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学校管理的“支点”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今日教育 日期:2010-8-27 16:29:00 人气:

重庆市巫山县教研室 刘业俭

请看某校长是如何把通常让人感到味同嚼蜡的学校办公例会经营成管理的一个支点。

[案例] 校长宣布会议开始后说:“按照惯例,办公例会的第一项内容是‘交流上周的听课情况’。”随即,校长边翻看自己的听课记录边说:“上周我听了3节课,总的来说,课堂常规纪律与知识落实都抓得不错,但有几个问题我要特别提出来,请各位对照一下你们走进的课堂,看是否有类似的情况,如果有,请一并提出来,大家共同研究解决的办法。初一张老师的语文课确实比较活跃,学生大都表现出对语文学科的喜爱;但张老师在学生良好习惯养成及基本素质培养方面还需要加强。比如,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告诉他们,要专心听别的同学发言,待同学把话说完再举手,由老师示意后起来陈述自己的观点。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七嘴八舌、你争我抢,对他人缺乏基本的尊重,课堂秩序较为混乱。此外,学生的语言表达问题、写字规范问题等也比较突出。我认为,这些基本素养应该从起始年级抓起,严格要求,狠抓落实。课后,我已与张老师交换了意见,但还是请分管初中的主任再多听几节张老师的课,看她在这些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改进的效果怎样,同时一并了解初一语文学科其他几位教师的情况,并将情况及时反馈给我,下周办公会上大家再作一个交流。高二年级数学王老师的课,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方面做得非常好。王老师先提出了一个源于课本的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大约3分钟后,王老师有意点了在巡视中发现已有一些思考的同学讲自己的思路,由此引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然后又有5位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新的见解。课堂上,学生们思维碰撞,不断产生新的火花,探究活动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在由旧引新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地方几乎都是学生们自己探究后讲出来的,预设与生成结合得非常好。用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学习能力一定不会弱。请分管高中教学的主任约数学教研组长一起去听王老师的课,如果你们感觉也好,就与王老师谈谈,看她是否已经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方法,教研组和学校可以帮助他总结、提升,努力打造他的课堂教学特色。”在校长的带领下,干部们一一将自己上周的听课情况进行了交流。交流完听课情况后,校长宣布办公会进入下一个程序——反馈、交流上周各自发现与思考的问题……办公会的最后一个程序是“交流本学期第三个月的读书体会”。……
(摘自任志瑜《有感于这样的“学校办公例会”》)

该校办公例会的设计智慧而有力度,精辟而有内涵,充满凝聚力和持续发展力。在各位成员陈述之时,校长见机插话,解决问题,引领发展。这个支点的作用至少有三个“促进”:一是促进班子作风建设——深入、务实、勤政;二是促进班子发展建设——学习、发现、反思;三是促进班子思想建设——做事,做真事,真做事。“令人翻胃”的办公例会就这样“做”成了管理的支点。

我们常说学校管理应该找到一个突破口、一个抓手、一个切人点等等,其实都是要找到一个支点的意思。可事实上大多数学校并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支点。一是没有真正弄懂支点的涵义;二是没从内心认识到支点的作用;三是不知道怎么寻找支点。窃以为,很多东西(内容、形式、方法)皆可成为管理的支点,关键是怎么去做去开掘这个支点。一句话,支点不在于这个点,而在于怎么去“支”。办公例会是经常在做的事情,可有几个学校把它做成了管理的支点呢?多数学校的这种例会都是小结上周工作,布置下周工作,以不变应万变。同样,我们也被例会之“例”僵化了思想、束缚了手脚,以此类推,我们被很多的“例”僵化了思想、束缚了手脚。我们没有在例中求动、在例中思变;管理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管理应该让诸多的“例”不断发展,并在其中创造生成“支点”,由此推动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文见《今日教育》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