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基于“成就教育”模式的课改新样本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2-9-10 13:16:00 人气:

——广州市番禺区大岗中学“研学后教”课改促进师生有为人生

“让每一个学生体验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和幸福,让每一个孩子大器有成,刚正有为,让每个孩子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快乐,是我们的教育追求!”在美丽的珠江三角洲腹地广州番禺,有一所以“成就教育”闻名遐迩的完全中学。

她的名字叫广州市番禺区大岗中学,这所创办于1956年的区镇中学,历经几代人的奋斗,从一株幼苗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跻身于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的行列。

自2009年8月,陆益彰调任校长以来,以“成就学生,成就教师,成就学校”为主题的“成就教育”便与大岗中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新的教育模式不仅引发了课堂模式的变化,也带来了全体教师教育观念的革新,不仅铸就了学校响亮的品牌,而且惠及了一批批莘莘学子,饱经岁月雕琢的历史名校开始绽放出新的青春光彩。

课程改革:返璞归真的胜利

绿树成荫,红砖朱墙,八月的大岗中学仿佛是一座处在幽谧山间的院子。

低坡屋顶下,扶疏掩映,馆舍林立间没有古典式的繁复与张扬,没有任何刻意与炫耀的形式,唯有质朴纯粹、充满光阴与时间痕迹的建筑语汇,仿佛在平静中述说一段漫长久远的历史,一个礼乐相传的传奇、一种悠然气度的人生。

第一次走进大岗中学是八月一天的早上,太阳的光辉在林荫路上泛着金黄的光,焕发着的青春神采映衬着这所广东名校五十五载的辉煌。到了这里,再躁动狂野的内心也会随之安静、平和下来。

“一个人应当时时留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它反映了一个人的品性素养,折射出他的家教家风。”陆益彰希望每位进入大岗中学的新生都能够“学有成,人有礼”,不仅要礼貌对待同学、老师、校长彬彬有礼,甚至对饭堂的员工,都是如此,对每一个人都能一视同仁,不偏不倚。

“每一个人都心藏一个梦想。”在陆益彰校长看来,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未来人生没有什么梦想,那么,很难说这个人将来在社会上能有所作为。设定梦想的同时也要有责任感,“只要有益于祖国,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家庭,有益于自己的成长和一辈子的幸福,什么梦你都可以做。”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实现一个个梦想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尽管大岗中学的整体生源并不拔尖,但是陆益彰和他的团队始终相信每一个生命的神奇,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聪明的火花,都是可造之材,都值得自己花费心血去培养,让成就学生有为人生的教育,滋润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灵。

陆益彰说,人生的路如此漫长,学生每一个脚步的踏出都需要足够的体力、毅力、勇气和智慧。所以他希望通过在大岗中学3年的学习,学生能为自己储备明天用得着的东西,为自己做人和成就事业打好扎实的根基,为将来拥有斑斓绚丽和幸福快乐的生活作好铺垫。所以教师也应“让每一个学生在细微之处都能体验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和幸福,感受成功的快乐,在平等、民主、激励的氛围中获取前行的智慧、勇气和力量。”

“我相信,经过3年的熏陶,从大岗走出来的学子都能‘成大器,有作为’,他们将心怀梦想,富于责任,在社会生活中担当重任,成为有才干,能成就事业的人。”

“我们的教育,就是一种成就学生的教育,是培养有气度有高度的岗中人的教育。”大岗中学的教师们反复向我们强调着这句话。

显然,“成就教育”的教育模式已经在大岗中学落地生根、蔚然成风,并被赋予了完成发展史上新的历史性跨越的重任。

然而,“成就教育”如何成功嵌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体现在教学环节,落实在课堂?陆益彰,这位从3年前就将自己的命运和大岗中学融为一体的掌门人,陷入了新一轮沉思。

此时,“新课改”运动正在全国中小学星火燎原、方兴未艾。“课堂”这两个沉甸甸的字眼也以一种全新的观察视角,进入了大岗中学的视线。

2010年3月22日,番禺区教育局长冯润胜在《番禺日报》刊登的一篇《上品教化为孩子的发展奠基》访谈,让“成就教育”的转型之问很快尘埃落定。冯润胜在访谈中提出了践行“上品教化”的教育理念,明确了提升教育品质、加快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目标策略。

