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科学院:孩子科学素养提升的平台
——广西南宁市高新小学创办“少年科学院”的实践做法
蒋晓荣
中国学生是最能考试的,常常在世界大赛中摘金夺银,可为什么中国学生计算能力强而动手操作能力差呢?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人均接受正规教育年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因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科学素质结构存在。明显缺陷。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明确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鉴于此,南宁市高新小学创建伊始,校长就提出要在“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下狠抓科技活动,并抓住契机多次与中国少科院的领导专家沟通、协商,制订计划方案等。经过与中国少科院近半年的沟通和中国少科院对我校的实地考察,终于被中国少年科学院授予了“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称号。
2011年8月29日,南宁市高新小学开学典礼暨“走进科学世界——我与科学家面对面”活动举行。中国科学院滕吉文院士、中国少年科学院张典慧秘书长出席了开学典礼,并授予南宁高新小学为“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称号。这是全区第二个、南宁市首个经中国少年科学院批准授予“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的学校。开学典礼结束后,中国科学院滕古文院士还给高新小学的同学们做了精彩的科普报告。
“高新小学少年科学院”成立后,由该校学生罗旭聪同学担任第一届院长。并在“高新小学少年科学院”下设立了若干个研究所,如植物研究所、车模研究所、航模研究所、心理健康研究所等,由院长聘请各所所长,再由所长聘用、组织各所成员进行研究活动,随后将由学生自主设计与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年科技研究和创新活动。还评选出了各所的辅导教师,进行具体的指导和监督。我校的科技活动逐渐由点发展到面,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我校的主要做法:
加强科普教育管理 促使科普教育规范化
健全机构、目标明确、分工合理、责任落实。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科研处主任为副组长,5名教师为辅导员的科技活动小组。
进一步健全了组织机构,加强了对科普教育的领导工作。组织其他学科组老师参与到科普教育工作中来,充实了科技辅导员队伍,对科技辅导过程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进行集体攻关。
加强组织和辅导,提高学生竞技水平。学校制定翔实的科普教育计划,班主任老师兼任班级科普辅导员,认真组织日常科普活动,同时依托学科,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在课堂上增加科技含量,强化科普实践能力,尤其是在计算机、综合实践活动等科目中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今后我校将在积极开展科普教育的基础上切实抓好科技竞赛,积极鼓励支持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使学校科普竞赛水平再创新高。
鼓励学习,支持研训。为提高教师的科技理论水平与辅导技能,学校聘请了中国少科院专家作专题培训。对于南宁市级科技辅导员培训活动,我校将一如既往地鼓励教师参加各类科普教研活动和培训。
创设环境 营造浓厚科普教育氛围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为此学校把建设校园环境、营造科普教育氛围作为一种重要的科普教育手段摆在了重要位置。
一是加强校园建设,提高科学素养。校园绿树成荫、花草植被、文化景观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且有利于学生认识自然中的各种花卉草木及其科目属性,以增长自然知识。
二是重视校园科普文化建设。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定期举办科普知识讲座,聘请校内外有经验的老师,讲授创造思维和方法,用科学知识分析身边的自然现象。
三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综合实践课等课程,对学生进行科普知识的渗透。与校外教育、少先队活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有计划地开展科普讲座、参观考察、科技竞赛、创造发明、作品展示,进行小制作、小窍门、小论文、小实验等形式多样的科普、科技活动。
四是充分发挥学校实验室、 图书室、宣传板报等的作用,为学生科普活动提供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信息资料,通过多种途径加大科普宣传力度。
五是科研先导,抓好课程开发与实施,大力推进课题研究。组织学生参与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课题研究活动,积累学生科技活动方案或典型案例、论文,带动更多教师和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科研工作有新起色。
六是组织学生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教育厅、科学技术厅和科学技术协会联合组办的2011年广西“快乐科普校园行”活动。
七是组织学生参加2012年中国少年科学院举办的一系列科学思维训练活动。
加大宣传 营造良好风气 争取上级部门和家长的支持:
我们充分利用每个学期一次的家长会,向家长传达我校的办学特色,包括我们开展的科技活动,并解释活动开展的意义,第一时间赢得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不管是大赛还是小赛,只要学生获得名次,我们都会利用横幅进行宣传,并通过家校通平台将喜讯通报给全校学生的家长,增强家长对学校开展活动的热情和信任。
设立科技活动专项经费组织与开展科技项目活动
我校每个学期的科技活动一般都分为校本活动和赛前培训两部分。像这个学期的校本活动就是我校航模研究所计划开展的“纸折飞机的研究”。赛前培训是针对南宁市中小学生航模大赛开展的培训活动。学校设立科技活动专项经费,为科技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活动计划的制订:一是无长篇大论的教育和指导思想,简洁扼要介绍基本情况;二是计划重点突出目标和活动措施,细化到每周每天的活动内容,而这些活动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学龄和认知特点并结合比赛项目制定的;三是为诱发学生积极因素,创设竞赛情境,在计划中安排比赛、检测和展示。
活动的组织:一是考虑学生的年龄、动手能力和独立能力等特点,科技研究所的成员主要是3--6年级的学生。学校研究所形成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成立校航模研究所,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研究所,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然后把学生的申请反馈于家长,并让家长签署意见;最后由学校审核,确定校研究生成员名单。校车模、航模研究所分别为25人左右,每个班大约2人,并根据年级把这些同学分成4个小组,这样便于活动的开展与教师的辅导;其次建立班级研究小组。校研究所成立后,我们还要求校研究所的成员在班级组建一个研究小组,组员5--6人,研究的内容可与学校一样,也可另作安排,同时也要求制定学期活动计划。我们航模校本活动成员仅限于是校研究所的成员,赛前培训由校研究所成员和各班研究小组组员组成。
(文见《中小学校长》201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