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教育改革的历史使命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5-6-15 11:20:00 人气: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首席教授 程介明

现在全球都在进行教育改革,几乎没有国家不在说教育改革,但是教育改革的意义在各个国家和地区有完全不同的意义。从全世界来说,因为2009年PISA之后,全世界都有一个互相学习基础教育的动向,其中在PISA测试中领头的三个地区——上海、香港、新加坡,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我认为教育改革的关键有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社会的变化,第二个因素是学习科学的发展。

全世界教育的发展,在20世纪60—70年代,教育关注的是教育规划,如入学率、教育结构、内外部效益等。20世纪80年代,教育关注的重心降下来了,很多人觉得学生入学了;在学校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情更重要了,开始进行学校管理的研究。最近这30年,教育改革的重心又降下来了,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

工业社会是经济话语,把人变成人力资源。在中国,“人才”两个字涵盖得似乎会宽泛一点。教育的目的,从社会来说,是为了经济增长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为了就业。这种话语在世界各地至少从政府角度来说很少被打破。为什么发展教育?就是为了推动经济。在很多国家,特别是新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明显必要的。

现在,经济话语遇到了新的挑战,社会格局变了,生产模式也变了。现在是产量少、品种多,工作单位是一站式的,工作形态比较重成果、轻步骤,重人性、轻规章。个人的前途也不一样了。在我调查过的很多大城市中,学用错配是主流,就是学的和干的不一样,转行是常态。英国在2006年有个估算,一个15岁以上的英国公民一生大概要经历13份工作。同年美国的推算,是人的一生要经过10.5份工作。所以学校的学习会终身受用吗?一个学历的价值很快就贬值,不可能—劳永逸。

最近我自己总结出来,现在社会不再安宁:连绵的天灾,新旧的传染病,难测的经济危机,潜在的战争威胁,突发的社会动乱,等等,我们要怎么办?我认为要靠转换学习话语,国家兴亡在于全民素质,社会建设在于社会流动,因而要普及教育;个人的前途在于拥抱变更,不断学习。教育改革在于返璞归真,做到以学习为主。

什么叫学习?学习是个人主动地建构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学习是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因为使用而产生的,要在用中学,学习是在群体中最有效,这些基本的原理假如能够被发现,移植到学校里面,也许教育情况会完全不一样,这是改革的另一个方面。

工业社会是把人塑造成各行业的从业人员,后工业社会是把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以便应对多变难测的未来。教育改革任重道远,中国教育的方向、概念是领先的,但是我们有很多的掣肘。举个例子,山林里有一个动物园,动物都关在笼子里,忽然失火了,怎么办?是先教动物出去摄食吗?不,应该是先把它们放出来。教育也一样,哪个国家的教育家把学生潜力释放出来,将来这个国家在国际上就有地位。

(文见《基础教育课程》201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