很快,番禺区教育界就形成了“教育理念——上品教化;教学理念——研学后教”的教育变革敏锐之思。

大岗中学课改试水,源于2010年4月的“三导”课堂。三导:即“导学、导练、导发展”,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也是新课改的本质。”陆益彰说,“教师要对学生‘导学、导练、导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成和人格养成。”

在经过了历时两年的“外校考察学习”、“集体备课”、“课改示范公开课”、“课堂擂台赛”等一些列思想交流、实践推行、总结深化之后,一条具有大岗中学特色的“研学后教﹒三导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创新模式呼之欲出。

2012年3月,番禺区吹响了全区启动“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的号角。4月,在区教研室各学科教研员来校听课、调研时发现,大岗中学在全区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中,已率先探索,取得了课改新成果,学生乐于“研学”,课堂氛围活跃,认为这是全区主动试水课改的样板。

三导模式:高效课堂的生产标准

“每一所学校都在追求发展,发展的路径也不尽相同。我们的课堂依然是以成就每一位学生为终极目标。”在陆益彰眼里,大岗中学走的是一条以生为本、返璞归真的课改之路。

改变学校,从改变课堂开始。课堂是教学的生命。

而一堂课上得好不好,不是看课堂组织得美轮美奂,也不是看表面氛围的热闹喧嚣,最终还是看学生的接受率高不高,学习效果好不好。具备教育现代化智慧的课堂早已不是单一的“你讲我听”,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开动脑筋,主动思考,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

那究竟怎样的课堂改革,才能让师生身心愉悦,适合学生“有为”成长的需要?

走进高一(2)班,这是一节数学课,内容是坐标法解决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在上课前2天,学生就已经拿到了“导学案”,对于课程内容至少进行了15分钟的自学预习,我们看到多位同学都已经将知识点勾画了出来,并在旁边列出了几个问题。

课堂开始,教师只是用3分钟介绍了学习目标,包括要知道、掌握、会的知识点,还给出了掌握这些要点的一些方法。“虽然学习目标已经印在了导学案上,但还要解读。”张晓超老师说。

接下来的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学生开始分小组交流讨论,然后上台展示。每个小组6名学生,学生是AA、BB、CC组成。学生全部站立交流,老师在一旁巡查,有时也参与个别小组的交流,教室电子屏幕上同时显示着每个小组的展示任务。

到了展示时间,学生们秩序井然,声音洪亮,仪态大方,讲解清晰流畅,质疑发问踊跃。每个小组长按老师确定的任务展示自己的成果,将前后黑板划成了八个区域。

约有一半的小组长还进行了点评、打分,也就是挑刺或表扬,并按内容3分,板书2分标准对每一个小组进行打分,老师把每个小组的得分记在黑板上,下课后由值日班长记入班级日志本中,将做为小组晋级的积累数据。一时间,有质疑、有争论、有辩解,场面好不壮观。

课堂最后部分,学生经过很短的自我整理后,老师给学生出了三道有趣却颇有难度的题目,完成了当堂测试。学生的思维再次被调动了起来,设计出了不同的方案,其中两个学生的想法非常巧妙,甚至让我们都感到有些意外。

这就是我们在大岗中学看到的“导学、导练、导发展”教学模式指导下的普通一课。

“所有的课堂是按照这样的基本流程进行设计。”主管教学的刘世锋副校长如是说。在大岗中学,所有的课堂包括七个步骤:目标展示;学生独学;学生对学、互学;学生群学;组内小展示;班内大展示;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每个阶段都设定了参考时间,比如解读学习目标3分钟,小组合作、交流8分钟,小组展示7分钟,点评、打分10分钟,当堂检测3分钟等。

显然,“导中有学、学中有练、练中有导”、“学生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大岗中学追求的课堂效果。传统的课堂以“知识本位”为主,教学的特点是灌输和死记硬背,学生变成了“知识的奴仆”,课堂是“教”堂而不是“学”堂,教师则成为了“知识的贩卖者”和“二传手”。现在唯有敢于让学生去“经历”,并且“经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的过程才充满生命的律动,因律动而感动,因情感的介入而生动和灵动。

