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日期:2010-8-30 17:08:00 人气:
辽宁省教育厅规划处处长 李锦奇 每一所高校都是办在特定的区域,属于特定类型和层次的大学,因而高等教育的功能发挥和价值彰显都必然具有区域性特点,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是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的重要路径。而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价值选择和思路设计往往是建构在不同的科学理论和社会理论之上的,这些科学观和社会观作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就是一种理论范式,它们始终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结构及其调整过程之中,支撑着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理念,并且体现在高等教育结构的内容之中。理论范式影响思维范式,而思维方式又制约着行为方式。因而,理论假设或理论基础是探讨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理论与实践时应该明确和把握的思维基础。本文运用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系统自组织理论、波特竞争模型理论、社会三元结构理论和学科专业发展理论,探讨了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目标定位、动力机制、策略安排、保障体系和学科走向等实践路径问题。
一、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与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目标定位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开辟了关于人的生产能力分析的新思路。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源是现代社会的核心资源,是一种支配和消费其他资源如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的有生命力的主体性资源。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力资源的丰富程度,不仅要从数量上进行评价,而且还要从质量上进行评价。而数量增长和质量提升,都离不开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开发是指国家或组织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活动,并经过与开发对象的有机结合,使特定范围内的人力资源能够得以充分发掘、有效发展与合理使用。这里强调的入力资源开发包括三层内涵:一是合理的人力资源供求平衡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先决条件,特别是人力资源数量不能超越社会经济发展的合理要求;二是提高人力资源质量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即思想观念转变、知识水平、健康水平、技能水平提高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三是在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个运行过程中,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政策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保证,包括生育政策、教育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卫生保健政策、人口迁移与流动政策等等。 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通过有效配置使既有人力资源发挥最佳效益,这是一种配置型人力资源开发;二是着力于人力资源质量和品位的提高,这是一种内涵型人力资源开发。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所急需的正是这种内涵型人力资源开发,而高等教育正是这种内涵型人力资源开发最有效的途径。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三者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高等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渠道,它能够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为人力资源结构优化提供基础,其内容、类型、结构、专业设置等直接影响着人力资源开发的效果;人力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开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以及流动直接着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同理,社会经济发展有什么样的动向和要求,就必然需要人力资源在各方面与之相适应,这又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提供了强大的需求动力和宽广的作用平台。 区域高等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阵地,其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推广科学技术等都是围绕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而展开的,地域性特征非常显著,它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因而通过加强区域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开发,不断进行区域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的创新,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区域社会经济在发展和形成特色时,需要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相配合并为之服务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日趋规范,市场竞争加剧,地方政府更感到保持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需要储备大量的各级专门人才,需要发达的高等教育作后盾。另外,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在高等教育强劲需求的拉动下,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已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经过前几年的扩招,各高校的发展越来越受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尤其是高素质教师资源不足的限制。问题的解决除了国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外,加强区域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开发不失为一条有效而重要的途径。区域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开发能够满足不同社会主体的利益需求,保持区域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的高效性和持续性提高高校办学质量和效益。因此,我们要把区域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置于区域社会经济生活的语境下进行整体思考,把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作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 ......... (文见《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