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学院:创新薄弱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1-7-15 9:44:00 人气: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史秋衡在全国现有的2689所高校中,有一所不同寻常的高校——它是在高等教育贫瘠的土地上移栽的一株良种成木,短短几个春秋便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它开创了在一个省域中,以优质教育资源支持高等教育薄弱地区均衡发展高等教育的一种创新模式。 这就是地处苏北的年轻高校——宿迁学院。 问诊:把脉高等教育链条在东部发达地区中最薄弱的环节江苏是我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和科学教育水平在全国一直处于最前列。高等教育资源集中,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由于诸多原因,江苏省的南北发展并不均衡,苏北一些地市成为了东部发达地区的欠发达区域,高等教育也相对落后,是我国高等教育链条在东部发达地区的最薄弱环节。 以项羽故里闻名的宿迁,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高等教育洼地。它1996年批准设立地级市,全市总面积8555平方公里,人口总数518万,面积和人口在江苏13个省辖市中分列第4和第7。长期以来,宿迁既无区位优势,更无经济实力,这个拥有500多万人口的地级市,竟没有一所本科高校。人才的奇缺和高等教育的薄弱,成为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严重制约着宿迁的发展,也制约着江苏省“两个率先”的进程。省委、省政府多年来将宿迁作为特殊区域给予省级统筹及重点扶持,明确提出:“在不违背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允许和鼓励苏北地区特别是宿迁市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更加灵活的管理制度、更加灵活的改革举措加快发展”。 改变宿迁的高等教育洼地窘境,就亟需成立一所属于宿迁的本科高校,以填补本科高等教育在宿迁的空白,这既是推进宿迁中心城市建设,强化中心城市文化的聚集和裂变作用,加快宿迁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迫切需要;也是满足宿迁地区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改善和优化江苏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实现由高教大省向高教强省转变的迫切需要。时不我待,改革势在必行。 探路:扛起解放思想的大旗,创新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建立和加快发展宿迁学院,被江苏省委、省政府放到了促进区域共同发展、支持宿迁实现更大突破、优化全省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战略高度加以谋划。2002年,宿迁职业技术学院(筹)与徐州师范大学宿迁分校合并组建成宿迁学院(宿迁职业技术学院)。这所从无到有、基础为零的学院,到底该怎么办?要想在相对特殊的环境下,在较短时间内建成一所较为理想的大学,就必须扛起解放思想的大旗,走出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举办高等教育的新路子。 宿迁学院采取“省市共建、八校联建”的新型办学体制和模式,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具体说来,宿迁学院在江苏省的统筹、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苏州大学、扬州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八所省属高校鼎力相助。宿迁市政府和八所联建院校作为投资者,各出资1亿元作为学院的启动经费,联建院校还负责委派干部和教师建设宿迁学院。宿迁市政府占35%的股份;八所联建院校占65%的股份(包括30%的无形资产股),学院按股份合作制方式运作。八所联建院校分别建设一个系(部),若干个专业,系主任和专业主任由各校委派,按联建院校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由各联建院校安排招生计划(南京师范大学负责基础课教学工作,不安排招生计划)。教学组织工作、学生教育管理、生活与服务保障则由宿迁学院统一负责。为了扶持学院发展,省政府允许宿迁学院在联建初始阶段,用联建院校的本科统招计划招收本科生,本科生毕业时由联建院校颁发毕业文凭和学位证书。 虽然是公办学校,但省政府采取特殊政策,允许宿迁学院按照民营机制运行,民办标准收费,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省教育厅厅长任董事长,宿迁市市长任副董事长,八所联建院校为董事单位。董事会决定学院发展的重大事项,院长按照董事会要求,依法自主办学。这种管理体制,既保证了党的领导和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又调动了政府和联建院校的积极性,而且确保了学院比其他公办高校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激活: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改革催生了动力,释放了活力。在各方支援下,在以葛锁网院长为首的全体宿迁学院人的努力下,学院从2002年6月破土动工,仅用3年,就在高等教育零基础的宿迁市建成了一所占地1400亩、“苏北最漂亮的”万人大学。更为重要的是,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不断上升,办学实现了健康发展和特色发展,并力争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同在高等教育贫瘠的土地上移栽的一株良种成木,短短几个春秋便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作为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本科院校,宿迁学院以应用学科为主、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现有本科专业36个,覆盖了文、理、工、农、教、经、法、管等八大学科门类,每个专业都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并制订了本专业建设规划。学院实施“凝聚力工程”吸引人才,加快本院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内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逐年大幅度提高,夯实了人才培养质量之基。学院强调“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深化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学院从2008级学生开始,对部分专业进行宽口径人才培养改革的试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近年来,百余名学生获省级以上表彰,300余名学生在省级以上竞赛获奖。2004年,学院选手在江苏省第四届大学生电脑网络大赛网站设计比赛中荣获金奖。学院五届毕业生的学士学位授予率、党员比例、就业率、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等可比性指标大大高于江苏省其他三本院校,考研上线人数与考取公务员、选调生、村官人数更是年年攀升。历届毕业生大多充实到社会生产第一线、服务第一线,为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输血到造血,从借力发展到内生发展,经过8年的跨越式发展,宿迁学院取得了一般院校常规建设需要历经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取得的成绩,获得了外延发展和内涵发展的双丰收。它的发展,既为教育事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也使人民群众在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机会上得到了实惠,为高等教育薄弱地区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一种令人鼓舞的创新模式。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1年7月7日第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