在“三导”课改模式下,“课堂的主角是学生,不再以老师站在讲坛说教为主,老师成为名副其实的导演”,高二历史课教师曾少玲这样描述自己的教学体会。

曾少玲介绍说,自从开始课改后,她的具体工作可以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课前主要的工作是编好“导学案”,提前两天发给学生,在上课前的一天晚上把导学案批改完,并在课前分发给学生,布置要记忆落实的内容,并分配给小组长展示、点评的任务;课中主要工作是把握好导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包括时间和规范;课后则主要是利用课余时间对薄弱学生进行辅导,利用单元测试、阶段测试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围绕导学案来自主学习,老师做的事情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而且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从导学案的设计、课堂结构的安排到如何调动学生自主探究不流于形式、学习方法的指导、解题策略的点拨、课堂的预设、检测的内容和方式等等,老师很花心思。”曾少玲说。

学习小组:从独学到对学和群学

“导学”就是课前预习?“导学”就是让学生泛泛地、单纯地看书?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导学”,不仅要在课前印发导学案,提前2天发给学生,进行提前预习指导,学生根据导学案最少提前一天完成导学案自学内容,而且贯穿于课堂的每个环节:独学、对学、互学、群学、组内小展示、班内大展示、整理学案等。

“独学”是指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主要是课前的预习和课堂检测时进行独学;“对学”是两个学生相互交流,一般课堂是从对学开始的;而“群学”则指的是小组合作探究,一般是5—6人为一小组,在群学过程中学生与学生要相互交换意见,小组长把各人的意见综合起来,跟着的就是学生进行展示和点评,这种方式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师生单向交流中,教师垄断了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大岗中学的一个班有50人左右,一般老师都会根据学生性别比例、兴趣、学习水平、交往技能、守纪律情况等合理搭配,组成小组,有时候6人小组又可以细分成三个两人小组。

在高一年级苏翠坚老师的政治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多种小组的形式:2人组、4人组、6人组。苏老师介绍说,2人小组合作学习,适合于简单的知识技能而不需要过多的讨论的教学任务,2人小组的时间利用率高,又比单独的自学要好,2人可以互补,可通过互问来巩固知识,提高表达能力。而4人或6人小组学习则适用于分析性内容的学习、探索性的思考问题,因为这些问题需要多人的智慧和力量,需要多人合作讨论和完成。

“合作学习小组人数以2至6人为宜,太多不便于进行合作学习,会降低小组合作的效益与效率。”苏翠坚结合教学实践给出了这样的建议。

而在一个学习小组内部,不同成员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总结发言人”:负责重述小组的主要结论和答案;“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讨论的意见和决议;“检查员”:负责保证小组成员都能清楚说出小组得出的答案或结论;“文字处理员”:负责材料和分析制成PPT;“联络员”:负责小组与教师及其他小组进行联络和协调。

“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是有用的、高效的。”苏翠坚在自己的论文中这样写道,在21世纪的今天,教育更需要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与人相处和合作,并具有更高的创新思维能力。

展示点评:从“死课堂”到“活课堂”

每一位参与课改的教师都深知,现代课堂之所以能够取代传统课堂,就在于在新的课堂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而在高二英语教师李坊辉看来,展示和点评才是高效课堂的主阵地。这两个环节是解决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最好手段,是一把“金钥匙”。

展示还是学习成果的最直接检视,是教师进行学情调查的直接途径,是教师课堂决策的依据,是学生获得学习情感支持的化学分子,是课堂抵达“知识超市、生命狂欢”的保证。

“谁解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谁解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谁解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高一语文教师张秋霞在教学《琵琶行(并序)》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三个展示点评环节。

“学生们分组竞争抢夺‘爬黑板’展示和精彩点评的名额,只用两课时就完成了以教师讲授为主需要三课时的教学内容。”张秋霞说,这个环节让学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了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理解了白居易“泪”的深刻含义,体会到了诗歌中溢满感情的风物营造意境所带来的艺术效果,轻松活泼而顺利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的确,在大岗中学的课堂,通过展示和点评环节,老师讲得少了,学生讲得多了;学生的思维活了,问的问题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多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

“我的课堂我展示,我的班级我管理。我的课堂我做主,预习展示皆精彩。”学生在板报上总结的这句话,则集中表达了他们在“表现课堂、体验课堂、感悟课堂、享受课堂”中的快乐。

