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中国本土儿童分级阅读的理论支点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0-9-21 11:39:00 人气:

被曲解的儿童分级阅读

近年来,儿童分级阅读在中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家长、学校也越来越热心购买儿童读物。自去年接力出版社牵手北师大等单位召开第一届分级阅读研讨会之后,书店里的分级阅读读物似雨后春笋。看到这样的景象,许多出版商或者有能力的单位也纷纷涉足分级阅读这块本应是纯洁、高尚的高地。

现象之一:巨大的商业利益驱使一些出版商涉足分级阅读。一位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他戏称自己是分级阅读的受益者:一年前,一家出版商想重新出版他的作品。这位作家说,这些作品许多出版社已经出了,你们是赚不了钱的。出版方笑着问,你不想在这个海滨城市有一套房子?作家说,我不想,也没有可能。出版方坚持说,请你把电子文档传给我们,我们重新编排。后来,出版商以分级阅读的名义,整合编排了6本书,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发行了30万册,并拿到了丰厚的利润。

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王林也很有感触,去年召开第一届分级阅读研讨会之后,最大的成果是书店里面多了很多有分级阅读标记的图书。这些书有浑水摸鱼之嫌,有人以“反正分级阅读是复杂的,我怎么标都有道理”的理由,大肆制造分级读物,目的只有一个:商业利益。

现象之二,儿童阅读成了识字教育。一位儿童早期阅读专家说,他去年收到4800多封教师请教儿童阅读问题的来信,从农村到城市的教师都有。但是,他们都把识字当成了阅读的主要内容。她感叹,这是中国当前儿童阅读面临的最大问题。儿童阅读不是识字教育,儿童最初的阅读是由兴趣引发的,一个个动听的故事敲开了儿童情感与智慧、学习与探索的心灵之门。而识字就要枯燥得多了。许多无知的家长和老师用美好而愚蠢的愿望,有些残忍地教育儿童去识字,反而使孩子的阅读兴趣萎缩熄灭了。

阅读是悦读,悦读的孩子对文字符号产生了好奇心,并在潜移默化中开始认字,再加上恰当的阅读技巧和策略——重复、突出重点的字词,环境文字的设置,押韵和节奏手段等,就像学习说话一样,在不知不觉中,字词、句子就被孩子掌握了。应该说,是成人的无知和功利心戕害了孩子的阅读和学习兴趣,厌学是大人之过!

现象之三,父母置身于儿童阅读之外。有专家指出,所有的学习最终都取决于阅读的能力,阅读是儿童获得间接经验最多、最广泛、最简单而有效的方式。阅读作为人尤其是儿童的基本素养,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但是,我们的父母喜欢花钱买书,却不愿意花时间进行亲子阅读,这样怎能帮助孩子更好地阅读?

分级阅读的目的之一,就是方便家长、老师对儿童阅读的引导和帮助,尤其是低幼年龄段孩子的阅读。为什么图书会有文图差异,为什么图画书、桥梁书、文字书会有文本区别?并不是有了这些图书的差异和层次,家长就可以放手不管了,家长要参与孩子的阅读,学会引导和帮助他们。

亲子共读作为儿童阅读的重要环节,在西方发达国家备受重视,在美国、英国等国的幼儿园,阅读占到课程的80%以上。父母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担负着重要责任,这种责任是:其一,建立一个充满阅读氛围的环境;其二,父母既要关注孩子阅读的兴趣,不要用成人的兴趣代替了儿童的兴趣,又要防止儿童的兴趣跑偏;其三,和孩子一起阅读图书,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四,给孩子恰当的阅读指导,帮助孩子逐渐学会自主阅读。

旨在探讨中国儿童分级阅读的理论进展和实践经验的第二届中国儿童分级阅读研讨会近日在北京举行。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寻找中国儿童分级阅读的本土理论支点”。主办方之一、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表示,寻找支点就是在寻找理论的落脚点,寻找中国儿童分级阅读的发展基础和必要环节,而不能让分级阅读成为沙滩上的美丽楼阁。
专家们指出,中国儿童的分级阅读本土理论应该建立在中国的现实基点上,认清中国儿童阅读的环境,如国家民族特点、文化氛围、教育发展等因素,要汲取外来的分级阅读理论与实践的精华,更要探讨具有中国本土特色分解阅读的思想基础。符合中国的实际,是寻找中国儿童分级阅读本土理论支点的重要出路。

