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有可能与户籍脱钩吗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文汇报 日期:2011-3-28 12:48:00 人气: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认为,“异地高考”这个词不太准确:流动人口子女在就读地参加高考,不等同于“异地高考”。“异地高考”是指“高考移民”——学生为了更多地争取入学机会,到另外一个省份参加高考,这是教育部门不赞同的。 然而,“异地高考”仍成了今年全国“两会”上的热门词,引来众多代表、委员热议。毕竟,解决随父母进城的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的高考问题,事关教育公平。 3月10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列席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时披露,教育部正在和北京、上海研究,逐步推进异地高考。这很快被人们理解为: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或将不用独自返回户籍地读高中。 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高考的户籍限制,已经阻止了很多孩子在城市升学的脚步。 2005年,为了治理当时颇为严重的“高考移民”问题,教育部与公安部联合下发《关于做好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生报名资格审查工作的通知》。该文件确立了高考“学籍、户籍”双认定原则,即高考报名以考生户籍为主,并要求其在本地区高中就读一定学习年限。这样的规定导致大量无本地户籍的随迁子女无法在自己生活、学习多年的城市参加中考、高考。 早在2008年,就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地高考问题。2010年7月起,万余名在北京的外地学生家长联合签名,前后五次“上书”、呼吁打破高考户籍障碍,呼唤非京籍考生的在京高考权。 因此,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袁贵仁提及“异地高考”这个名词,势必引来强烈关注——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再到《教育规划纲要学习辅导百问》,“异地高考”议论了足足两年多,眼下似有拨云见日的迹象。 “异地高考”是一项极具统筹性质的改革之举。这项政策能否顺利推行、有没有具体的时间表? 缺乏制度设计,或冲击京沪等地学校秩序“如果没有良好的制度设计,一旦放开高中以及大学,大量外地考生涌入,将会对北京、上海等地学校造成相当大的压力。”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控江中学校长张群很清楚,异地高考是为缓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当地求学与考学的后顾之忧而提出。但在教育资源没有增量的前提下,相关政策的出台,是否会导致更多人为了争取更大的入学机会而异地高考,从而形成大量的“高考移民”现象呢? 张群认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教育资源的承受力毕竟有限,只有在充分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考虑逐步放开、平稳推进,才能使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异地高考顺利落地。 在高等教育领域,北京、上海等地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高校数量也较多,户籍考生入学相对容易。但这一现象同时也说明另一个问题:相当数量的地方性院校是由当地纳税人付费办校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户籍考生容易入学也有相对合理的因素。 “目前,我们还没有依据国际惯例,像国外大学那样在招生时实行分类。比如,在美国有很多州立大学,对本州纳税人子女一个价格标准,对外州学生一个价格标准,对海外的国际学生又是一个价格标准。目前,我们的教育都是属地化管理,异地高考涉及到教育经费等大量问题,一旦造成高考移民,将对输入地的既有秩序形成一定冲击。”张群分析,异地高考是一个教育民生,但更是一个系统工程。这项改革还将涉及到包括户籍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众所周知,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考生只能在户籍地参加高考,各大学在各省区市按名额录取。现在我们考虑推行异地高考,那么是否能改变现有以户籍制为学籍制的做法,建立起能够让学籍与户籍脱钩的机制呢?”张群指出,如果要推行所谓的异地高考政策,那么它所涉及的将不仅仅是考试制度本身的问题,还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出台,才能解决问题。 解决异地高考,“有困难”不是借口“如果异地高考能够在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真正‘动’起来,那简直是太好了!”作为第一批跻身全国人大代表的农民工代表,朱雪芹长期以来一直把自己定位为农民工利益的代言人。目前,她翘首以待的是异地高考政策的方案和细则能够出台——这项政策落地,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 由于户籍限制,不少城市流动人口的下一代不得不回到原籍参加中考,返回老家读高中。教材与教学环境不同,被迫与父母分离,还得适应完全陌生的环境……对处于中学阶段的很多未成年孩子来说,巨大的心理落差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父母在大城市忙于打工、做生意,很多孩子只能由祖辈隔代抚养或由亲戚照看、甚至无人看管。父母不能遥控指挥,孩子遇到问题缺乏关心与引导,很可能会误入歧途。”朱雪芹曾走访过上海市未成年人管教所,并与其中的未成年人“结对子”。她发现,其中85%以上都是农民工子女,这让她感到痛心。“在这座城市中,他们缺乏关爱和照顾。” 目前,在义务教育阶段,各地都已出台政策确保流动人口子女享受更多“同城待遇”,但高中阶段限制仍旧很多。朱雪芹希望通过异地高考政策,让更多农民工子女进入当地高中、甚至公办高中求学。 “这个政策要实施起来,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但要知道,这些农民工子女,他们大多出生在这座城市。如何尽快让他们融入所在城市,获得更多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这将解决进城农民工最大的后顾之忧。” 10多年前,朱雪芹来到上海打工,作为普通的农民工,一开始只能从事相对低层次的工作,还时常遭遇排斥,其中酸甜苦辣,惟有自知。“农民工二代不应该再走我们的老路,希望孩子们能有机会在大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而异地高考政策的出台,将跨出实质性的一步!” 难点是同时保护两部分人的利益“我们国家现在正在处于人口大迁徙的时期,人口加速流动是一个社会问题。如果不能保障进城务工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那么中国的现代化就难以实现。”在全国“两会”的政协委员谈实施教育规划纲要记者会上,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告诉记者,流动人口子女无法就地参加高考的困难,政府应该重视并予以解决。但另一方面,异地高考作为一项政策制度,落入具体操作层面前,还必须进一步作科学研究和探讨。 刘长铭说,就他所了解的北京地区的情况,外来人口子女在京受教育没有问题,但在考学方面,遇到的问题就非常复杂。比如,孩子到底是在父母打工所在城市考学,还是回到原来的户籍所在地考学?如果在流入地城市参加高考,是按照当地的考试标准和教学内容进行考试,还是考虑在外来人口集中的地方,集中组织学校专门按照外来人口子女户籍所在地的教材和考试标准进行教学与辅导?…… “异地高考的大方向是对的,但还有太多细节问题需要考虑。”刘长铭说,只有作出科学论证,妥善处理,才能既合理保证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与升学的权利,又同时尊重大城市老百姓的意愿。否则,很可能保护了这部分人,却又损害了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解决优质教育短缺才是根本有观点认为,一旦异地高考真正实行,很可能造成流动人口涌向北京、上海等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大城市,造成人口恶性膨胀,出现“高考移民”现象。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四川省副主委、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康分析说,这首先是因为北京、上海地区每100名学生参加高考的录取率相对比较高,造成了“高考移民”的一个基本冲动。其次,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也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 作为教育行政部门的一名负责人,王康对流动人口子女希望在所在城市上高中、并参加高考的夙愿表示理解。但他同时认为,允许异地高考不能是盲目的,而必须是有序的,应该在充分论证与测算的基础上做出具体的方案。比如,究竟该怎样逐步放开?在试点的初步阶段,如果先让长期在一个城市务工人员的子女享受异地高考政策,那么这个“长期”又怎么界定?这些问题都要严密考虑。 在王康看来,优质资源短缺、教育不平衡才是造成“高考移民”等各种教育问题的根本原因。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目前已经达到25%,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10年以后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达到40%。“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后读大学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困难在于怎样才能读上个好大学。” 王康希望,在未来10年,除名牌大学之外的一些高校能加强改革,办出自己的特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与此同时,名牌大学应该提高其在教育资源欠发达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学生的招收比例。 (文见《文汇报》2011年3月18日第1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