为了克服一些课堂“为展示而展示,为点评而点评”的现象。大岗中学为“展示”环节制定了详细的规范,并让教师认识到,从展示的内容上来讲,要展示共性度高的问题,或者易错点、重点、难点、焦点等问题。学生展示的时间一般控制在7分钟左右。在展示的分工上,要避免精英展示,增强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可能提供展示的机会,满足个体需要,增强自信心,强化团队合作意识与集体意识。同时,展示要体现出师生、生生的交往,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疑难求助、质疑对抗、合作表演、诗歌朗诵等等。

有效导练:学中有练,练中有导

众所周知,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从“不会”到“学会”,最后达到“会学”。而学生要具备“会学”的能力,不通过多练,是难以形成的。

“学中有练、练中有导”。大岗中学的“导练”过程环环相扣:教师编制训练型学案,学生完成训练学案,教师对学生进行达标检测或评价反馈。

而“当堂课的教学内容当堂练习,当堂完成教学任务”也已经成为现代高效课堂的一个基本特征。而“练在课堂”的实质是:从上课到下课,教学的全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感悟”,教师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调控者、赏评者。学生的“练”,包括课堂自学、问题讨论、交流体验、实际操作、作业练习等等,使学生的能力在“练”中得到形成与发展。

具体来讲,在教学中,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教学方案为指导进行独立或合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完成学案中提供的练习,在练习中进一步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的原理并能得到教师的适时指导,使导、学、练各环节紧密结合,形成整体。

教师通过基础性训练,检验学生达标情况,弥补缺欠。注意扶弱补漏,对单元知识未达标学生进行个别化帮扶,制订个体学习方案,促进弱生发展。设计综合性题目,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而在现实中,很多课堂由于学生展示、点评等环节的不可预见性,最后没有了当堂练习的时间。大岗中学在教学流程规范中,强制要求教师在每节课的最后,起码要留5分钟的时间进行整体检测,达到当堂训练的效果。

当然,“导练”不只是笔试。当堂训练也不仅仅只是一张试卷,各学科或同一学科的不同内容测试方法是不同的。例如动脑、动口、动手实验、综合实践都是测试。

“导练”就是要达到“以练习为主线,以思维为主攻,以发展为主旨”的目的,陆益彰说。

导发展:“有成”“有为”境界

有一个经典故事,其大意是有只兔子被送进了动物学校,它最喜欢跑步课,并且总是得第一;最不喜欢的则是游泳课,一上游泳课它就非常痛苦。但是兔爸爸和兔妈妈要求小兔子什么都学,不允许它有所放弃。

小兔子只好每天垂头丧气地到学校上学,老师问它是不是在为游泳太差而烦恼,小兔子点点头,盼望得到老师的帮助。老师说,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你的跑步是强项但是游泳是弱项,这样好了,你以后不用上跑步课了,可以专心练习游泳……

结果大家可想而知:小兔子根本不是学游泳的料,即使再刻苦它也不会成为游泳能手;相反,如果训练得法,兔子也许会成为跑步冠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让学生成功就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让兔子专心练习跑步,让鸭子专心练习游泳,它们才会成为各自那个专业的冠军。

在大岗中学的“导学、导练、导发展”三导模式中,“导发展”不仅是最终的目标,而且具备天然假设的一个条件:每位学生自有每位学生的精彩和光彩,要让学生得到可持续发展。“素质教育意味着要促进完整的、活生生的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陆益彰认为,教师对学生“导发展”是一种“为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而教”,是使学生能在“未来的境况”中得到终身的最大发展。这与只求学生现在考得好的“为应试而教”截然相反。“导发展”,就要思考如何使学校的教育面向所有的、不同资质的学生,使人的理性与非理性、科学与人文、知识和品德、智力与人格、个性和潜能、精神与文化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学生达到“学有所成,人生有为”的境界。

大岗中学的“导发展”,从广义上说就是指引导学生的全域发展,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自身潜能,实现知、情、意、行的全域发展。而具体到课堂上,则是指引导学生课堂教学中的“学力”发展。在大岗中学眼里,“学力”恰恰是课堂破局的真正奥秘所在。这里的“学力”主要包括基础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三个方面。

学生基础学力发展的核心首先是看学习态度,是否肯学、爱学是决定学业成败的关键;第二是看学习能力,学生要能够自学、善于学习;第三是必要的知识与技能,作为态度与能力的载体,它也是使学生终身受益的。

发展性学力是指学生为主动适应迅速发展的未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自我可持续发展的态度、能力与知识的集合,包括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进取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包括学生作为发展能力载体价值的再生性强的知识,特别强调要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

