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总结经验 深化改革 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日期:2014-4-22 15:21:00 人气:

——教育部总结中职示范校建设经验并提出继续推进措施
本刊记者 赵伟

12月23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现场交流会在上海召开。会议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精神,对第一批项目学校取得的成绩与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研究部署了进一步深化项目成果、推进改革创新的工作任务。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会议并讲话,上海市教委、广西自治区教育厅、北京商业学校和邢台农业学校等20个单位的领导做了大会交流发言,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作会议总结。会上,鲁昕副部长和上海市翁铁慧副市长共同开通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成果展示交流平台。第一批项目成果将在该平台上向公众长期开放,并实现动态更新。

中职示范校建设成效显著

2010年6月,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其主要内容是:中央财政投入100亿元,遴选支持1000所中等职业学校深化改革创新,为全国中职教育改革发展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经过3批次考察遴选,1000所项目学校布点已经完成。3年过去了,首批276所项目学校完成了项目验收,其余700多所学校的项目建设正开展的如火如荼。那么我国中职示范校建设效果如何?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会议上作了题为《深入推进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工作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工作报告,系统总结了示范校建设的成绩。她指出:“示范校建设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打造了一批优质资源和职教品牌,成为改革的试验田和先行军。”她还指出,示范校建设“一是推进了关键改革。深度构建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积极推动中高职衔接和职普沟通,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意识和能力大幅提升。二是促进了制度建设。积极探索行业企业参与、现代学校管理等制度建设,为完善职业教育国家制度提供了生动案例”。会议期间,各地区通过实物、展板和多媒体等形式布展,反映了首批项目学校的部分建设成果。展会提供的以下数据充分说明了首批示范校建设所取得的突出成绩:

●重点建设了1103个专业点、430个特色项目,形成了包括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办学模式改单、教育内容创新、教师队伍建设、内部管理创新、评价模式改革等方面近1200个典型案例。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布点覆盖全国近半数的地市。

●校企联合开发了近8300门专业课程,公开出版了近5200本教材,编写了9000多本校本教材,取得了451项专利。形成大批对接职业标准的特色教学内容。

●牵头组建了241个职教集团,参与建设了513个职教集团,签约合作企业达到2万家。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成为基本办学模式。

●“双师型”教师新增15%,兼职教师新增33%;新增校内外实训基地6854个,实训设备总值新增36%;数字教学资源总量新增2600多TB,较立项建设前翻了一番。实习实训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大幅改善。

●国际合作专业达到225个,引进国际证书130多个,合作培养学生1.4万人,出国就业学生近8000人。办学国际化和服务“走出去”战略的能力显著提升。

●健全了包括学校管理、教学和服务等各个领域的管理制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特色办学的环境氛围进一步优化。

●首批项目学校共有在校生160多万,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了98.06%。面向企业和杜区开展了6400多个生产、咨询、技术服务项目,开展职业培训近1000万人日。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中职示范校建设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会议系统总结了中职示范校建设的经验。鲁昕副部长在报告中充分肯定了首批示范校启动建设以来所取得的丰富成果,指出:“在推进项目建设过程中,各地、各学校紧扣重点难点,探索形成了好些典型经验和做法。”按照她的归纳,这些典型经验和做法有8个方面:

(一)形成了部门协同推进机制

一是加强统筹部署。辽宁成立了以主管副省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系统谋划和推动示范校建设。江苏、浙江、湖南等启动了省级示范校建设计划,形成了国家与地方相衔接的建设格局。二是细化过程管理。绝大部分省建立了阶段性检查与验收检查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广东细化了建设标准,北京、天津、安徽、江西、重庆、四川、新疆、兵团、深圳等委托开展了经费审计。三是强化专业指导。各地普遍建立了指导专家库。山东组建了省级行业指导委员会和专业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省财政每年拨付1000万元予以支持。四是搭建共建平台。成立了全国中职校长联席会。天津、黑龙江、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西、云南、陕西、青岛、大连等组建了本地区的校长联席会或专业建设协作组。五是加大经费投入。中央和地方财政、行业企业共投入超过60亿元用于首批项目学校建设。六是支持先行先试。江苏、广东、新疆将项目学校作为推进中高职衔接的主要试点,宁波推进了新一轮学校布局与专业结构调整。

