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抢占先机积累数据,谁就能把握未来学习的金钥匙
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处长 倪闽景
教育是最适合信息化的行业,因为学习本身就是某种信息传递和储存的过程,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形成知识结构,同时情感、智慧也得到了发展。不同的学习过程就是不同的信息传递过程,不同的传递过程会产生不一样的信息传递效果,从而导致人的知识结构、情感和智慧也会有不一样的发展。
千百年来,这种信息传递过程每天都在发生,一些最智慧的教育者在有限的教学生涯中参悟了一些教育本质、教育规律,用文字记载下来,从而后辈教育者们从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基本教学方法。但是,教育工作是如此复杂,以至于熟记了这些规律,在真实教育教学过程中仍然是非常难以把握的,比如“因材施教”显然没有人说是错的,但怎样去理解这个“材”?需要怎样的“施教”才算“因”这个“材”了,这只有教师:自己去摸索。实际情况就是这样,一代代教育者和学习者,每天在进行大量的信息处理与传递,但几乎每一个人都是从零开始,按照各种试错的方法开展教与学,在过去知识缓慢发展的时代,这种情况是如此的完美,以至于很多人一辈子可以只读一本书,并从中体会到别样的快乐,与此相对应的是,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只需要掌握一个技巧就可以在一个岗位上,像螺丝钉一样一辈子做同一件事。
但是现在不行了。当前所有的教育难题,究其本质不是教育投入问题,也不是教育不均衡问题,更不是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恰恰是大工业时代统一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了。任何人,在任何时刻都需要最精准的教育,从而在有限时间里获取最大的有效信息传递。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经验式教学法突然手足无措了。
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当一个人在超级市场或网店购买一个物品的时候,这个行为通过信息技术转化为有效数据,这些数据累积成有关联性、可分析判断的大数据,从而成为产品生产者、销售者,乃至其他消费者某一方面的证据。同样,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行为,也可以通过技术转化为有效数据,当这些数据累积到一定程度,通过关联、分析和判断,就会产生动态的学习证据,从而使一个人的学习成为群体学习的一部分,每个人现在的学习成为未来别人学习的一部分。技术已经成熟,但是教育尚在转型,谁抢占先机积累数据,谁就能把握未来学习的金钥匙。
那么哪些教与学的数据我们现在可以开始积累呢?我认为有三种数据非常重要。第一种称为资源类数据,比如每天教师会解答许多学生的问题,其中许多问题教师在整个教学生涯中会重复成千上万遍,那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形成的微课程,将是一个极富价值的数据。可汗学院里充满的就是典型的资源类数据。第二种称为关联性数据,比如无数孩子每天在解答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作业,孩子做错做对,做快做慢,从学习者的学习行为结果中,可以发现知识之间新的关联性,发现个性特征和兴趣取向间的关联性,从而为每一个孩子完善自己的学习提供服务。高安路一小的Aischool在阅读方面的尝试就是典型的关联性数据挖掘。第三种称为知识流数据,这种数据来源于人的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分析,不是对错问题,也不是快慢问题,而是思维的品质特点,是对学习过程中信息传递的破译,比如大境中学的IMMEX课程。
有趣的是,数据一旦开始积累,大数据分析产生的新数据将更加丰富与复杂,大数据分析背后教育价值观的作用将越发凸显,大数据分析的方法将完全改变传统教育研究的方式。如果说传统教育研究的流程是:问题发现—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那么大数据背景下的教育研究流程将是:数据积累—分析关联—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数据再分析—得出结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教与学也将颠覆传统经验式教与学,虽然一开始会有些不太精准,但不精准产生的新数据将反馈于整个过程,从而实现越来越精准、越来越个性化的目的。
必须再次强调,教与学的过程就是信息传递的过程,充满了挖掘的价值,而且每时每刻都在自然发生,但过去我们都让这个过程流逝了,没有成为数据,哪怕是现在,大多数的过程依然在流逝中。拿起你的摄像机、照相机、录音机立刻行动吧,用你的笔、你的键盘、你的iPad开始记录吧,开发各种各样结构简单的数据表格和数据工具开始分析吧,你做的一切,将是教育进入大数据时代的一个部分。我们应该,而且已经能够把这错综复杂的数据进行不同程度的统整分析,但是如果你现在不做数据积累,那将是教育过程中最大的资源浪费,而且这些资源无法再生。
(文见《上海教育》201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