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沟样板:远郊弱校怎翻身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解放日报 日期:2011-3-16 14:45:00 人气:

上海首创“委托管理”为优质教育资源跨区域流动破壁

由于历史原因,农村学校在生源、师资、硬件等方面与中心城区存在较大落差,是教育全局中的一块短板。如何提高农村薄弱学校的质量,加速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全国各地亟待破解的普遍问题。5年前在浦东新区东沟中学首创“委托管理”模式,突破教育资源跨区县流动的体制瓶颈,将中心城区优质资源嫁接到郊区薄弱学校,并通过改变校园文化加速“翻身”。东沟中学的变化,提供了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样板。

现代化的塑胶操场,响亮的口号、精神抖擞的队伍……一开学,东沟中学的课间操,又成为周边居民乐看的风景。5年前,坐落于浦东新区东沟镇的这所农村初中,不少对口学生“逃走”;今天,对口学生纷纷回流,外区域的学生也争相要“择校”进来。

数字也见证着变化。短短5年间,东沟中学的教学质量,从浦东新区“垫底”攀升至中上:托管一年后中考合格率由原来的89%提升到98%,三年以后中考合格率达到100%,去年超过10%的学生达到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分数线,超过30%的学生达到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分数线。

“逼”出来的改革思路

曾几何时,“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是东沟中学的真实写照。煤渣操场、简陋教室,与浦东开发日新月异的进展相比,落差令人咋舌。

“浦东教育,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上海教育乃至全国教育的基本情况。”现任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时任浦东新区社发局局长尹后庆如此评价。“大浦东”,从川沙并入到南汇加盟,城乡教育长期并存。托举郊区薄弱学校,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成为浦东教育的重头戏。

硬件均衡,不难;软件均衡,不易。2005年,东沟中学整体搬迁新校址,面积扩大了3倍。现代化操场、球场、艺体楼、图书馆、专用教室……学生们都说,这里条件一点也不比城里学校逊色。此前,浦东郊区教师工资与城区教师工资也已拉平。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很难迅速改变,师生精神面貌无法同步改观,连家访、家长会都无法正常进行。

东沟中学的困境,在不少郊区学校同样存在。浦东新区作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区,率先破题。尹后庆透露,通过区域内支教等,能将城区优质资源移植到部分农村地区,但浦东大片农村地区亟需大量“优质种子”,区域内好学校和骨干师资有限,“内循环”很难保证现有优质资源不稀释。

此时,随着上海经济结构调整,市中心人口导出,部分中心城区出现师资富余。但即便浦东打开大门,优秀教师要跨区流动,也面临政策壁垒。怎么办?

“不求所有,但可借力”的委托管理思路,被“逼”出台。东沟中学公办性质不变,但办学权能否“转交”由专业教育机构?这种民办非赢利的机构能突破区域限制,调用全市的优质师资。突破壁垒,搞活体制,为东沟中学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撞”出来的精气神

比较筛选后,浦东教育局与成功教育研究中心一拍即合。

双方契合,源于“成功教育”与东沟中学“气质相投”。特级校长、上海教育功臣刘京海领衔的闸北区成功教育研究中心,30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如何教好后进生、教好低层次生源。“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和潜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取得多方面成功”。这套教育经验,很适合激发农村地区学生的自信与潜力。

但成功教育理念的“软着陆”,首先面临理念碰撞。农村学校管理,最大的问题是随意性大,缺乏积极向上的文化。拿最简单的升旗仪式和课间操来说,原东沟中学管理松懈,学生拖拖拉拉,从教室到操场集合要20分钟。成功教育团队进驻东沟后,先从小处着手规范。出操规范来来回回操练几十遍,师生汗流浃背,一些人甚至抱怨这是“无用功”。但坚持一学期后,全校学生出操迅速整齐,5分钟到位;集合时姿态挺胸抬头,昂扬自信。此类细小的改变不断累加,让孩子积累自信和成功感受,逐渐激发出一股向上的精气神。自主管理、特长发展……不少孩子踏上成功之路。

教师观念的转变,也在触动中悄悄发生。有着28年教龄的物理高级教师杨玉玲,在东沟中学已10年。她说,以往教学习惯于把学生分成好中差,差生直接放弃。“我们也努力过,但不见效。成功教育就能教好他们?”闸北八中的郑双娜老师到东沟,一学期就把中等班级带成了最好的班。这下,触动了杨玉玲和同事们,也开始学着把“后进生”称为“潜能生”,并多用功。如今杨老师班级中考合格率100%,对成功教育理念已由衷认可。

激发师生自信和潜能的“成功文化”,配上规范的现代化办学方法,让东沟中学走上了“翻身”之路。从课间操的标准化管理开始,委托管理团队在东沟花大力气建章立制。教学管理细分为25个环节、120多项标准。教师们人手一份遵照执行。标准化、精细化的教学管理理念,开始不少教师认为是约束,因而不免有抵触情绪。但试行一年之后,高效、高质量的安排,让教师们的工作事半功倍,更多教师乐于遵守并完善。

“造”出成功发展新机制

“输血”能维持多久?形成自身“造血机制”才是根本。

5年前,成功教育管理中心选聘了刚从和田中学校长岗位退休,既有丰富经验又年富力强的陆玲娣,到新东沟中学“当家”。陆校长带了8位中层干部、骨干教师到东沟中学任教,从输入“成功教育”理念与方法起步,经过不断努力,如今已走出一条“输血”到“造血”的成功之路。

课堂上,教改悄悄展开:成功教育研究中心和闸北八中研发多年的“教与学的电子平台”,成为改变东沟中学上课水平参差不齐状况的法宝。轻点鼠标,课前练习、新课探索、小结、作业、拓展等8个板块层次分明,例题、练习题、小游戏一应俱全。借助这个集中了多位专家教学经验的平台,东沟中学的老师顺利起步、成长。一些年轻老师比喻说,“用这个教学平台,好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获得了成长的加速度。”

写论文、开公开课,这曾是东沟中学不少老师不敢想的事,但成功教育搭建的教研平台,正普遍提高着老师们的水平。数学老师王涛莉说,数学专家每周二送教上门,帮年轻教师会诊提升水平。每周五教学展示课,为教师们提供擂台、会诊台。成功东沟青年节,更是教师书法、课件、评课等综合能力的大比武。许多未上过公开课的教师,被推上区级、市级公开课的讲台;第一次参与教学改革和教研……突破自我实现进步,提高了育人效能。

成功和成长的体验,激发起老师们的进取心和改变现状的决心。老师们观念变了、教法变了,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全校师生在各类教学展示和竞赛中,共获得300项奖项。几年来,老师们的教科研论文从无到有,已经积累到数十篇。

从“输血”到“造血”,乐于教研、关心学生、积极进取的新风气在东沟中学荡漾,生机勃勃的校园新文化正在形成。有位学生对妈妈说:“校门开在兴运路上,我们每天沿着‘幸运路’上学,真幸运!”

从东沟中学起步,目前本市已有40多所郊区中小学走上了委托管理之路。不少偏远农村的薄弱学校,通过对接中心城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发展进入快车道。

(文见《解放日报》2011年3月10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