不少与会专家认为,中国儿童分级阅读的启动和推进应该成为国家战略。据介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都制定了儿童阅读的相关国家战略或计划,并且分级阅读的标准研究和实践已经进行了几十年,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分级阅读标准的制订应建立在发展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儿童文学等多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之上

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董奇介绍,儿童处在迅速的发展阶段,不同年龄的儿童,在幼儿期,在小学低年级、高年级,初中、高中阶段,脑神经、心理因素差别非常大,这主要体现在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得知的结论。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是21世纪世界科学研究的前沿和重点,这一研究对于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迄今为止,我们对用于阅读、学习的大脑认识很少。过去人们对大脑的神经、心理活动研究是分离的,我们很难解释孩子很多的阅读现象、阅读能力等。随着近20年一系列脑成像技术的巨大进步,对阅读现象的研究成为可能。

分级阅读的研究和实践,应该有儿童的参与,尤其是在研制标准的过程中可以尝试让儿童参与进来。理论与实践证明,孩子有巨大的潜力。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司项目官员张亚丽风趣地说,鞋子穿上舒不舒服,只有穿鞋子的人才知道,孩子们应该成为分级阅读研究与实践的主动参与者。北师大教授王泉根则指出,分级阅读应遵循“儿童本位”的原则,即分级阅读的定位与目标要以儿童为中心,一切以现实的儿童出发,而不是从成年人的想法出发。

儿童分级阅读的媒介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变化了的环境应纳入分级阅读的影响因素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李学谦认为,互联网的出现导致了整个媒介环境的改变,由此也改变了每个人知识获取的方式、媒介的接触习惯。也因此给整个出版界、给人们的阅读习惯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需要深思的问题。但是他强调,纸质阅读,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在儿童的阅读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儿童分级阅读的媒介环境发生了变化,儿童的阅读习惯也在发生变化。一方面阅读在改变着儿童,另一方面儿童也在改变阅读,改变书本,这是一个互动的关系。

香港著名阅读推广人李超伦则用自身的推广实践来说明,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对于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其一,电纸书、手机阅读、电脑阅读、电视阅读等数字化阅读的方式越来越多;其二,互联网使这些阅读在动态中不断变换、丰富。其三,数字技术诞生了大量的工具,包括词典、字典和沟通工具,对阅读有很大的扶持作用。其四,数字技术使阅读变成社群化,读者之间、师生之间可以互动,这非常有利于阅读的巩固。其五,数字化技术非常有利于因材施教,可以为每个孩子建立个性化的分级阅读档案,以有效地促进儿童阅读。

需要注意的是,数字阅读在分级阅读中究竟应该占多大分量?动漫、游戏是否应该算作另一种阅读?各种冲击力极强甚至有暴力和情色倾向的网络阅读内容,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什么样的影响?怎样控制才不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危害?这些问题都需要慎重思考和对待。

关键阅读技能培养是分级阅读的重要关注点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副教授王文静多年来一直从事儿童英语阅读研究,其研究成果之一就是“攀登英语阅读系列”,打造出我国儿童英语分级阅读的读物。

王文静分析指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汉语儿童阅读有什么阶段特征?有什么独特的规律?中国儿童学英语和学汉语有哪些规律是相通的,又有哪些规律是相区别的?我们阅读训练的重点首先要符合中国儿童的阅读能力和水平,使孩子通过使用关键阅读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图画书能够减轻儿童的认知负担,降低孩子们的阅读门槛,让他产生自信;通过篇章强化技术,强化对重点内容的理解;通过环境文字的设置,营造一种环境阅读氛围;通过有创意的节点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运用节奏手段,使读物易于诵读;恰当的重复造成儿童深刻的阅读印象,等等。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洛在《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提出的智力发展水平的规律,他通过对千名儿童的追踪分析提出,若以17岁时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为100,则4岁时就已具备50%,8岁时达到80%,剩下的20%是从8-17岁的9年中获得的。而8岁之前的儿童阅读对人的影响是终生的。

