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素质教育一个现实的画像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人民教育 日期:2010-8-30 15:48:00 人气:
——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曹志祥 本刊记者 余慧娟 编者按:深化课程改革,是一个艰深的课题。本刊将刊发系列文章,深入到各学科课程、教学、教师专业成长等领域,对此课题进行探讨、反思,敬请读者关注,也欢迎大家参与。 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以后,再次出发。这一次,它所背负的任务更重了,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成为“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然而,如何“深化”课程改革,特别是该如何看待现实与目标的差距,重新确立改革的信心,驱逐改革的疲劳感,却是个更重要的问题。2009年年末的一天,我们走访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副主任曹志祥。 记者:2009年10月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有这么一段讲话:“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抓课程改革,就是抓素质教育,抓素质教育必须抓课程改革”,在我印象中,这是教育部首次对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关系做出明确的定位。 曹志祥:的确如此。素质教育提出来20年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课程改革”)提出来也有10年了,两者的关系一直不太明确。在此次课程改革之前,素质教育一直是游离于主体课程之外的,大家更多地以为,素质教育就是音、体、美、课外活动、德育。这次课程改革实际上是把素质教育思想上的东西,变成了课程内容、标准、评价等一些可以操作的东西,进入到学校教育、学科教学的主流,而不是加强音、体、美,搞搞课外活动就行了,所以我认为课程改革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载体出现的,可以说课程改革是对素质教育的一次全方位的实践行动。如果现在学校把这套方案、标准、教材、评价实践好了,应该说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否则,国家的素质教育思想通过什么来体现、来实施呢?当然,解决素质教育“两张皮”的问题,我们只是走出了第一步,素质教育的落实至少找到了一个可以实施的途径,而且是动了教学的主线。目前从实践层面看效果如何,我个人认为有值得总结的经验,也有值得汲取的教训。教育成效的滞后性决定了要若干年后才能做判断。但大方向是正确的,这是共识。 在理论上我们对素质教育的概念更清晰了,在学校的课程教学框架上有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应该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下一步关键是如何深化课程改革,我认为重点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更多地关注课堂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二是要关注由点到面推广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三是关注逐步完善新的教学工作管理制度、程序、机制。 记者:可是在很多地方,校长和教师都说,现在实施的还是应试教育,觉得素质教育离他们很远。 .......................... (文见《人民教育》2010年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