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课改的几个区县样本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今日教育 日期:2010-8-27 12:44:00 人气:

从2001年9月重庆市北碚区成为首批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至今,重庆课改已走过了8年的改革探索之路。8年来,重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历程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有着诸多困惑和争议,然而更多是踏踏实实的尝试、摸索和坚定的前行。

其间,许多区县和学校探索出了一些好做法、好经验和好模式。无论是北碚区探索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形成著名的“北碚模式”,还是潼南县尝试实施“双证教育”受到教育部高度肯定并写进了“课程改革纲要”;无论是綦江县课堂教学改革及其区域推进模式引起全国范围的广泛关注,还是沙坪坝区的联片校本教研模式取得明显实效,各区县和学校都积极践行课改,逐渐形成了一些能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先进经验,在全市以致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

本期,我们刊登的这组文章,就集中展示了重庆市在推进课改方面有一定代表性的几个区县样本。我们相信,这些区县在推进课改中取得的咸果、经验,乃至产生的困惑、面临的难题,对于我们深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并在下阶段全面进入高中课改,都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向纵深领域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重庆市北碚区教育委员会主任 罗志惠

作为重庆市唯一的首批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自2001年起,北碚在经历了课改的试点开展、整体实施和初步构建起其整体运行机制、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将其触角不断伸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层面,以课程文化为引领,直指区域特色学校建设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激活教育发展核心动力源

高素质的教师,是增强教育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是推动教育持续发展和不断迈向新高的不竭动力源。在实施课程改革、转变教师育人观念、提升教师专业技能中,我们在注重内强素质的同时,加强同外部的交流与合作。借助在碚的西南大学等高等院在教师教育方面的优势,统整全区中小学教师资源,创新举措,组建“北碚名师工作室”、构建“三级教育导师团队建设模式”、建立“北碚教育高端人才流动站”、成立“农村教师发展学校”,形成了立体式、网络式、专业化的教师教育发展体系,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促进了其更好更快地成长、成才。培养出重庆市名师、研究员级教师、重庆市骨干教师、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师园丁奖、全国艺术课竞赛一等奖得主等100多名优秀教师。首届“名师工作室”,有25名学员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市特级教师等称号和荣誉,4名第一届“工作室”学员成为了第二届“工作室”主持人。

二、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长效系统  

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大难点。作为重庆课改的先行先试区,我们将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实施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之一。确立了“多主体参与性、时间序列过程性、终极目标发展性”的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基本理念,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由静态评价走向动态评价,由阶段性评价走向过程性、日常性评价,由初中阶段走向义务教育全阶段,并延伸至非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中,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三级实施体系,即:由区教委牵头的领导系统,由区教师进修学院支撑的研究系统,由各中小学校具体操作的实施系统。建构“XE--校”两级,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公示一监督一追究”三峰交错的综合素质评价诚信体系。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作为全区中小学办学水平督导评价的重要内容。将评价内容引导学生的终身发展,变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今年,我们将其原来的6个维度(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审美与表现、研究性学习能力、体育与健康),聚焦到4个维度(道德品质、科学素养、艺术修养、运动健康),并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等级实行加分制。健全并完善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3大系统(即:信息化操作系统、差异化主体系统、过程化方法系统),使其便手简便操作。在结果运用上,我们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初中毕业、高中招生相挂钩。

三、助推区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一场全新的变革。它似一柄利剑,消除“人”的培养中的藩篱。在整体推进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乘势而上,将其置于本地区中小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强力推进区域特色学校建设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以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归宿。

一是推进区域特色学校建设。“两课”(课程、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两条腿,是办学的两大核心要素。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我们借助本区丰富的教育资源,强化“地域文化衍生、优势学科发展、特色项目演练”三类基于三级课程体系的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力推区域特色学校建设。出台了《北碚区特色学校建设指导意见》《北碚区特色学校创建行动方案》《北碚区特色学校评估工作方案》等文件,成立了全区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组织机构,建立了全区特色学校建设保障机制;明确了特色学校建设“三步曲”工作方针,即:特色学校建设分为三个阶段和层次(特色创建学校、特色项目学校、特色学校);研制出特色学校建设的具体内容,主要从办学思想、特色规划、特色科研、过程实施、建设成效5个维度,对学校特色建设进行导向。通过特色学校建设溯源行动、特色学校建设研究行动、特色学校建设推进行动、特色学校建设评估行动等多种形式,开展全区范围内的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工作。目前,全区已命名特色学校13所、特色项目学校15所、特色创建学校5所。

二是促进区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的均衡“显性”易达,“隐性”不易。课程改革的实施,对于缩小城乡教育“内在”差距,具有显著的功效。基于此,整体实施课程改革之中,我们将农村学校课程改革作为“重中之重”,并在全区范围内推行“联片教研”。将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按城乡、强弱搭配,划分为10个教研片,以课例研修为基本载体,开展“一课多研”和“同题异构”。以“送课、看课、研课、磨课”方式,建立并实施农村教师每天下午“学生放学、教师研究”制度,实行“周周有优质课堂下乡、天天有远程优质课堂链接”全覆盖,以课代培,实现农村学校“课堂”的教育思想、教学水平与城市优质教育同步。同时,着重均衡发展机制建设,以优质学校“反哺”农村薄弱学校。把辖区内所有优质学校“托管”“捆绑”农村薄弱学校,实行“一肩双责”,即:优质学校校长同时兼任被“托管”校的法人代表。优质学校把教育品牌、先进文化、办学理念、高效管理移植和浸润入薄弱学校,使薄弱学校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办学质量和效益的飞速提升,农村学生就学显现“回流”态势。实行“镇域一体”办学模式,将镇中心校与其辖区内的村小,实行“两个或多个法人单位、一个法人代表、一套领导班子、独立核算、独立编制”的管理,消除了中心校与村小的樊篱,形成了中心校与村小的同步、同调发展。将区三圣镇作为试验田,把镇内2所中学、3所小学组合为“教育共同体”,实行“学生管理要求、教育资源调配、管理措施制定、考核评价标准”“四统一”,形成全镇义务教育“一盘棋”发展格局。同时,修订完善了《北碚区中小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发展性目标督导评估工作实施意见》,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新的教育督导评估。制定了《北碚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价方案》,采取委托评估等方式,将评价结果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年度综合考评中。

(文见《今日教育》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