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动“华夏第一州”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0-11-9 9:05:00 人气: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教育局局长 郭金翠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地处新疆东南部,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有蒙、维、汉、回等46个民族,总人口130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43.7%。辖八县一市,总面积48.27万平方公里,是全国面积最大的地级行政区。目前,全州有各类学校254所,在校学生21万人,专任教师1.64万人。

扎扎实实抓基础教育——

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关心下,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巴州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战略地位不动摇,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自治州党委、人民政府的重大战略任务摆在优先位置抓紧抓好。巴州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经过14年的艰苦努力,“两基”完成率和覆盖率均达到100%。2009年9月顺利通过了国家“两基”督导验收。目前,全州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为99.91%、98.77%,残疾儿童入学率90.21%;小学辍学率为0,初中辍学率0.12%;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99.68%,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96.77%;青壮年非文盲率99.73%。目前全州学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均衡化发展的效益逐步显现。若羌等7个县的中学全部集中在县城办学、小学集中在乡镇办学,实现了县域内中学教育均衡发展,乡域内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全方位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牢固树立德育首位意识,坚持实施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治州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及《巴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学生行为规范三十条》。将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统一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充分发挥了课堂主渠道作用。

把教育投入纳入国民经济建设计划中优先安排、优先拨付、优先保障,千方百计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2006—2008年,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分别为60412万元、88970万元、140507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68%、47.27%、57.9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161623万元、196444万元、25435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92%、21.54%、29.48%。预算内教育拨款三年均做到高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增长比例。生均教育事业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均做到逐年增长。2009年农村初中改造、中小学校舍维修专项、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及学校重要建筑物抗震加固等工程均已完成,新建(改造)面积73.25万平方米。目前,全州中小学校舍基本安全,设施基本齐全,无D级危房。

统筹整合教育资源——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始终坚持“双语”教育服务于巴州跨跃式发展和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定位,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加强“双语”教育的决策部署,加快“民汉兼通”人才培养。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双语”教学从学前抓起,从教师抓起,大力推进民汉合校,以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为突破口,从学前开始,稳步扩大“双语”教育覆盖面,初步形成了学前、小学、初中、高中较为全面的“双语”教育体系。我州以民汉合校为契机,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先后进行了两轮中小学布局调整,仅2008年、2009年两年全州中小学校数就减少了190所。截至目前,中小学民汉合校91所,民汉合校学校数占全州学校总数的53%,民汉合校学校的中小学生数占全州中小学在校生总数的72%。其中民汉学校中学生数占全州中学生总数的97%。实行统一编班,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研究,统一开展活动,统一管理要求。2009年底,全州中小学少数民族在校生57921人,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含民考汉)30719人,占少数民族在校生总人数的53%;学前“双语”学生数(含民考汉)12689人、占少数民族适龄儿童数的97%;小学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数(含民考汉)24356人、占少数民族在校生的66%。

从2004年起,建立自治州和县市“双语”教师培养基地,落实国家、自治区和州、县、校五级培训措施,全州1929名学前、中小学“双语”教师中,有1402人参加了州级以上少数民族教师“双语”培训,有效解决了“双语”教师“一缺二低”即:缺学前“双语”教师、现有“双语”教师能力偏低、“双语”教育质量较低的问题。开展民汉师生和班级结对子互助互学活动,构建了民汉师生共同学习、教研、提高的教学格局。2009年,选派少数民族“双语”骨干教师31人赴内地参训,中学汉语骨干教师22人赴内地高校参训,参加自治区“双语”骨干教师培训112人,参加自治州“双语”骨干教师培训52人。2010年,我州提出了少数民族学前教育普及工作的两个“一个也不能少”的新目标(少数民族正常适龄儿童接受两年学前“双语”教育一个不能少,少数民族正常适龄儿童接受小学起始年级“双语”教学一个不能少)并努力实施。

目前,全州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面92.47%,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办学面不断扩大,乡级达到100%、村级达到94.36%。巴音职业技术学院已通过国家教育部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评估。

着力加强“两支队伍”建设——

提高教育工作者整体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就是要全心全意依靠人民教师,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采取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本校培训相结合、走出去学习与请进来讲学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教师学历提高培训、新任教师岗前培训、骨干教师业务培训、“双语”教师上岗培训等工作。完成了第三个五年周期12000多名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严格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州小学专任教师任职条件学历合格率和达标率分别为98.99%、98.67%,初中为98.58%、97.85%,中小学新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和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率100%。

