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师资:激活专业发展的生机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文汇报 日期:2012-3-7 10:26:00 人气:

个人展示是一个点,集体展示是一个面。从某种意义上说,集体展示难度更高,但也能同时体现整体水平。

学校数学教研组朝气蓬勃,锐意创新,是浦东新区首批“优秀教研组”。其成功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实施“以点带面,集体展示”的全员发展战略。

数学组推选吕飞老师参加全国青年数学教师教学评比活动的选拔,她先后参加了区级初赛、复赛、块区比赛、市级比赛和全国评比,最终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在这个过程中,组内教师全程听课评课,集中所有骨干教师为她出谋划策,不断地进行试讲、改进,当市、区两级教研员为吕老师磨课时,组内老师也全程参与,这让吕老师获得了飞速的成长,也使其他老师获益匪浅。他们认识到开公开课,试讲、磨课、改进、展示、反思,是一个老师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

于是,数学组决定开展以备课组为单位的公开展示活动,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组四个年级所有备课组都面向全区开了一至两次的全员展示课。通过这样的公开课集体展示,让个人发挥到极致,让集体表现到优秀。这样的活动,在组内形成了团结协作的氛围。

师资是学校教育的“生产力”。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在推进“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中,始终把“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要务,致力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整体提高。

学校144名专任教师中,目前拥有上海市名师后备5人,新区学科带头人3人,新区骨干教师25人,署级骨干教师22人,其中数学、英语、物理学科为浦东新区首批“优秀教研组”,语文、艺体两个教研组被评为浦东新区第二批“优秀教研组”,老中青教师的比例为2∶4∶4,这是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有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优秀师资队伍,也是浦东新区初级中学中最优秀的师资队伍之一。学校已被评为浦东新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实践性与层次性。坚持“分层培训、分类激励”,建立符合校情的校本培训机制和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体系,以建设一支具有高尚师德和敬业精神,正确的教育观和课程观、学生观,有较好专业理论素养、扎实的教学功底和教育实践能力、自觉的反思和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涌现了一批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教师,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三格”阶梯:因材施训分层培养

面对教师的基础和水平不一,潜能和发展方向不同,学校采用“因材施训”的办法,对不同层次和不同发展前景的教师进行“梳理”和“指点”。

根据教师的不同情况,学校将教师分成“入格”培养层、“升格”培养层和“风格”培养层三个层次,制定出各自相应的培养目标、实践要求和行动策略,以合理分类开展专业培训。

新教师“入格”培养 旨在使新教师缩短“磨合期”,尽快成为合格的教师。具体办法为:一是引导新教师做好角色转换,为他们提供各方面的培训;二是抓好课堂教学常规,在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方面进行专题讲座,并面对面地进行指导;三是实行师徒结对的“青蓝工程”,每位新教师自拜“教学师傅”,并签订“师徒合同”,每学期量化考核。同时搭建教学基本功比赛的平台,引导青年教师参加各类展示课等活动。如2004年9月从上师大外语系毕业来到学校的陈耿很幸运,她的师傅是英语名师、区骨干教师施礼。从听说读写的教学规范、课堂教学常规,到师徒定期的观评课和公开课的磨课,从区教发院组织的新教师培训、英语外籍教师培训,到上海师资培训中心举办的“走进初中英语优质课研修”活动,陈耿跟着施老师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很快成长起来,取得了区新教师基本功考核二等奖、区“新苗杯”教学评比优秀奖等。像陈耿一样,目前学校有十几位新老师处于“入格”培养阶段,他们在带教老师的专业引领下,在学校搭建的各种平台上,通过自身努力,快速成长起来,有的已在教坛崭露头角。

入门教师“升格”培养 有教科研特长的教师参加课题研究,安排骨干教师带教,创设条件,优化培训环节;对事业心强、有培养潜力的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让他们参加区、市教学展示观摩、研讨培训。如1999年调入学校的美术教师沈玄龄,按照学校入门教师“升格”培养计划,先后参加了2004年新区骨干后备教师培训、2010年新区名师后备培训,获得了专业知识方面的提升。她开过多节区、市级公开课,画作也屡有获奖。2007年,她参加特级教师程明太主持的《软陶艺术教学》编写组,自己也编写了《纸艺》、《软陶艺术教学》等校本教材,成为学校首批“特色教师”,学校还专门建立了“沈玄龄美术工作室”。目前学校五十多位教师参加“升格”培养,促使他们快速成长为署、区级骨干教师。

