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以人为本”管理的误区及对策思考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今日教育 日期:2010-8-27 16:33:00 人气:
福建省厦门市蔡塘学校 陈文斌 一、实施“以人为本”管理中出现的几个误区 由于人们对“人本”的内涵理解不同,同时也由于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工作角度、个人素养和价值取向的不同,存在片面理解、断章取义的现象,在具体的实践中走入了误区。 (一)把“以人为本”的管理异化为“以人情为本”的管理 “以人为本”的管理强调对人的尊重及人际的和谐,然而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尊重”与“和谐”的理解却有失偏颇,认为“尊重”就是互留情面,“和谐”就是没有矛盾。不知不觉地把“尊重人”异化为“不得罪人”,工作上只讲感情,不谈原则,有求必应;对教师的缺点和错误,碍于情面,或只字不提、或轻描淡写。回避工作矛盾,凡事都可以放宽要求,甚至没有要求,讲究一团和气,事事留情面,处处给人情,唯恐被贴上不能“以人为本”的标签,殊不知却落入了庸俗的人情圈子,“以人为本”演化咸“以人情为本”,最终使学校纲不举目不张,风气不正,学校工作变成一盘散沙。 (二)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狭隘理解为“以个人为本”的管理 在少数教师的眼里,“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要求学校在管理上要让个人感受到绝对的尊重、自由和满足,学校的一切管理必须尊重“我”的需要而进行,以“我”是否认可、是否满意作为评判标准;却鲜有思考他需要的尊重、自由和满足是否符合学校的公共价值准则。他强调和期望的是权利,忽视的是责任,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解为“以个人为本”“以自我为本”的管理。 这是对“人”狭隘的理解,“以人为本”的管理所讲的“人”是具有丰富内容和多重规定性的概念,就学校而言,既是师生个体又是师生群体,是个体与群体的统一,这里强调的“人” 是多数人的利益和积极性,而决非少数人的利益和积极性,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解为“以个人为本”“以我为本”的管理,过度强调个人的需求,这是对“以人为本”管理的曲解,必然会与群体的整体利益相抵触,与学校的发展需求相违背。 (三)把“以人为本”的管理误解为“宽松管理” 时下有一种观点认为:“教师职业是一种良心职业,主要靠教师的自觉自律”,现在倡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管理,就应当尊重、理解、信任教师,教学管理与考核更应该充分地人性化,而规章制度必然会制约、压抑校园的人文气息,会引起教师们的心理逆反,这与“以人为本”管理所追求的境界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以人为本”的管理应该淡化甚至取消制度的制约。 很显然,这是对“以人为本”管理的肤浅理解,把“人本”与“制度”对立起来,排斥了制度管理的基础性作用,在这样“泛人文化”的管理氛围中,教学的规章制度被随意践踏,教师之间随意调课,来去自由,有假必准,有错不纠,结果是常规松懈,不仅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反而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导致教师的专业发展缺乏动力,学校管理反而呈现“散、乱、差”的局面。 (四)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曲解为“无条件满足学生愿望”的管理 有少数学校和教师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简单地理解为就是“五条件满足学生愿望”的管理,对学生不能说“不”字,不能批评,害怕批评会挫伤自尊,泯灭学生的个性发展,结果导致没有原则的“尊重”和“赏识”泛滥成灾。有的学校在“尊霞”的名义下,对学生不台情、理、法的要求一味迁就,实际上变成了“唯生独尊”。有的学校甚至淡化了纪律与管理,例如提出了澡赏上学生可以睡觉、插嘴、随意选择同桌、有权拒绝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正是居于“尊重”和“赏识”的误解,客观上对一些违纪学生的教育冕得苍白无力,乃至无法教育,最终是放弃教育。 这些做法裘面上是对学生自由和权益的尊重,实际上违反了教育规律,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最终影响的是所有学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对初中的“问题学生”缺少有效的教育手段,结果使“爱的教育”演化成“溺爱教育”,“赏识教育”变成了“捧杀教育”,“一个都不落下”却“囡为个别,都落下”。 二、谨防和走出“以人为本”管理误区的几个对策 “以人为本”管理误区的形成,不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有问题,而是人们对它的片面理解,甚至是一种歧解所造成的。那么,如何更好地在学校管理中体观“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谨防和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误区呢? (一)倡导“以人为本”管理,首当“正本清源” 所谓“正本清源”就是要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科学发展观鸵“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为了人、依靠人、尊重人”。“以人为本”的思想,既强调一切为了人,人是主体、中心和目的,而不是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又主张一切依靠人,依靠整体的“人”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的全面实观,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教育上倡导“以人为本”管理,其基本内涵就是为了师生、依靠师生、尊重师生,确立以“师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和教育理念,以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为根本目的。首先要以师生的合理需求为本,其次要以师生的共同发展为本,最终以形成积极向上的共同价值观为本,也就是以人的理想信念为本。它要求学校领导在管理工作中应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辨证统一,努力营造一个平等、团结、尊雹的组织氛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遵循人性形成的规律,开发人的潜能,发观人的价值。 