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国际化的“经典载体”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文汇报 日期:2010-11-5 12:07:00 人气:

上海浦东新区迈向教育国际化回眸与展望(课程篇)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浦东新区在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十分注重相关的课程建设,并将课程作为教育国际化的“经典载体”,国际理解教育的“蓝本”,拓宽国际视野的“窗口”,准确的定位,为教育国际化的持续有效发展提供了切实的保证。

各中小学在推进教育国际化中,逐渐认识到课程对提高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纷纷从课程着手,通过课程研发、编制、开设、实施等,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不仅达成了共识,而且形成了特色。

课程为主: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研发与开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在文学和语言,数学与科学,生物与卫生学,历史与地理,公民与道德教育、艺术与体育等学科相关领域需要国际理解教育,可以并应该广泛渗透国际理解教育。而这种渗透的最主要载体便是课程。
在实践研究中,福山外国语小学建立了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目标体系,通过特设课程、学科渗透、主题活动三个途径组织实施,获得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和教师也在这过程中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也得到了很好落实。福山的特设课程,是指专门组织人员编写教材、教学建议,搜集整理教学资源,将国际理解教育设置为学校校本课程,通过组织教师培训,明确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要求进行具体实施。

该课程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国际知识,按照年级、学期、单元等要求划分课程内容,每个年级组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相应的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保证独立的课时。目前,学校已出版《国际理解教育学生读本》(1~5年级)校本教材,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参考以及配套的PPT教学课件。具体地说,每个年级每周都有一节国际理解教育课,每学期都有一册教材,五个年级共10册,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能力基础,每册都有不同主题内容。课前设计导读,课后都有相应的思考和活动设计,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社会信息展开学习活动。现在,国际理解教育课已成为学生最受欢迎的课程,它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紧密联系世界现实的内容,使学生有了更多发挥好奇心、想象力与求知欲的机会,即使回到家中也依然念念不忘与父母一起讨论课堂学习到的知识,表达自己的看法。

高桥一东陆学校合理有效的课程设计是达成国际理解教育的又一关键所在。因此,学校特色课程精选国际知识、全球问题,涉及广泛的社会问题和价值观念问题。学校以“330英语剧社”和“戏剧社”的开办为起点,其他课程的教师也逐渐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分年级加以组合,成为可接受的教学内容,按照年级、学期、单元等要求划分课程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国际知识,培养国际交流能力、全球视野。

点评:课程的开设,让国际理解教育有了“基地”,让教育国际化有了“载体”。

学科渗透:现有教材交互点的“发现与链接”

通过对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研究,理清其中蕴含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通过日常的学科教学予以贯彻实施,也是该课程实施的另一途径,不少学校称之为学科渗透。这些核心教育理念,包括对他者的尊重、多元价值与多元文化、差异性和独特性、承认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看法、多种情感、多种行动等。

学科渗透不是要占领学科时间实施特设课程中的内容,而是在学科教学中注重运用和落实上述的理念开展教学,要求依然保持其学科性、适切性特点,但更加具有开放性,实践中采取拓展学习材料、调整教学内容、开发多种资源等方式进行。

华东师大二附中加强学科渗透,在拓展型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方面,加强基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校本课程建设,尝试与国际课程体系接轨,开发多元化的校本课程,推动高中教育适应国际化的需要。目前已成熟的百余种拓展课程大致分为大文化类课程和与国际课程体系接轨的STS课程(科学,技术,社会课程)。如:各类小语种选修课;国内外热点问题研究;中英双语课如:Chemistry Around Us,中美物理课程比较;JA经济学等。这些课程都在提升学生素养、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方面作出了尝试。

六师附小明确了以各学科教材体系为主线的国际理解教育渗透点,通过语文、英语、音乐等学科让学生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数学、象棋、自然及校本课程,让学生了解国外科学家的思维模式与创新精神。如,在《成长体验活动型校本课程》里,学生通过《走近外国科学家》的学习,知道了外国科学家的发明成果及成功经历,又通过搜集科学家资料、讲科学家故事,探求了科学家成功秘诀,最后通过到名人苑的参观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佩之情和从小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兴趣。在英语兴趣课上,学生通过《中国传统节日和外国节日》一课的学习,了解了各国节日的风俗习惯,又通过各种节日的庆祝体验活动,理解了不同节日的不同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异国文化作出多样的、积极的评价和进行文化比较的能力。

2009年9月开始,学校还在三年级中开设了JA中国之《我们的城市》这一探究型课程。通过两学期的学习,孩子了解了城市的主要职能部门、各种常见的职业及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对城市的交通设施、水资源状况和垃圾处理问题的探讨,通过模拟经营环保产品,理解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在《我们的城市》课程中,学生还了解城市的发展史,学习了2010上海世博会的相关知识,树立了环保意识,激发了学生对城市的热爱。

点评:学科渗透,能使国际理解教育内容“平民化”、“平常化”。

综合推进:环境、活动资源的“利用与嫁接”

在国际理解教育中,除了课程主体和学科渗透外,多元文化环境,有效的交流活动等,也是一种“课程”,具有独特的作用。

进才实验中学通过“创设多元文化环境,丰富校园文化,拓展国际化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以及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他们认为,多元文化环境即是课程,学校招收国际学生,有来自韩国、日本、加纳、俄罗斯等国家的学生和在校学生一起在校园学习和生活,还引进进才中学国际部资源开设了法语、德育选修课,支持学生建立法语社团与法国友好学校交流,韩语社团方便韩国小留学生进行语言和文化交流,也让学生在多样的活动中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

学校每年接待来自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不同国家的师生,学校也安排外国教师、学生白天深入课堂学习中国文化,晚上住学校学生家庭,通过这样的文化交流活动,拓展课程内容,让外国师生体验上海人的家庭生活,更多地了解中国的文化。

洋泾中学积极开展整合教育课程研究,虽然学校没有开设独立的国际理解教育和生命教育整合课程,但是学校通过各种途径渗透整合教育的内容。比如把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如语文、历史、化学、生物等教学基础课程,并向全区开展了相关的教学展示活动。尤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教育上加大整合教育的力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生命意识。学校心理教师徐琳结合社会热点“艳照门事件”,开展青春期跨文化的性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何慎重地选择自身的性行为,提高性道德意识和法制意识,在全国范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媒体和专家予以了高度评价。

点评:课程概念的扩大,基于对国际理解教育的深刻理解。

本版小语

课程建设纲举目张

在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课程建设具有纲举目张的突出作用。这是因为学校教育教学是以课程的开设与实施为主要载体的。

课程的设计、开设与实施,使教育国际化,尤其是国际理解教育有了“蓝本”,有了“保障”,有了“时空”。

浦东新区中小学走向教育国际化,抓住课程这个要素,是既有定力,又有眼光的。

(文见《文汇报》2010年10月23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