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政策分析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所 查吉德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主要存在五种变化、四种表述方式和三个问题。五种变化,即
经历了由培养“技术员、管理人员、技工”、“实用人才”、“应用型人才”到培养“技能型人才”、“技术技能人才”的转变;四种表述方式:类型说、岗位说、特征说和综合说;三个问题:目标内涵不清晰、目标变动太频繁和目标分类不明确。建议国家政策层面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既能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又能彰显教育的永恒价值,同时构建目标分类体系,保持培养目标的相对稳定性,提高可操作性。
关键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政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290(2013)0003-0020-05
人才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是教育类型与层次质的规定性的反映,也是教育实践的行动指南。它不仅决定了一种教育的性质,也决定了该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主要取决于其独特的人才培养目标,而不是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条件或者其他方面。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一种价值主张和具体要求,是职业教育人才观的集中反映,更是职业教育理想和使命的具体体现。它之于职业教育具有“认识论”的意义,一切职业教育实践活动均将依此展开。本文拟梳理、分析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各时期政策文件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文简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以期更好地把握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
(文见《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