(二)凝聚了行业企业力量

一是组建职教集团。首批项目学校普遍组建或参加了职业教育集团。重庆工商学校实现了职教集团与工业园区招生与招工、实习与工作等“六大融合”。二是引进行业标准。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引入行业人才培养标准,探索“与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与园区联结”的“三联”办学模式。三是引进专家资源。福建工业学校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到校授课,形成校企“双工作室”培养特色。四是再造真实实训环境。石家庄工程技术学校按照生产现场环境建成4个实训室,实现实训设备、工具、工艺等与企业一致。

(三)坚持市场需求导向

一是紧贴需求建专业。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园林绿化专业培育的蝴蝶兰新品种获得了英国皇家园艺协会品种认证,服务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二是对接职业建课程。顺德梁琚职业技术学校挖掘粤菜文化内涵,根据职业岗位能力标准,校企共同开发基于工作岗位和业务流程的课程体系。三是改革创新专业教材。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修订了100门专业课程和训练项目标准,开发了40本配套教材。四是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韩国企业、院校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实现了服务区域与国际办学的双提升。

(四)深化培养模式改革

一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北京市商业学校通过课程、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九大载体,着力培养德能兼备的现代职业人。二是重视实习实训教学。大连市轻工业学校与大连机床集团合作组建了兼具人才培养和企业售后服务职能的技术服务中心,合作开展生产性实践教学。三是加强顶岗实习管理。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组建了德育管理、技能指导等5个工作组,全程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四是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将企业项目引入校园,采用体验式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职业能力。五是引进职业资格证书。山东轻工工程学校引进国际焊接证书,完善学校焊接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六是开展“双元制”本土化试点。东风汽车公司高级技校构建了适应企业需求的双元制培训和企业大学体系,形成双元制本土化模式。

(五)建设双师教师队伍

一是提升专业教师水平。中山沙溪理工学校系统设计教师成长计划,分别针对不同教师群体开展“专业+综合”培训,形成了完整的教师成长路径。二是积极引进兼职教师。株洲市工业中等专业学校引进企业技术人员担任校内“工作室”负责人,制定了激励制度,促进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三是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浙江交通高级技工学校推行管理队伍竞聘上岗,形成了教职工资源合理配置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四是加强研发队伍建设。绍兴县职业教育中心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研发了200余款有版权的面料产品。

(六)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一是借鉴企业管理模式。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对专业实施企业化管理,建立了具有代工能力的产品生产线。二是推进信息化建设。北京金隅科技学校建立了再现水泥生产过程的模拟仿真教学系统,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江苏省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校推行“五名工程”(名著、名诗、名曲、名画、名剧)和“阳光体育”,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四是传承创新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海南省三亚技工学校建立黎锦培训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七)面向社会开展服务

一是服务企业培训。天津机电高级技术学校服务区域支柱产业,与16家企业对口合作,累计为企业培训1万余人,完成技能鉴定3.2万人。二是服务新农村建设。河北邢台农业学校积极探索“送教下乡”新型农民培养模式,帮助合作村打造了“富岗”苹果品牌,农民人均年增收约3000元。三是服务城镇化建设。重庆巫山县职业教育中心组建三峡移民培训基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等十大培训基地,实现了县域内培训任务、资源、经费、师资、鉴证、输出等六统筹。

(八)助力职教整体改革

一是率先探索关键改革。示范校普遍承担了各地改革试点的重点任务。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与高职院校、对口企业合作,在企业内开办“双元制中高职一体化创新班”,探索中高职衔接、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实现了技术技能人才的连贯培养。二是开展共建共享。实施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组织近4300个学校、企业、研究机构的6400名专家,共同开发优质共享的数字教学资源。三是带动薄弱学校发展。示范校通过托管、结对子等形式,积极带动薄弱学校提高办学水平。衡阳市职业中专与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对口帮扶6所中等职业学校,为他们提供年均2000多人次的实训岗位。

全面深化改革须把握的重要方面

鲁昕在报告中强调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是新形势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次关键会议,改革是主题。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会议认为,职业教育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加突出战略地位