在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看来,在幼儿的成长中会出现“敏感期”,“正是这种敏感期,使儿童用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去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时期,他们对每样事情都易学会,对一切充满了活力和激情”。而人的智力、性格、素养发展正是建立在幼儿敏感期基础上的。

上海市儿童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周合强调学前分级阅读的重要意义和作用。通过多年的实践观察,她认为学前分级阅读跟儿童早期认知能力发展有很大的关联性,早期的阅读倾向,在幼儿园或家庭的阅读角就能够轻松地形成。所有的学习最终都取决于阅读的能力,阅读是儿童获得“间接经验”最多、最广泛、最简单而有效的方式。事实证明,学龄前就具备较好自主阅读能力的孩子,进入小学后,学习能力普遍较强。学龄前儿童的阅读学习主要表现在: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的感受力,为以后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公共图书馆与社区图书馆建设应成为中国推动分级阅读的中坚力量

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很长时间以来,中小学生难以踏足图书馆。而社区图书馆更是儿童阅读的空白区域,堂堂大都市的社区图书馆都非常稀少,更不要谈二三线城市了。

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长汤更生表示,图书馆对儿童阅读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图书馆人应该是职业的阅读推广人。对于分级阅读,她认为图书馆应该做6件事。一是图书馆界应该更快地加入到分级阅读中来。二是图书馆需要与学校、各种机构牵手合作。三是图书馆需要培养专业的儿童阅读辅导馆员。四是从图书馆的角度寻找儿童阅读的支点。五是要跟分级阅读成熟的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六是可以在图书馆建立儿童阅读试验田。

对父母和教师进行培训是推进分级阅读的重要基础

相当多的父母对儿童阅读不负责任,董奇不无忧虑地指出,父母的阅读观念存在问题,很多父母喜欢花钱买书,但是不愿意花时间进行亲子阅读,这样怎能帮助孩子更好地阅读?更不消说,中国孩子的阅读起步比较晚,而欧美国家的孩子在6个月的时候就开始阅读了。如此看来,30年前的父母不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也就罢了,对于今天的父母来说,儿童的阅读的重要性是作为父母应该了解的,因此对父母进行培训就是非常必要的了。

而教师也是如此,相当多的教师谈到阅读就认为是识字,有专家称这已经成为了目前中国儿童阅读最大的问题。还有很多教师过分解读图画、文字背后的东西,把阅读神秘化,追索所谓的微言大义。这很不利于儿童的阅读。而要想有效地推进儿童的阅读,就应该告诉父母、教师阅读应该以怎样的原则进行。

同时,儿童分级阅读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风趣地介绍说,在冰岛,搞分级阅读非常简单,全国人口不过26万人,人们都生活在一个城市里,没有重点小学、重点中学之分,孩子们都接受着同样的教育,所以差异不会太大。请几个心理学家、教育专家可以很容易地编制阅读大纲、阅读计划、阅读目录。美国学校的水平是差不多的,法国的巴黎与南部乡村的教育差不多是在同一个层面上。在中国怎么能够拿出一个既适合城市又适合农村,既适合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又适合西北边陲小镇孩子的阅读目录?一个统一的分级阅读计划一定是在这个国家教育水平相对均等的前提下制定的,而中国是发展十分不均衡的国家之一,即使在同一个城市,学校水平差异也非常大。期望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指导全国的儿童分级阅读,和现实有很大的距离。这种不平衡要求从区域指导、因地制宜的角度推进分级阅读这一工程。

分级阅读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让儿童养成终身读书的习惯,学会终身学习。儿童时代是养成阅读习惯的最佳时期,尤其是学前时期和小学时期,由于中国的教育习惯等问题,到了初中培养阅读习惯已经有些晚了。而分级阅读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理念和方式,中国自古也讲究循序渐进的阅读:从“三字经”一直到“四书五经”,但这只是一个极其狭隘的观念,今天我们应该以宏大的视野看待和推进儿童阅读。

