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通识课程改革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日期:2010-8-31 13:02:00 人气:

上海交通大学  莫亮金 刘少雪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都是为了纠正现代大学教育中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不足。从当前大学课程改革的情况来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一方面是对通识教育的补充;另一方面,又促进了人们对通识教育理念的升华和再思考。

笔者认为,通识教育是指面向不同学科背景学生开展的,着力于教育对象精神成长、能力提高和知识结构优化的非专业教育,其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和负责任的公民,亦即和谐发展的人。虽然通识教育的概念十分广泛,但最直接作用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载体,就是通识教育课程。通过课程设置,就可以最直接保证我们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的课程改革设计

在我国,长期以来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不同态度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的课程设置。所幸的是,我国在若干年前就提出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理论,在许多高校都加强了人文素质教育。但是,经过了一段的讨论和实践后,很多人进一步地意识到,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但远不是全部。一方面,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意识的养成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另一方面,自现代科学技术进入高等学校课程来以后就产生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之间的对立、歧视与割裂,一直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着或轻或重的影响。由此进入到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第二阶段,即在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加强科学教育及其与人文教育在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中的融合,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实质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之间的隔阂并不是我国大学教育中独有的。早在20世纪中期,英国学者C.P.斯诺就提出了“两种文化”的命题,并引起广泛的注意。加强两种文化的沟通,由此成为现代大学教育中比较引人瞩目的一个现实问题。

...........

(文见《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