骨干教师“风格”培养 旨在倡导和提升骨干教师的教学风格。具体做法:一是以科研为先导,骨干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结合自己的教学特长确立课题,学校在智力投资、经费援助上给予一定支持。骨干教师通过科研攻关,不仅取得了教科研新的成果,而且促进了教学风格的形成。二是安排带教任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设立“进北教育论坛”,开展学术活动,将骨干教师的教学特色、教学经验和好的做法让全体教师共享。三是选送骨干教师为区、市骨干教师和市名师后备,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四是每学年开设一次区级以上的公开课或示范课,展示自己的特色。五是推荐优秀教师进入区、署学科中心组。如盛燕瑛老师在2005年被聘为区级骨干教师后,刻苦钻研业务,在学校提供的展示舞台上、在各级各类的公开课中不断磨炼自己。2008年12月,她参加浦东新区第二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赛,获得一等奖。2009年11月,在第四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中脱颖而出,她所上的《秋天的怀念》一课获得了初中组一等奖第一名。通过日常教学的积淀和公开教学的磨炼,盛燕瑛老师的教学风格日渐清晰。目前学校有二十多位骨干教师处于“风格”培养期,获得了更高层面的专业发展的机会。

点评 分层培养满足不同教师的提升需求,不同培训方法提供发展的路径。

“全员”培训:因势利导 专业引领

学校着眼师德弘扬、专业引领,通过自主规划与指导相结合、课题引领与多元评价互推进、常规培训与跨学科教研相联系等办法,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专家引领与自主规划相辅成 学校以校内外的特约研究员为主体,整合教育资源,成立师资队伍建设导师团。学校与市教委教研室师资培训部等单位共建结对,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创设“与大师对话共舞”的平台,铺架“与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互动”的桥梁。学校还推荐条件成熟的教师与名师进行拜师结对。学校注重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积极探索教师自主评价体系及其软件管理体系。在分析教师综合评价结果的基础上,以备课组为单位,课程教学处、教研组长、备课组组长、备课组成员和教师一起讨论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确定其培养层次,形成“学校规定性评价指标”与“自主选择性评价指标”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以此不断强化教师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意识。

课题引领与多元评价互推进 首先,让课题研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学校以区级课题《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的实践研究》、市级课题《英特尔未来教育问题化教学在推进新课程中的实践研究》、《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分层培养》、《中学德育生活化的研究与实践》为抓手,以改进教学与德育,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教师在反思、研讨的过程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教学行为。学校加强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反思“六环节”的管理,使教学各环节规范、有效,具有针对性。其次,让课程开发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学校加强校本课程建设,让每位教师都经历课程设计和开发的过程,让教师在课程开发实践中培训自己、提升自己。第三,让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源。学校通过教师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学生评价,教师互评,学校管理者、特约研究员和区级骨干教师对教师的分层评价,以及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等的多元评价,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促进自我反思、自我提高。第四,让学习共同体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如开设青年课改沙龙,开展课题中心组研讨、案例分析、测试验收、专题讲座等活动,开展创建优秀教研组、优秀备课组活动,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不断推进团队建设。第五,让特色评价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索点。

校本常规培训与跨学科教研相联系 学校常规培训,包括区教师培训、每年举行一次以“引领教师发展,铸造进北品质”为主题的教师校本培训,每年暑期全员培训等。鼓励教师进行高一层次的学历进修,支持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或其他相关硕士学位,提高学校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构建“研训一体化”的培训模式,有效地引领教师成长。同时,鼓励跨学科教研,如综合文科组有16位教师,分别任教政治、历史、地理、心理、社会等五门不同的学科。传统的教研活动是分学科进行的,基于培养未来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他们打破原先教研活动的学科封闭形式,进行跨学科大教研。如《社区问题的探究实践》课程,综合程度高、开放性强、实施过程中不确定性大,该组教师在探究实践活动过程中,合作交流、资源整合,在相互了解和联系、相互对比和借鉴的过程中,促进了多学科教学的同步发展。

点评 全员培训的全面和高质,是师资培训产生连环效应的关键。

感言 三个发展的“主力”

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校长 金卫东

学校教育是一个整体,在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中,教师发展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体地位。学生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体现,学校发展是学生发展的保障,而教师发展则是学生发展的前提,也是学校发展的动力。

学校自1997年创办以来,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日渐生成“五个第一”的教育追求,即把“关注学生主动、健康发展”作为学校的第一观念,把“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作为学校的第一形象,把“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把“建设学习型组织”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第一目标,把社区作为学校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第一窗口。以此统领教职工的教育教学和教育服务,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这样的“定位”反映了我们对教育的理解。而把“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就是突出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以及对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贡献率。

教师是一个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浮动性”职业,在信息化的社会,这种“浮动性”更体现在对新事物的了解,对新知识的掌握,对新技术的运用。因此,教师水平的提升是一条射线,只有出发而没有终点,教师努力可达到的是境界,而不是终极。而学校在成就学生未来的同时,也应当成就教师的明天。我们要让这样的“主力”永远保持最好的状态,而有质量的培训便是科学保持的“教练”,学校要创造条件让教师专业发展有门有路有前途。

(文见《文汇报》2012年2月15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