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热点问题大家谈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天津教育 日期:2010-8-30 12:51:00 人气:

撰文、谈话整理:本刊记者 韩大勇

张怀君,1958年出生,蓟县县委委员,蓟县教育局局长,天津市教科院特聘研究员,天津市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力主教育公平,力推素质教育,锐意教育教学改革。多篇论述在《中国教育报》、《天津教育》等报刊上发表。  

汪劲松,1956年出生,特级教师,现任蓟县一中校长、党总支书记,天津市化,学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教研室咨询委员,天津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2008年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天津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张振兵,1966年出生,现任蓟县马伸桥中学校长、党支部副书记。参加了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举办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样本校校长专题培训班。被评为天津市优秀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者、蓟县优秀教育工作者。

刘树武,1962年出生,现任蓟县杨家楼中学校长。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天津市最具创新精神校长、天津市新长征突击手、天津市普教系统优秀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

陈忠,1963年出生,现任蓟县下营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荣获天津市“九五”立功奖章,获得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新长征突击手、天津市杰出德育校长等多项荣誉称号。

李武,1959年出生,现任蓟县邦均中学校长。荣获天津市“七五”立功奖章,获得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优秀德育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  

 

问题一:不久前,我国有39所中学获得了“校长实名制推荐上北大”的资格,而这些学校大都是近年来在高考成绩卓越、被北大录取的学生人数较多的学校。如何看待高中校长推荐权问题?

 

汪劲松:北大实施校长实名推荐的做法有炒作之嫌。北大实施校长实名推荐,关键是选拔学生的标准问题。如果是为了招收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那么和高考的衡量标准并无本质的不同;如果是为了选拔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偏才”、“怪才”,那就应该制订相应的标准,将推荐指标留给这些特长学生。这样的话才有利于中学切实推进素质教育,中学才会关注有特长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才能有进入大学继续发展的机会。

 

张振兵:从“高考成绩降30分录取”来看,并没有脱离以分数作为衡量标;隹的选拔方式,选拔的仍然是各学科全面发展的学生。推荐制应该有,但是现在北大采取的推荐方式并不可取。老百姓会认为推荐指标多的学校就是好学校,从而造成教育的新的不均衡。  

 

刘树武:这是中国传统大学招生制度的一大突破。社会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学校就应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中学阶段培养的个性人才,要有好的发展,就应有大学让其深造。然而过去的招生制度,使很多独特人才止步,关键是大学想通过推荐招什么样的学生,如果是招学习成绩很出色的学生,那就没必要推荐;如果想招有发展、有个性特长的学生,推荐就是一个好办法。至于校长实名推荐,应理解为这是一种责任,而不应认为是炒作。关键看实施。做得好有利于学校发展,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有利于教育在社会中形象的树立。学生的发展是有潜伏期的,校长推荐可以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多加考虑,这有利于出好人才。做不好,将助长腐败,让百姓怨声载道,因此,作为校长既应当为自己负责,也应当对教育负责。  

 

张怀君:实际上是国家改革“一考定终身”招生制度、建立多元渠道选拔高校学生的一项新探索,笔试环节初衷是为不同类型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供机制保障。这种尝试自主招生的改革,用校长实名推荐方式取代自主招生的笔试环节,有一定积极意义。一是:中破高校录取学生“唯考试成绩”定律,为有“天才”或特殊才能的学生提供进入好的高校的机会,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二是对于建立教育诚信体系是一种有益尝试,对构建社会诚信保障体系有积极的意义;三是对基础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有积极的影响,对营造学生特长发展的环境会起到推动作用。虽说“实名推荐”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还不能使像吴晗那样的学科特长突出的人才进入被选拔的队伍。一是因为在全国统考中只有下延30分的浮动;二是因为学校迫于社会的压力,不愿承担社会风险。因此,我认为完善与推荐目标相一致的标准,对”综合素质优秀”和“学科特长突出”等标准再作具体规定,并建立确认特长的评估机制,对符合推荐条件的学生,其高考成绩下延的范围还应再扩大,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增加实名推荐的学生名额。

 

