会去使用设计软件。也许,这些孩子们会创造出像3D打印机这样的创意产品。

此外,我想政府通常不善于挑选哪些能起到作用的,他们总是搞不清哪些有用,哪些没有用。政府通常喜欢选择一个企业或者一个行业来扶持,但通常他们都会失败,政府没有水晶球,他们没法预见未来。我想最好的做法,就是注重教育,提供人们接触新技术的渠道,然后看会发生什么,而不是试图去规划,“我们需要这样做或者那样做”。

◎链接 第三次工业革命四大支柱

美国著名趋势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杰瑞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四大支柱的主体是精明技术(smart technology)。

第一大支柱是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

第二大支柱是作为积极发电站的建筑(buildings as positive power plants)。

第三大支柱是氢储存(hydrogen storage,即利用太阳能或风能把水分解成氧和氢,然后将氢储存起来,等到能源需求旺盛时,再借助燃料电池将氢转化成能源)。

《东方早报》2012年5月29日 A2、A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