《决定》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我国当前的战略任务。完成这个战略任务,离不开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全面落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部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二)科学定位培养目标

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要有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发展职业教育,既要着眼于满足当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需求,又要注重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的趋势,系统构建从中职、高职、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成长“立交桥”,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推动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

(三)注重体现类型特点

立足类型教育特点办学,走对接需求、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是我们的重要经验。近年来职业院校毕业生较高的就业率是具体的体现。要坚持以服务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推动“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四)坚持特色发展路径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对职业教育的管理和办学提出了新要求。要把职业教育置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局中加以谋划,以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完善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改革创新的体制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办职业教育的良好格局。

(五)深入推进关键改革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决定》教育部分的重点内容。高中教育阶段,要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工作的统筹;高等教育阶段,要重点探索“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等考试招生办法,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样化入学形式。同时,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为人们多次选择和在职学习提供灵活畅通的渠道。

(六)积极拓展服务面向

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在这方面,职业院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和类型的职业培训,服务企业职工教育培训需求,为促进就业和终身学习、推动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换代做贡献。

推进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的重点工作

鲁昕在报告中还强调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础,第一批示范校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承担着重要责任。虽然两年的建设期已到,但发挥示范的进程刚刚起步。开展后示范建设,是首批示范校的当务之急”。会议认为,示范学校要开展以下重点工作,进一步推进中职示范校建设:

(一)更加注重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示范校要深入推进改革创新,把《决定》《规划》的顶层设计落到实处。一是完善学校章程,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二是建立校企合作规划、合作治理、合作培养机制,使企业融人人才培养全过程。三是完善学生企业实习和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订单培养制度、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制度等。四是建立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干部和教师相互兼职制度,完善分配激励机制。

(二)更加注重现代职教体系建设

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推进中高职衔接,中等职业教育是基础。一是合理定位,适应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对不同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确定学校育人目标。二是加强统筹,坚持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探索相互衔接沟通。三是做好衔接,我们将健全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办法,示范校要争取成为试点单位。四是重视实施素质教育,要在强化技术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文化基础教育,为学生全面成才、持续成长奠定扎实基础。

(三)更加注重深化关键领域改革

示范校要围绕内涵建设,继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等改革。一是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办好面向区域重点产业的骨干专业,开设急需专业和具有前沿性、探索性的“未来专业”。二是开展课程衔接资格证书试点,推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提高职业教育对技术进步的反应速度和服务企业的能力。三是既重视从校内挖潜,又重视从企业引进,健全内部分配制度,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政策机制。四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建设优质数字资源,推进跨区域、跨行业共享。

(四)更加注重开展职教集团办学

集团化办学是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中高职衔接的有效方式,要继续深入推进。一是扩大集团化办学覆盖面。着力扩展集团成员范围,更多地吸引企业参加。二是完善集团运行机制。健全联席会、理事会或董事会制度。积极探索集团多元投资主体改革试点、现代学徒制试点等。三是提升集团服务能力。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提升经济贡献份额和就业贡献水平。

(五)更加注重技术技能积累创新

技术技能的积累与创新,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作用。一是积极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成为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平台。二是参与企业技术革新、技术引进和国际合作,推进技能传承。三是与企业共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创新团队。

(六)更加注重传承创新民族文化

传承创新民族文化,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一是高度重视,加强工作规划和资源配置。二是突出重点,建设好传统手工技艺、民间美术工艺、民族表演艺术等示范专业点。三是推进对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对接。四是加快转化,积极将教学成果转化为产品,提高民族产品的附加价值与国际竞争力。

(七)更加注重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职业教育是建设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基础。在学龄人口下降的形势下,开展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继续教育,对职业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整合自身的工作平台和资源平台,完善服务资源和服务机制。二是紧贴企业需求,主动承担企业职工培训任务。三是与社区联动,开放服务设施和教育资源,开设各种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文化生活类课程。

(八)更加注重承担先行先试任务

示范校要积极主动承担改革试点任务,实现国家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探索的有机统一。一是配合开展新的改革试点任务。示范校要按照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部署,率先在建立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制度、搭建“立交桥”等方面取得成果。二是着眼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三是注重成果共享,通过专业协作等形式带动职教整体发展。

(文见《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