校长在学校管理中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要从关注师生生命的整体发展出发,尊霞、理解、关怀、支持每一位师生,把师生尤其是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注重师生的情感需求,真心实意地依靠师生参与学校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尊重民意,广集智慧,给予学生成长戍才的条件和教师发展、创新、成才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师生的发展动力。但是“尊重”不是放任自流,“理解”不是全盘认可,“关怀”不是拉关系走后门,“支持”更不是无原则同意,这些“尊重、理解、关怀、支持”都应是以公平公正为原则,以促进发展为目标,就是要平等待人,公正处事,而不是在人,隋之下的一人一个标准、一事一个准则。失去了公平公正的人情,其实是对群体的反人文。因此,在举校管理中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本着肯定入、激励人、发展人的思想去管理学校的,学校管理者的“人情味”应该是对教师人格的尊重、真诚的关心,以及精神上的鼓励和事业上的支持;学校的“人际”应该是温馨向上、互相支持、团结协作、有强烈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命运共同体,而不是庸俗化的人情主义。 校长要始终把师生的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依靠师生作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师生共同发展作为目标,学校管理只有贯彻这样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把教育教学推向新的台阶。 (二)重视“以人为本”管理,不能废弛“法度” “以人为本”管理必须建立在科学制度的基础上,世界上没有不设限制的“以人为本”管理。失去了制度的制约,“以人为本”管理就变成了“以个人需求为本”的管理,就很容易演化成极度的个人主义,变成无政府主义,牺牲的是公平原则,最终损害的是群体的利趋。 “以人为本”管理并不意味着对人的放任,更不意味着对“法度”的否定。在学校管理中的“法度”就是制度,“以人为本”管理离不开制度管理这一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在实践中,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才能使“以人为本”的管理具有足够的动力支撑和真实的主体依托,否则,其运作只能是虚幻。实践证明,制度管理在克服人性弱点和惰性、维持工作准则、提高工作效率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学校管理者提倡“以人为本”,加强和完善制度管理应被视为改善学校管理、提高学校质量和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方面。 实际上,科学制度并不排斥对“以人为本”管理的追求,我们需要加强的是增强制度的人文色彩。学校管理者应通过深入地调查、科学地研究,并取得师生普遍的共识之后制定和完善制度,使制度管理充满“人本”的温情。这种人文化制度的特征不是一味地强调奖励与惩戒,而是要将制度的刚性原则与情感的柔性原则紧密结合起来,既对师生的行为作出适当规范,又给予师生的个性张扬一定的空间和自由,使制度获得尽可能多的支持和合作,认同“制度不是约束,而是激励,是凝聚人心”成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为,使全体成员“情为之发”“心为之动”“行为之变”。 (三)实施“以人为本”管理,当行“扬善弃恶” 这里的“扬善弃恶”指的是以健康的舆论引导人,以积极的理念激励人。 首先,校长应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引领者。校长应当知道自己作。为教师群体中的特殊“个人”的思想引领作用,孟子说:“以德治人,心悦诚服也”,校长应有令人信服的品德修养,能坚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以实际的行动为教师树立榜样。校长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对待师生,就是要坚持公正无私,不带偏见地、平等地对待每位教师,就是要有包容;对待反对意见,要有宽容心;对待有错教师,要有仁爱心;对待教师学生,要学会欣赏,学会接纳,常进行换位思考,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同时要善于用人之优点,并通过沟通推行学校管理理念,积极构建一种团结、和谐、向上的校园管理文化。校长只有被教师从内心深处认可、接纳、佩服、拥戴,才能“不令而从”,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校长对“以人为本”的认知与践行,对学校“以人为本”管理起着导向作用。 其次,“以人为本”管理要重视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营造温馨的人际舆论。这是学校“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保障体系,是一种软管理。学校文化包括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历史传统、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因素,其核心是组织共同的价值观。马尔库塞认为:“观念和文化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它可以改变人,而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因此,在学校中充满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等人文精神,营造团结、和谐、奉献、进取的工作氛围,建立起宽松、高洁、清新、有人情味的校园文化,让学校具有浓重的文化气息,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学校“以人为本”管理理想层次。今天的教师群体承载着太多的社会期望,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因此,校长要充分理解教师心理之重,注重对心理氛围、人际关系的研究。强调对人的重视,强调管理的“感情投资”:管理要管人,管人要管心。通过对人性的理解、人文的关怀,引导形成正确的人际观念和价值观念,努力倡导和谐的同事关系,要树谦谦君子“坦荡、欣赏、自省”的风范;做“脚踏实地、胸怀坦荡”之人;行“相互欣赏,互为人梯”之事;存“常责于己,怨不及人”之量。健康、合理的竞争使工作充满活力,而和谐、友好的协作是有效工作的保障,正确地协调和引导,就能形成蓬勃向上、充满活力、协作互助的良好局面。只有这样,正气才能弘扬,团结才能加强。学校文化揭示了学校管理中最隐蔽最深层的因素,反映了学校成员的整体精神、共同的价值标准。 