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夯实“校企一体”办学平台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1-3-16 14:50:00 人气:

核心提示:

“三个对接”:人才培养对接企业需求、校园文化对接企业文化、学院发展对接企业战略,实现学院与企业、人才培养与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

“四共模式”:校企共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抓教育教学改革、共享教育培训资源,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国家电网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过程中,夯实“校企一体”办学平台,践行“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企业全程参与”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三个对接”,实现“行业、企业和学院”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人才培养对接企业需求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院必须主动面向企业、服务企业、融入企业。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具有深厚的电力行业背景和“企业烙印”,成为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成为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和指导思想的最坚实基础。

有这样一份调研报告,向我们展示了学院人才培养对接企业需求的硕果。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运行维护管理公司上海维管段成立于2006年7月1日,成立后,公司向学院提供顶岗实习岗位并选聘毕业生。几年来,学院毕业生已经成为上海维管段的骨干:叶莉,上海维管段团委书记;苏万,上海维管段变电检修车间主任;肖姝燕,上海维管段南京分段办公室主任兼工会主席;万文芹,上海维管段南京分段团总支书记;刘娟,上海维管段杭州分段安技科供电工程师……

学生在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2007~2009年供电企业主业岗位新增劳务人员准入考试中,同各高校毕业生同场竞技,连续3年取得录取率、平均分、个人3个第一。

哪怕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中铁二局电气化集团、中国大唐四川分公司、长江电力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反馈评价满意率达95.56%。

……

几年来,学院主动与企业携手合作,组建由企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专家、技术能手组成的办学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建立“四共”运行模式,校企共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抓教育教学改革、共享教育培训资源。重构的课程体系覆盖专业对应岗位群的职业技能鉴定规范要求,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支撑学生从职业岗位认知实习、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到岗位适应性训练的实验实训教学,学生在完成专业学历教育获得毕业文凭的同时,通过与其专业相衔接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学院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岗位工作需要的有效对接。

学院充分利用企业人才资源,拓宽人才渠道,建有以四川省电力公司、华电集团四川分公司、国电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中国水电七局等企业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为主的兼职教师资源库,重在实践教学与培训。而由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专家、技术能手等组成的办学指导委员会和企业兼职专业带头人,是学院的“智囊团”,指导学院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传递行业最新动态和信息,实现学院与企业、学生能力培养与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

在引进专家的同时,学院依托行业优势,始终与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紧密结合,坚持“培训与培养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思路,通过“三上三下”、“双向挂职”、“内训师认证”等措施,加速教师向“企业培训师”转变。如今,企业技术能手和骨干频频走上讲台,将实践经验、行业发展、工程实践最新成果带进课堂,真正体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而学院教师通过到基层挂职、吸收新知识,将新技术移植到课堂教学中,确保学院培养与企业的战略保持一致。

校园文化对接企业文化

文化交融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纵深推进的动力。学院在校园文化中突出“职”的特点,呈现出企业文化内涵,让学生感受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形成与校企共同办学、共同培养相吻合的职业文化,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无缝对接……

近年来,学院学生多次在国家级数学建模竞赛、英语口语大赛、“黄河杯”、“杨凌杯”、“正保杯”等竞赛中捷报频传,学生在向企业和社会展示优秀技能的同时,凸显学子朝气蓬勃和健康向上的活力,使学院90多年的校园文化借助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推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学院引入企业文化,借鉴和吸纳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战略目标,向学生灌输企业的价值意识,强化诚信、责任、感恩等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实现校园精神文化与企业精神文化衔接。如在电专业学生中开展电力安全知识、电气运行、电力服务人员营销、“登杆”作业等各类技能操作竞赛;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系开展CAD、“梦想天堂装饰创意等设计大赛”;信息工程系开展C语言程序设计、网页制作等竞赛;经济管理系开展“模拟法庭”等竞赛;国际合作教学中心开展英语演讲、中澳项目电专业技能竞赛……这些技能训练与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吸引了众多学生参加,使学生在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强化了个人爱好和特长,提高了综合素质。

实训基地、企业车间等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领域,学院在实践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为“准职业人”就业奠定基础。在实验室、实训中心悬挂、张贴相关生产标志、操作规程、职业行为规范,在教学、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品牌意识等方面,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这是学院用企业化的方式加强管理、营造企业职业氛围的缩影。2006年,学院引入IS09001、IS010015质量体系,使质量管理体系文化渗透教育管理;2009年,学院引入“职业化”培训体系,即将“职业化”培训体系中的5S现场管理技术、定置管理、目视管理、看板管理和学习型团队建设全面融入到日常管理和教学中,促进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深度发展,是学院培养“职业人”的创新与实践。

同时,学院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体验企业生产全过程的顶岗实习,感受到企业刚性的管理和苛刻的纪律,能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品质,在“准就业岗位”亲身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最大程度消除或缩短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培训、磨合、适应期,尽快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学院发展对接企业战略

企业为人才培养提供资源支持,学院为企业提供人才、技术服务、职工培训等技术和智力支持,通过校企互利双赢,将企业与学院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校企共同发展。

学院整合各种资源为企业培训和科研开发提供有关的师资、场地和教学设施设备等便利条件,主动适应企业需求,对企业“迎峰度夏”、线路改造等进行支援。德阳什邡元回供电所所长廖刚,在评价学生参与顶岗实习时说,虽然学生只是协助我们进行资料整理、微机管理和客户接待等工作,但缓解了因繁重的灾后重建任务而人力不足的局面。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关口前移,主动与学院联系,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并愿意向学院提供学生校外实训场所、顶岗实习的岗位及教师挂职锻炼的岗位,大大扩充了学院的教学设施设备,让学生直接参与了企业的生产活动,为企业创造了价值,又基本完成了从学生到职业人的“华丽转身”。

在承担为社会和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同时,学院履行社会责任,全面提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发挥了改革、发展和管理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近几年,学院为四川、西藏等十余个省(自治区)电力行业、华中电网公司、大唐集团公司等培训员工9万余人次;主持编制的供电企业161个生产岗位的《岗位培训标准》、《技能考核标准》,被国家电网公司推广使用;2010年4次出征一线参与电力抢险救灾工作,在“4.14”青海玉树抗震救灾、“7.18”四川达州抗洪抢险、“8.13”四川映秀、清平抗击特大泥石流抢险救灾和“12.5”甘孜道孚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中,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对口支援四川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眉山职业技术学院、雅安职业技术学院,与3所签订校际合作协议,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深入合作。

中国冶金集团成都工程建设公司总经理蒙昌嘉等38名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在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上谈到校企合作中的收益时认为:关注学院发展,关心学生成长,就是关注企业的未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缩短了企业培养人才的时间,提升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学院与企业深度融合,使学院培养与企业战略发展保持一致,形成了学院、企业、教师和学生共贏的良好局面,获得了企业的支持与信赖。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培养的学生,不仅有较好的技能水平和人文素养,并在“电力三下乡”、科普知识宣讲和四进社区等实践中,展现出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2004年、2008年学院两次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等5部门联合表彰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2008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赴地震灾区优秀团队”,学生在服务社会自觉担当社会责任、勇于服务奉献社会……

“十二五”期间,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将以四川省电力公司“大电网、大枢纽、大平台”建设为契机,抓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机遇,以高技术高技能培训为切入点,以提高企业技能操作水平为核心,强化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强化技术技能培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实训基地建设、强化科研工作,建成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电网公司一流技术技能培训基地和应急培训基地。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1年3月10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