【声音】

阅读文本是普及《红楼梦》的第一步。文字可以传达人类情感中非常微妙的信息,影视作品替代不了。

借着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播出,《红楼梦》再度成为热点话题。几年前,很多应征“红楼梦中人”选秀活动的年轻人都没有读完甚至没读过原著,大多通过“87版”《红楼梦》电视剧或刘心武《解密〈红楼〉》的讲座等来了解《红楼梦》。对此,红楼梦学会秘书长孙伟科认为,“想通过一个红学研究者的几次讲座就了解《红楼梦》是不可能的。”

好的小说既要有可读性又要有艺术性和思想性,否则小说就不能称其为小说,只能是故事。

《错位》被有关专家认为是本年度最好看的一部新时政小说。作者魏然森认为,丢弃可读性,一味地玩深沉,不能说不好,但那是给专家看的,一般普通读者不容易接受。如著名的《追忆似水流年》,一般读者读它会是一种痛苦,特别是习惯了传统小说的中国读者。

作家急于“走出去”,也是一种浮躁,有些小家子气,我并不赞赏。

对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话题,作家张炜认为,对一个作家来说,好好写作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开放的时间还很短,相对于这个时间,当代文学在境外出版的其实也算是不少了,但什么事情都不能急。(赵丽丽 辑)

【业界动态】

湘少社组织中外儿童文学四人谈

“中国的儿童文学对世界影响相对较小,有文本本身想象力不够、与一流文本存在差距的原因,但中国的文化处于弱势是最根本的症结所在。”在湖南少儿出版社举行的“无疆界的童话世界——中外儿童文学四人谈”活动上,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认为,随着对外开放力度逐渐加大,我们可以充分发掘民间童话,让一流的儿童文学走向世界。

在著名童话作家金波看来,影响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的,一方面是中外文化差异,另一方面是翻译问题,而后者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走出去的进程。著名童话作家汤素兰就中国童话的创新及世界儿童文学的融合趋势谈了自己的看法。挪威文学基金会常务董事吉娜女士也作了主题发言。(张贵勇)

全国少年儿童故事大王选拔赛落幕

日前,“余杭杯”第十一届全国少年儿童故事大王选拔展示活动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举行,来自23个省份的近300名选手参加了角逐,最后评出“全国级最佳故事大王”等奖项,还颁发了“故事大王伯乐奖”,以表彰那些长期辅导孩子讲故事的教师。获得“全国级最佳故事大王”称号的25名选手将作为2011年《故事大王》的封面人物推荐给全国的少年儿童。据了解,全国少年儿童故事大王选拔展示活动始于1984年。此次活动由中国教育学会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分会、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少年儿童出版社和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却咏梅)

江苏教育社推出《跟着名师学作文》

《跟着名师学作文》近日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打通了作文和阅读与生活的隔膜,在编写上突出体现了文质兼美的特点,提供模仿的“法帖”都精选自古今中外的名家篇什。捧读此书可获得作文的具体指导,获得阅读的审美享受。同时,训练题的设计,符合文章写作和作文教学规律,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贴近初中生的实际水平。该书强调学生写作的文体意识,注重入格的训练,注重基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以及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作文作业化、训练日常化、定点爆破反复演练。该书凝聚江苏数位名师多年心血,构建了一个科学系统的、可操作的训练体系。(明非)

“学校文化建设与策划”项目结题

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主办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学校文化建设与策划”近日结题。同时出版的《学校文化学》、《学校文化建设与策划》、《学校文化建设优秀成果汇编》等3部作品,分别从理论、策略、案例方面对学校文化建设及策划进行了阐述和总结。来自全国70多所子课题学校的100多位代表参加了结题大会。据悉,该课题于2006年5月立项,历时4年,全国100多所学校积极参加了相关子课题研究。(石光)