其三,在学校管理中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应当坚持个人的需求必须符合或有利于推动学校整体利益和价值观的发展。学校实施“以人为本”管理需要营造一个宽松、尊重的工作氛围,但更需要树立“扬善弃恶”的舆论导向,摆正个人与集体、责任与权利、付出与获得的关系,建立积极向上的观念认同,只有群体能够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管理之精神实质,不断提高群体的道德情操,才能推动群体的高尚;形成主流价值观;对人性“善”的一面倡导人文管理,进行褒扬、激励、推动和发展;而对于“恶”的一面要谨防,要进行批评、帮助、纠正,通过群体的价值取舍,使那些狭隘的偏见、刻意的歧解没有生长的空间,才能使实施“以人为本”管理有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实现个人的需求与学校整体的发展需要、精神价值辨证统一及和谐发展。 (四)尊重教师个性,应守共性规律 “以人为本”管理提倡对人的个性的尊重,给子教师一定的张扬个性的空间,鼓励和引导教师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然而,勿庸诲言的是,由于工作状态、专业需求、教学水平的不同,每个教师的工作追求、教学视野不在一个层面上,所展现出的“个性”也良莠不齐。例如近年来,在实施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一些青年教师在各种新理念、新思潮的冲击下,摒弃、颠覆了一些教学上的共性要求,为了彰显自己的教学个性,片面理解课改新理念,提出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反对课堂预设,实行“零备课”;搞大量的综合性学习,摒弃接受性学习,过度地强调“轻知识,重能力”,热衷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深度对话、网络教学等形式,这些形式不是不好,但一味地排斥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而追求所谓的“创新”,急功近利,急切张扬自己的教学个性,其结果是课堂形式热闹新颖,教学质量直线下滑,教师主观希望“培养能力”,学生的客观结果更多是“既丢知识,又没能力”。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中应当反对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教育从来就不是一种新发明或新行业,教育的改革是一个传承与发展的过程,素质教育并不是不要质量,恰恰相反是它对质量的要求更高,对于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的常态要求如备课要求、课堂环节、作业批改、学生行为规范等教育共性的规律,是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扬弃的。而“个性”往往是有局限性的,“引导”不等于“迎合”,教师与管理层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职业的责任、操守、专业发展需求不同,面对这种放弃教学上的基本要求、藐视教学基本规律的“个性”,就要求校长应该旗帜鲜明地坚守管理底线,不能一味地迎合这种低层次的心理需求,更不能因尊重教师所谓的“个性”而放弃优秀的东西。校长更应该做的是引导教师正确理解、沉淀新课标的理念,分类提升不同层面的教师的教学专业技能,特别是激发教师的“内源性发展”,为实现自我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而努力,这是教师发展的内因 校长体现“以人为本”管理的理念,不是在某个特定环节的表达,而是体现在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和追求,教育管理不应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更不应追求特立独行的轰动效应,正所谓“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真正的成效是日积月累的! (五)实施“以生为本”管理与教育,不违科学规律 “以人为本”对学生而言就是“以生为本”。“以生为本”的内涵包含四个递进的层次:一是把学生当人看;二是把学生看成发展中的人;三是把学生看成独立发展的人;四是把学生看成平等的人。明确了“以生为本”内涵包含四个递进的层次,校长实施“以生为本”管理与教育,就不能违背科学的教育规律。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任务是既要激发学生的信心和自尊心,也要对学生心灵里滋长的一切错误的东西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我们的教育对象是身体和心志均不成熟的年幼学生,必然会有许许多多不成熟的思想和行动,爱学生就要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对于有碍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不良习惯、错误言行,甚至有悖于社会公德及至触及刑律的恶劣行为,学校和教师有义务更有责任对其进行纠正。“以人为本”管理与教育不是说事事顺从学生,关键是:一方面,在合乎情、理、法的时候,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学生正当的追求,顺乎学生的要求;另一方面,学校的管理与教育应该在规则、纪律、制度之下,尊重学生的权益、个性与自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人为本”管理与教育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帮助、尊重和关爱,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而不是任性,要对学生宽容而不是纵容,对于不合乎情、理、法的需求,教师要坚决抵制,通过说理、沟通、感化、激励等方法结合起来进行教育,也就是说表扬与批评,激励与惩罚一样都不能少,这才是科学的教育规律,才是完整健全的教育。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工作的重心是育人。因此,校长在学校实施“以人为本”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为了人、依靠人、发展人,管理的过程就是要激励和满足人们健康向上的积极追求,开发人的内在潜能。“以人为本”管理是一种内涵深刻、境界高远的管理模式,但只要我们能尊重教育规律,以科学的管理观、教育观、发展观对“人”和“本”进行辨析和定位,把握其要义,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就能够走出“以人为本”管理的误区,以科学的管理、完整健全的教。育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健康的和,谐的发展。 (文见《今日教育》2010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