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校园成为“读书的新世界”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文汇报 日期:2010-12-10 13:17:00 人气:
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拓展办学,提供时空读好文化大书的成功探索以“社会责任感强、人文素养高、文理基础厚、重实践求创新”为特色的曹杨二中学生人格特征为社会广泛认可。正是由于认认真真开展素质教育,众多高素质学生被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等大学自主招生录取。这样的社会与著名高校认同,与学校提供给学生读书的广阔平台是分不开的。 同样,多年来,曹杨二中的特色强势学科——语文教学在全市一直具有较大影响,且学生在每届全国、全市各类作文大赛、古诗文大赛和征文比赛中均获得较高奖项;数学、物理、化学、信息等学科也表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学生参加全国、全市竞赛获奖累累。这样的大面积丰收,与学生“读好书、会读书、读书乐”也是有密切关系的。 在学校,一些与读书有关的新举措,成为曹杨二中“书卷气”的特殊标志。 “博雅班”:为深度读书的学生提供“书海”博雅,这是读书的追求,也是读书的境界。高中,要为学生形成博雅的知识与风度,尽可能多地提供条件。 当一些知名高中热衷于办“理科班”、“特色班”时,曹杨二中则办起了“博雅班”,这是学校在培养学生社会人文创新素养方面的一个尝试,也是对“高中生应该怎样读书”的一次有意义的探索。学校在十几年“文理相通、人文见长”综合教育实验班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特别是挖掘了十年内培养三个上海市高考文科状元的典型经验,在复旦大学的指导下,有序地进行实验。它体现了一种教育的智慧——现代高中生,不应该只是一部读书的机器,更应是一个完整的高尚追求的人,一个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素养、文化底蕴的健康人。当这种教育智慧演绎成一种教学行为时,“博雅班”的出现,让爱读书的人欣喜若狂。于是校园内呈现出这样的一幅幅场景—— 复旦、华师大、上大、社科院的教授、专家走进“博雅班”课堂开讲座;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迭出——专题辩论会,读书报告会,课本剧表演,古诗文竞赛;看《百家讲坛》、读经典著作、悟庄子大道、思孔子“仁”“义”;又随专题片《唐之韵》,感受大唐诗坛的英风气概;观《大师》节目,全方位体悟“社会精英”、“民族脊梁”的思想高度与精神内涵…… 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一堂“学生自选作品阅读指导”课上,语文特级教师王伟娟的智慧执教,让学生喜上眉梢。课后,王老师用经典的点评,说出了读书人在“博雅班”怎样读书的奥妙。 ——用经典打底色 经典阅读是生命底色的第一笔。在“博雅班”三年计划中,经典阅读是一部重头戏,它几乎贯穿课程的始终,包含《论语》精选(精选百则背诵理解)、《诗经》选读、《庄子》粗读(自选教材理解背诵)、唐宋诗词选读、《老子》粗读、《孟子》精选、《古文观止》选读等。 ——用讲座拓视野 每周一下午两节课,除了学校有时会请高校教授、名师为同学们开讲座外,大多数都用于观看与经典阅读相配套的《百家讲坛》。每次观看结束,老师都会引导同学们“消化吸收”:或提问设疑、或整理思路、或借题发挥……然后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记录观后感悟,再通过当场点评感悟引导学生怎样走进经典,体会经典的韵味与现实意义。 ——用热点激思维 走进经典,让学生了解文化的源头、把握文化的精髓、增加积累增厚的底蕴。与此同时,老师常借助课前演讲和辩论会的形式,将社会热点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从而也使经典的阅读与热点的解读挂起钩来,将回望历史与关注现实结合起来。 ——用活动筑平台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形式也可像生活那样丰富多彩。实践证明,在活动中学习,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质、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强化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老师曾经设计了多项语文主题活动,如演讲、辩论、阅读调查访谈会、读书报告会、课本剧演示、读书英才评比等。各类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为学生搭建了展示、交流的平台,为“各路人才”的冒尖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用参赛推人才 高中有关语文的作文、征文比赛耗时很长、环节繁多,样样参加的话对老师的精力和耐力绝对是一种挑战。因为,它涉及到做前指导、做后修改和点评,而且整个过程往往需要在网上进行。有时为了获得一个参赛名额,老师需要将全班的文章见网,并逐一点评。事实证明,帮助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并获得成绩是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一次比赛的成功甚至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就这样,在博雅的天地里,老师惊喜地看到学生们在智慧的引领下,正成就着属于他们的智慧天地—— 全能手沈冲和王恺、小记者丹妮和天姿、博雅诗人佳炜和李珊、演讲高手贤梁和钱璟,还有读书状元毛毛、办报能手梦楠、阅读征文屡次获一等奖的汤薇、“好少年”金奖获得者王佳姝等,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已经有40多人次在市级以上的作文、征文等各类比赛中获奖,并形成一个新的“小作者群”。 