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一所民办大学成功的秘诀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光明日报 日期:2012-10-22 14:33:00 人气:

——三江学院质量立校纪实

这是一所特殊的民办院校,也是一所值得敬畏的民办院校,因为,它在“没有老板、没有投资主体”的前提下,大胆探索出了“公益性质+民营机制”的发展模式,勒紧裤腰带,依靠自身积累逐渐壮大。20年来,这所“民办不私有办学不盈利”的院校实现了“滚雪球”式的发展,这就是三江学院。

在高校如林、名校众多的江苏,这所仅仅20岁的年轻民办院校却非常出众:2010年,在新华教育论坛中荣获“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民办大学”的称号,从此一鸣惊人;近3年来,该院学生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2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23项;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2项;近5年来,该院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7%……

是什么支撑了这所特殊却出色的年轻院校的发展?用该院院长董新华的话,就是“把质量视为生命!”

建章立制,培养人才硬实力

“民办不私有,办学不盈利”,三江学院在学院章程中明确规定,“办学出资人可以依法取得合理回报,但学院办学积累的资产属三江学院法人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和转移”,如此一来,公益性质和民营机制的完美组合,让所有“三江人”都成了学院的主人。

董新华直言,20年来,三江学院之所以能实现稳步发展,与“民办不私有”的章程是息息相关的。采访中记者发现,在三江学院追求质量的过程中,建章立制的功劳不可小觑。

为从基层抓教学质量,学院今年10月起任命了35名新系主任和教研室主任,学院出资给予岗位津贴。“新的制度,是从最基层的教学单位抓教学质量,老师有了自己的‘责任田’,明确了工作职责,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江学院教务处副处长郭红如是说。

另外,学院对本科生、专科生实施“分流培养”,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加大“教考分离”力度,争取在公共基础课做到完全“教考分离”,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对于一系列“新政”的成效,郭红坦言,“今年的期末考试将是检验举措是否有效的直接途径。

师资发展,塑造人才强力量

从名校聘教授,是20年来三江学院提高师资质量行之有效的举措。“我院一直聘请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一批退休或在职知名教授担任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郭红表示,这一“不求所有,为我所用”的做法保障了学院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如果说引进名师是三江学院的“输血式”发展,那么,毫不吝啬的资金、情感投入,则是其借助民办高校体制的优势而进行的“造血式”创新。

2008年以来,该学院连续每年投入专项经费120多万元,大力实施“青蓝工程培养计划”,培养了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和创新团队。

“实施青蓝工程后,学术带头人可以获得一定额度的专项经费,这对正在进行的教学研究、学术研究都有相当大的推进作用。”该学院得益于“青蓝工程培养计划”的博士王勇说。

2011年三江学院还设立100万元的专项基金,启动“青年骨干教师赴境外研修项目”。当年,三江学院申报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通过1人,省内访问学者15人;有2人晋升为教授、8人晋升为副教授。

定位应用,输送人才真能量

三江学院能在江苏诸多高校中脱颖而出,主要得益于其与公办院校错位竞争的创新办学模式。

如何错位发展?三江学院确立了“以应用知识为基础的理论教育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育体系”和“以职业素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体系”,向社会输送“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有后劲”的毕业生,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目前,很多企业苦恼于招聘的人才不能立即为公司带来效益,对此,三江学院探索了一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共建方案,即从大学课堂到工作岗位之间建立校企合作桥梁,从而实现由理论知识教学到实际社会需求无缝过渡,把企业和学生的衔接时间段前移。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就是这种探索的排头兵,与多家企业陆续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培养软件人才。

“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是否成功,关键是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声誉是否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因此,坚持以质量助推人才培养,是我院一直以来的办学理念和育人追求,我们也将传承下去。”该院理事会理事长、党委书记陈万年说。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18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