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发展的地域性差异简析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内蒙古教育 日期:2010-8-30 15:41:00 人气: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李继抄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教育。教育公平是教育和谐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体现。我们应该用和谐社会的新理念、新视角来统领教育发展的全局,切实保障基础教育的公正、公平,促进基础教育均衡、优质、高效的发展。基于此我们更应对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给与充分关注,提出有效解决的办法。 一、基础教育的概念界定 所谓基础教育,是指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专业发展打基础的学校教育,教育内容上的重点是基本的社会政治道德思想和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在我国,一般理解上的基础教育的含义,是指国民教育序列中从小学、初中到普通高中阶段的教育,有时也包括幼儿教育。“基础教育”在《教育大辞典》上亦称“国民基础教育”,是对国民实施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也是提高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或者指为继续升学或就业培训打好基础的教育。根据国情、时代的不同也有不同的划分,此文中的基础教育主要指小学到中学的九年义务教育。 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应然内涵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提法。根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解释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理想,一种新的境界,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观,一种科学合理的政策导向,其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省域之间、市域之间、县域之间、乡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都要统筹规划,实现均衡发展;二是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三是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特别应当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李连宁在接受采访时说,均衡发展有几个误区需要注意克服。一是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是搞均衡化。现在日本、韩国教育的平均化已经显现出它的一些弊端,我们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的是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过大的差距,而不是“一刀切”。二是促进均衡发展也不是要搞千校一面,还是要鼓励各个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第三,促进均衡发展也不是要把办学条件好的学校拉下来,而是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把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提上去。 因此,笔者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在公平、合理的伦理价值背景下,促进优质学校的办学发展,鼓励各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帮助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和质量,以此达到国民教育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 (文见《内蒙古教育》2010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