【暑期征文·教育专业组】

课堂缘何变得静悄悄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实验小学 范里

暑假想出游,想读书,然而总有意想不到的人找你,预料不到的事烦你。想要坐定看一本书尤其是与专业有关的书,真是很难。

在碎片拼出的空闲里,我遇到了佐藤学,遇到了他写的《静悄悄的革命》。

佐藤学,日本东京大学教授,20年间共访问过1000多所学校,参观过7000多间教室,他的文章“多使用日常语言来描述具体形象”。读他的书,你看不到居高临下的做派,看不到引经据典的铺陈,看不到诘屈聱牙的矫情,有的只是同事交流一般的随和,却又在不经意间,让你点头连连,大呼精彩。

“日本小学教室的特征是‘闹哄哄(发言过剩)’,而初中、高中教室的特征是‘静悄悄(拒绝发言)’……在欧美小学里,学生是从小声的不甚清楚的发言开始起步的,进入初中、高中之后,越往上越能活泼地、明确地发表意见或表现自己,渐渐地成长起来。与此相对,为什么日本的小学里闹哄哄的发言过剩的学生到了初中、高中后就会表情麻木、拒绝发言、沉默不语了呢?”

这段描写是很多读过此书的老师不能忘却的情景,中日两个国家虽然隔山阻水,虽然语言不通,但是教室里的生态又多么相似。

去年,我在墨尔本一所学校停留了一周,感受到的是另一种情形。学校都是小班教学,没有统一教材,老师驻室办公。孩子和老师就像家人一样,相互熟识,亲密无间。老师对每个孩子的秉性了如指掌,顽皮的孩子叫到跟前耳语几句,就撒娇而不撒野了。低年级的孩子喜欢席地而坐,听课的时候想坐就坐,想趴就趴,喝水如厕只要不影响别人就行,形式上十分自由,但是孩子们的眼神都聚焦在一起,他们凝神静听,不管是老师讲课还是同学发言,真是到了形散神不散的意境。要是有不听课捣蛋的怎么办呢?那就“一边凉快去”。我就看见教室一角单独坐着一个面壁思过的孩子,猜想是受了惩戒了。

在这点上,源于德国的华德福学校的教育观念更令人深思。他们的课堂上,老师既不表扬谁,也不批评谁。让孩子在参与活动时,不为了表扬而活动。反观我们的课堂,在我们的教育失去最初的创造力后,表扬和惩罚作为外在的学习推动力,已经渐渐地异化成为学习的唯一动力,这难道不是值得我们反思吗?

我们喜欢热闹的课堂,众生喧嚣中,小手高举,小脸通红。而我们却常常忽略了他们,只顾自己的表演,对于别人的发言不愿意认真倾听,常常赶教案的进度,把学生的发言引导、驱赶、逼迫到自己的预设轨道里,就算大功告成。但是,这难道是老师的过错吗?在教材统一、进度统一甚至作业统一的环境中,老师和学生不都是“被驯服出来的虚假主体”吗?

在《静悄悄的革命》中,佐藤学先生认为除了班级人数、一统化教学形式、讲究效率的课程等原因之外,还有我们的学校文化,追求虚假主体性的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等,使得日本的幼儿园、小学与初中、高中的课堂生态有了如此明显的不同。他认为,长大的学生会尽力反抗小学时代被驯服出来的虚假主体性,中学生拒绝发言,面无表情地坐在教室的情景,不仅仅是中学任课教师的责任,幼儿园、小学的教师也必须对此负责任。

而我觉得,佐藤学如果能联系东西方文化差异等方面看待问题,他就不会把棒子仅仅打在老师身上了。国外机场、商业大街人流如潮,却安静有序;市民公园风景如画,却不见人群拥挤,更没有嘈杂声响,他们追求自我,也尊重环境,在默契中得以和谐共存。再看看我们这片喜欢热闹的土地上,哪里人多就往哪里挤,广场、街头都是大妈大婶扭秧歌、扇子舞,公园、茶室更是拉嗓子,唱大戏,这种卡拉OK式文化熏陶下的市井民风是如此的不同。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0年9月16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