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比较视野下中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的全面反思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张红霞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 高抒
摘 要: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世界研究型大学的学术组织从单一学科的讲座、院系,发展出跨学科的研究中心等机构。尽管如此,其不懈探索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知识观和自由探索、不畏权威的学术信念和联系实际的学术传统没有变,因而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的内在逻辑与科学家的创新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谐一致,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三项功能和谐一致。中国研究型大学由于具有不同的知识观传统,因此对学科建设的理解和实践存在偏差,在学术组织、学术信念和学术活动上没有突破“体用两分”的模式。中国研究型大学内涵式建设要循序渐进、分类定位;以服务社会作为科学研究和学科融合的生长点;调整研究机构和院系组织为创新人才成长铺
路;以国际化为契机带动学术文化创新。
关键词:学科建设;学术组织;学术信念:知识观:国际比较
十几年来,中国一流大学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从2012年OS亚洲大学排名来看,中国科研成果已不是数量问题,而是质量问题,集中表现在论文引用率低下。这个问题显然与老生常谈的“学科建设”问题密切相关。但究竟什么是学科建设?怎样进行学科建设?研究所、研究中心与学科又是什么关系?学科与专业是什么关系?怎样的条件才能使得科研与教学、社会服务相互促进?在当今全球化环境中,中国研究型大学究竟如何定位、如果发展?笔者试图根据世界研究型大学的历史经验,以中西学术文化比较为视角,从学术组织、学术信念和学术活动三个方面检视世界一流大学经验,探讨中国现实问题。
(文见《中国高教研究》201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