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人民教育 日期:2013-1-28 16:34:00 人气:
本刊记者 冀晓萍每个人的珍贵在于你就是你,而不是别人的复制品。 这种独特性,是一个人成长与幸福的立足点。 要成为自己,首先要认识自己。 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步枪3X40决赛。美国选手埃蒙斯缓缓端起步枪,瞄准50米开外的黑色靶心,稳稳地扣动扳机,他只要不脱靶就稳拿金牌。 可是,离奇的一幕发生了——他把子弹成功地送到了隔壁选手的靶心上。 世界上有一个人,离你最近,但也最远。 这个人就是你自己。“人啊!认识你自己”,这条铭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不仅仅是一个哲学话题,更是前人留下的忠告。 在教育中,孩子的理想里,孩子的时间里,孩子的兴趣爱好里,充斥着“过来人”的影子,唯独看不到孩子自己。 教育者习惯以“过来人”的身份包办孩子的一切。理由很多,因为,“孩子心智不成熟”,“孩子判断能力差”,“青少年缺少社会经验”…… 幼鸟需要母亲翅膀的保护,但它依然要学着自己去飞。 一个宝宝刚开始学走路,磕磕绊绊,很容易摔倒,但我们还是应该放开双手,鼓励他用自己的双腿走路,而不是递给他一根拐杖。 关注要保持距离,自我才能觉醒,才能生长。 相反,如果老师当面评价一个孩子“很笨”,或者期末考试时对学生成绩进行排名,排名末位的孩子就会在潜意识里将自己认定为“差生”,这对孩子的自我肯定和自信心是一次严重的伤害。 肯定优点,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以激励为重,让孩子明白:优点和缺点不是永远不变的,在重视和努力下,缺点可以转化为优点。 留白,是教育的艺术,也是教育的成全。在课堂上,在对话中,在困难面前,教育应该给予孩子更多机会作出自己的回答。 在我们身上,总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拼命睁开眼睛也看不到的。读书和旅行,让孩子看到另一个自我。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最新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人均读书仅为 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犹太人的64本,中国是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没有爱读书的小孩,就没有爱读书的成人。要改善我国的阅读窘境,必须重视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不能剥夺孩子阅读的时间,更不能拿教材去塞坏孩子的胃。 当你踏上陌生的土地,自己的感觉知觉活动就会全面苏醒,便愈加关注自己的感受,发现那个同行而未见的自己。在旅行中,看到不同,有了比较和思考,就会影响孩子看这个世界的角度,无形之中,心灵瞬间有一种通透的觉悟,这是自我认识的升华。 多一些机会,让孩子走出家门甚至国门,认识社会上的自己,世界上的自己。也才能跳出“自己”,超越自己。 然而,这些远远不够,认识自我的内容还要广阔得多。 构成自我的一切,都是自我认识的内容。它更像一门哲学,要渗透到教育的点点滴滴之中,才能让人看到花开。 生理自我是最直观的,教育者应该让孩子认识到样貌、性别等生理上的不同,是自然赋予的差异,每个人都是百花园中独特而美丽的一朵。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教育者要指导青少年认识家庭中的自我、学校中的自我和社会中的自我,正确认识自我与集体的关系,在保持自己个性的前提下,学会跟人合作,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关心、理解和宽容。 留住易逝的好奇心有人问著名管理大师吉姆·柯林斯,怎样保持人生的动力? 他说:“我最深层的驱动力,其实是一颗纯粹的、不受拘束的好奇心。这是一种永不匮乏的资源,每天晚上睡觉前,你觉得你的好奇心已经得到充分满足了,隔天一早你醒过来,猜猜看?你又充满了好奇。这是我体内的一座小引擎,除非有一天我不在了,它才会停下来。我就是喜欢这样!” 这也是一个与幸福相关的命题。 当心闭上了那双好奇的眼睛,回避着,沉睡着,昨天、今天、明天又有什么不同? (文见《人民教育》2013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