大力开展“滚动支教”、“千名教师支援农村教育”活动,选派城镇学校优秀教师到边远农牧区、薄弱学校支教,农牧区中小学校长到城里学校挂职锻炼。截至目前,已有1023名教师下乡支教,3名支教教师获得“自治区级优秀支教教师”荣誉称号。着力提高教师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认真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定期对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进行表彰和奖励,评先选优、职务晋升重点向条件艰苦、边远地区学校倾斜。通过系列措施,进一步调动了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州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岗敬业、师德高尚、业务能力强的教学骨干和优秀教师,教师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教师资格制度全面实施。

严格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依法严把中小学教师“入口关”;近几年来,全州通过公开招考,共补充教师近2000人,缓解了教师整体超编和结构性缺编问题。健全教师培训制度。积极做好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及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切实抓好中小学书记、校长和骨干教师培训工作。2009年分期、分批对全州353名中小学书记、校长进行了轮训。近年来,先后选派286名中小学书记校长到上海、河北等地学习培训、挂职锻炼,使书记校长队伍素质得到了提升,办学水平大幅提高。

实现跨越式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政府责任

在巴州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推动巴州科学发展、实现三大目标归根到底靠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我们将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政府责任,凝聚全社会重视、支持教育的合力,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教育部门为主体、职能部门配合、全社会一同参与”的工作格局,促进全州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让教育事业的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州人民。

下一步,我们将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切实抓紧抓好,有序有力有效地推动巴州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强化优先发展教育理念,推动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落实。把关键点放在“优先”上,聚全民之心,举全州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发展教育事业,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发展需要。把落脚点放在“发展”上,按照中央领导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新要求,面对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课题新矛盾,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理清发展思路,找出薄弱环节,强化工作措施,更加注重教育发展的内涵和增长的效益,更加注重教育结构的调整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更加注重教育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增强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以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新成效顺应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的新期待,以教育的优先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要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教育发展成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健全教育管理体制,深化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加快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调整,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是要坚持以德为先,着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是立教之基、强教之本。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和专业水平,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培养和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教育教学专家和教育家。加强教师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增强广大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落实教师医疗、养老、住房等保障措施。制定政策措施吸引优秀精英投身于教书育人事业。关心和支持教师队伍建设,认真解决教师编制、招聘、晋级晋职等机制问题。完善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制度,健全州、县市、学校三级教师培训网络,多为教师参加学习培训提供机遇、创造条件。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重点加快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到2015年,全州小学教师专科学历、初中教师本科学历、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分别达到85%、65%、3%以上。中职、高职“双师型”教师比例分别达到50%。

四是要大力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科学性,全面普及学前教育,2015年全州学前两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5%以上。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逐步提高覆盖率。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步伐,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县域内教师和校长定期交流制度,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长效共建机制,不断缩小区域、城乡、学校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逐步解决“择校热”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2015年,全州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5%以上,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8%以上;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努力做到高中学校布局科学、规模适度、班额合理。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公平程度,保障弱势群体平等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健全各类学校助学体系,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计划,确保每一个学生不因贫失学、辍学。

五是要全力以赴促进职业教育稳步发展。进一步建立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扩大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规模。力争到“十二五”末,普通高中与中职招生规模将达到大体相当。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沟通、层次齐全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和分级管理、市县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开放性、远程教育、多媒体、现代化的优势,办好巴州广播电视大学。

六是要坚持普及“双语”,着力提高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努力,到2012年基本普及学前两年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本民族语言为辅的“双语”教育,学前和中小学合格“双语”教师达到55%以上。到2015年基本普及“双语”教育,合格“双语”教师达到85%以上。做好农村“双语”幼儿园的硬件建设、完成自治州乡村幼儿园建设工程。2010年要实现每个乡镇至少要建成一所中心幼儿园的目标。全力做好“双语”教师的补配和离职培训工作。继续办好内地新疆高中班、区内高中班、区内初中班。

教育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创新知识的伟大使命。在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时代发展要求、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的要求、紧紧围绕巴州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0年10月27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