在去年复旦大学“博雅杯”征文中,曹杨二中学生在文学、历史、哲学各方面的写作表现获得复旦大学招生优惠的学生接近上海市的一半。在复旦大学的支持下,复旦附中、南师附中、杭州二中、深圳中学、河南省实验中学等全国十所著名高中在曹杨二中成功举办了“博雅教育”论坛,分享了培养“博雅”学生的智慧经验。 画外音:“博雅班”的成功举办,不仅让这个班的学生获益,也倡导了全校读书的风气。 DSD证书:让读书人“鱼跃”“高飞”学生读书的需求是多元的,要为未来而读书,学校用教育国际化的视野,拓宽读书的领域。 曹杨二中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学生,他们的第一外语是德语,他们参与的项目是学校在去年引进的德语语言证书(Deutsches Sprach-diplom)项目,简称DSD证书,是在世界范围内提供的德国大学入学语言水平证明。也就是说,这些学生在经三年的德语学习后可获得DSD不同级别证书,参照中国高考成绩,大部分进入德国的精英大学进行深造。 德国方面为了保障该项目的实施,在世界各地专设了DSD项目专管员,并且为所有DSD学校免费派驻德国资深外教。一年多来,就先后有两位来自汉堡的德国高级语言教师为学生们上课,并且另有两位德国助教帮助学生们纠正发音,练习口语。在上海的德国学生或德法学校的学生经常来校与DSD班学生一起生活学习,互通有无。 从零开始,三年中要多读一门外语,学生协调德语和其它课程学习的关系,外教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给读书人驾驭读书的能力添了“干柴”,力争使得高中三年德语学习的效果超越十二年英语学习的效果。 这样的读书,对学生的影响很大。DSD班级是一个优秀的群体,学生们本着积极进取、实现自我、服务社会的信念努力学习,认真做人。他们有理想,将自己的成才目标与国家民族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他们具有健康积极的心态,乐于接受新事物,自主求索,独立思考,努力实现人生价值;他们热爱学习,热衷于参加课堂讨论和课后交流,形成了“勤学、好问、深思、明辩”的良好学风;他们不完全以高考为目标,真正体会到素质教育的乐趣,积极投入各项实践活动,从学校篮球队到话剧社无处不见他们的身影。在与德国普朗克一级高中的学生结对交流的活动中,他们用自己的热情与真诚收获了快乐和友谊,更拓展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在德国培训期间,他们被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教授们欣喜称之为“来自上海的聪明孩子”。 学校为DSD班学生提供了众多发展平台,从中国地区DSD项目学校首届学校联谊会在曹杨二中举行,参加德国普朗克一级高中来访接待活动,到“和谐,让城市更美好”曹杨二中德国月活动的举行,及全体学生赴德游学等,学生们借助这些活动磨练意志,锻炼能力,丰富思想,培养国际化视野,提升人文素养,还增进了友谊,打造了最有凝聚力的班集体。 画外音:语言中蕴含文化、历史,精通语言,会使读书变得益智又添趣。 环科协会:让读书人找到用武之地读书无疆界,知识慧相通。学校通过各种平台,创造读书通事理和懂人生的渠道。 “文理相通,人文见长”是曹杨二中的办学理念,也是指导学生读书的指南。可你千万别以为曹杨二中的学生只是“人文见长”,其实,他们不仅文科书读得好,理科书也读得很好的,文理相通嘛! 曹杨二中35个社团中的“环境科学研究协会”在上海是鼎鼎有名的学生社团。应“行动!现在,2010国际青少年保护长江水资源”项目组委会的邀请,曹杨二中环科协会的成员陈士卿等人于2010年7月15日参加了世博期间的“行动!现在,2010国际青少年保护长江水资源”项目上海赛区比赛活动。整个比赛中,学校环科协会的成员们沉着冷静,凭借独特构思及充分准备获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并最终荣获上海赛区的冠军。“环科协会”就是坚持多年的化学生物课外学习研究小组。化学教研组长颇有感慨地说“这当然得益于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得益于老师会指导学生读书。” 让学生学会分类 与数学、物理相比,化学、生物的学科知识结构相对不够完善,需要记忆的东西比较多。一位化学老师说:“很多东西就怕学生记不住,有时候为了学生背一个化学式我就能着急半天。但现在,从高一化学开篇开始,我们都会先准备了一个大托盘,把这一学期学生将会见到的所有化学药品,全部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先按照初中的化学知识对其进行分类——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是酸、碱还是盐等。而接下来每上一次课,每讲一个知识单元,都会把这个托盘上的物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重新分类:如离子反应角度的分类;氧化还原角度的分类……”每一次讲课都要让学生分类,这就是化学教师在给学生培养“分类观”这一贯穿整个化学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学科观念。“我现在不管读什么书,总是习惯把内容分分类,头脑中的知识树相当清晰……”一位学生不无得意地说。 画外音:领悟STSP(科学·技术·社会·人)思想而读书,其中的收获,也许对怎样读书会有一种迁移效果。 (文见《文汇报》2010年11月26日第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