创造性学力则是培养学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应具备的探求态度、批判与创新能力,以及开放而多维性的知识的集合,包括以创新精神进行探究、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能用批判眼光进行学习与理解的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行为特征的能力,以及对知识开放性、多维性的认识。

全面素质:非为已往专为将来

“课改是一把钥匙,打开的却是素质教育的这扇大门。”在陆益彰看来,大岗中学的课改画卷上涂满的是学生从知识、到能力、再到智慧全面发展的浓重色彩,“三导”课改模式着眼于人的整体和谐发展,而非片面发展。

2012年3月24日,大岗中学与位于番禺区榄核镇的顺平小学联合组织了第十三届“毅行者”手拉手实践活动。“毅行者”活动已经连续13年不间断,活动内容是组织学生到农村里开展劳动实践体验,旨在对学生进行劳动、礼仪、磨难、纪律、环保和爱国主义等“多元”素质教育。

活动中,200多名学生每5人分为一个小组,由顺平小学挑选出来的学生,每人带领1个小组回家开展实践活动。入户小组成员合送一份礼物给所属农户的小学生,并帮助农户洗衣做饭、喂猪种田等家务和农活等。

虽然只有短短6个小时的体验,却给参与其中的学生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回忆。“幸福生活原来是这样来之不易,要懂得感恩和珍惜。”学生在心得体会里这样写道。

这个“生态体验”活动是大岗中学“生态德育”新模式的一个侧影,也是绽放在“多元”素质教育深处的一朵奇葩。大岗中学通过在各学科教学内容上纳入生态、资源、环境等知识,优化班级生活环境,营造浓郁的环保教育氛围,环保工作合符净化、绿化、美化的“三化”要求等各项具体举措,构建“生态德育”新模式,强化环境道德教育,激发起学生关爱自然环境的生态道德情感,养成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行为习惯。

大岗中学由生态德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礼仪教育、劳动教育、磨难教育和爱心教育等“多元”而构成的“有效德育”精品体系,无疑是其精彩之作,学校更看重的是引导学生怎样发展、怎样“做人”。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吴垠初副校长说,“学校是最具道德力量的地方,是学生发展的精神的家园,我们的生态德育是要重视学生的精神发展,重视其精神成长,维持学生一种昂扬向上的生活状态,提供追求理想目标的坚定信念和力量”。长期的教育实践让大岗中学教师明白:在学校教育中,更应当重视学生的道德发展,当让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够根植于明敏的心灵、无畏的勇气、坚强的毅力和热忱的信念;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当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情感赢得情感,让学生在鲜活的心灵体验中感悟情感互动与升华,努力做好学生精神成长的引路人。

景致怡人的校园环境,学生互相的亲切问候,教师文雅的言行举止,平和协调的师生关系,浓浓的书香文化,总让你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在大岗中学,处处都散发出“有效德育”的光芒。

课改收获不仅仅在课堂,大岗中学的生物、体育、艺术、科技等特色课程,则继续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发挥着突出的作用。截至目前,大岗中学在“特色教育”的路上已是硕果累累:生物、体育、艺术、科技特色学校,番禺区文明单位、番禺区文明学校、番禺区“生物与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基地、广州市青少年科技特色项目学校、广州市科学技术普及基地、广州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素质教育试点学校、广州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教科研先进单位……

“大器有成,刚正有为”是大岗中学全面素质教育追求的境界:把学生培养为成大器、有作为,能担当社会责任,有大才能,能成就事业的人。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蔡元培先生曾这样说过。教育虽然是一项公益事业,也许今天的“收益”并不可观,但放眼孩子们的一生,相信它一定能体现在每一个孩子发展的增量之中。

正如徐匡迪院士所说的,“最终衡量一个教师的价值,绝不可能是当年的升学率,而是看在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之后,我们到底培养了多少对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才”。

大岗中学在课改路上勇于探索,孜孜以求,他们始终坚信,自己是在为学生储备明天用得着的东西,为学生做人打好扎实的根基,为学生拥有斑斓绚丽和幸福快乐的未来作好铺垫。一所学校的发展,不仅是学生的学业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大岗中学在“三导”课改的引领下,必会成为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终生眷恋的高地。

《中国教育报》 2012年9月6日 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