问题二:COSPIAY、影评、校园红人、校服PK……这些听起来让家长很难接受的“雷人”文化,却在校园里很受欢迎。高中生谈爱情、谈明星,就是不谈学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张振兵:高中生谈爱情、谈明星不谈学习,我觉得还是学生的需求问题,“高中生谈爱情、谈明星”说明有这方面的需求,“不谈学习”说明没有这方面的需求。我国的教育体制是小学培养兴趣、初中培养方法、高中培养能力。可是学生在小学就背上了学习负担,学习兴趣减弱,到了高中,学生发展能力有些困难,在这个阶段还应该继续激发学生的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需求。教育的本意是希腊文“闲暇”,在闲暇的时候才能去学习、去创造。如果没有“闲暇”的时间,就不能很好地学习和创造,学生必然会把兴趣转移到其他方面,产生“高中生谈爱情、谈明星,就是不谈学习”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刘树武:我认为高中生谈爱情、谈明星,可以,但有不务正业之嫌。人生几十年,各个年龄段都有其主要发展方向和目标,违背这一规律,就会误入歧途。婴儿6个月至3周岁,应是语言模仿和肢体动作模仿时期。小学至高中毕业应是知识积累、认知、思维、想象力、创造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时期。22岁至30岁应是择业、恋爱阶段。30岁以后应是事业逐渐成功阶段。谈爱情应是22岁以后做的事情,高中阶段不适宜,不应提倡,但应做到堵疏结合,巧妙引导,切不可盲目地管、卡、压,也不可不加思索地任由学生胡来。当然,在学生中出现上述状况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厌学是其根本原因。形成厌学的因素很多,学校、家庭、社会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总体讲,功利思想严重,做事违背规律是主要原因。

 

李武:应该说,现在的高中生乐观向上、不悲天悯人、有创新意识、追求时尚、敢于表达自己思想,主流是好的。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上发展得还不成熟,再加上学习压力大和社会上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学生很容易分散精力,这时候产生“高中生谈爱情、谈明星,就是不谈学习”的现象也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引导。我们学校采取“人性+严格”的方式,既要讲严格,又要讲人性,进而达到和谐。一方面,我们重点加强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努力将学校打造成学生的精神家园,让学校对学生有吸引力。另一方面,我们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通过邀请心理健康教师给学生进行讲解和指导、召开主题班会等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陈忠:这反映出当前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比如追赶潮流、崇尚个性、反对说教、追求自我等,我认为这与当前欧美文化、日韩文化以及一些“快餐”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青少年是最容易受到潮流冲击的群体,同时也是推动潮流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状况应该被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对他们的思想现状,我们应该给予适当的引导。扎实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而改革招考制度和各种评价机制又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作为教师,也要在工作中强化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各方面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人格素质、道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汪劲松: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我认为解决的关键是切实推进素质教育,首先是弄清什么是人的基本素质,然后才能谈怎样进行素质教育。

我认为,一个人要想生存、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并有所发展,有所成就,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基本素质。其一,生存素质,即必须有健康的身体。包括良好的生理状态、健康的生活方式,认同并经常实践至少一种健体方式,还必须有健康的心理,包括积极、乐观、阳光的心态,不急、不躁、不沉沦,能与人和睦相处,能正确评价自己等。其二,人文素质。包括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还必须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生活习惯。道德有社会通识标准和个人心目中坚守的标准,两者必须合一或最大程度合一;生活习惯能体现出个人修养、能影响团队亲合力和与人合作的程度。一个人的发展除了上述两种基本素质之外,还必须具备科学素质。科学素质应包括知识的占有面和层次,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学精神、严密的思维逻辑、严格的负责精神等。

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首先,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休闲的时间和空间。玩是人的天性,既然是天性,就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玩可以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玩可以放松压力,缓解疲惫,愉悦身心。当然休闲也应该是高雅的,学校应该有计划地开发使学生身体健康成长的“休闲”课程,除了必要的体育、文艺活动以外,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设桥牌、棋类、摄影、旅游常识等课程。其次,学校还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人生观、价值观是生活的向导,是影响生命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一个人活着不做一些子他人于社会有意义的事、如同行尸走肉,做了危害社会、危害他人的事,更如狼虫瘟疫。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这种教育不能离开学生成长的过程太远。过去我们对学生进行大公无私、先人后己、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教育,而现在学生的成长过程显然离这个要求相差太远。因而就目前来讲,对学生进行“有我利他”教育,更容易被学生和社会接受。“有我的利他观”不排斥个人价值的实现,但这种实现应该是在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完成。“有我的利他观”引导学生要从大处着眼,有豁达的胸怀和端正的操守,同时也应从小处着手,遵守公共道德和公共规则,正确处理我与他人、我与集体、我与社会的关系。教育学生坚守的底线应该是利己不损人。最后,学校还要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的起点应该是让学生快乐学习,让学生感到学习就在生活中,知识就在运用中。

 

问题三:我国自2009年1月1日起,首先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分配政策,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对于依法保障教师收入水平,激发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书育人事业,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具有重大意义。高中阶段实施绩效工资该不该与成绩挂钩?如何实施绩效工资?

 

汪劲松:应该挂钩,不和教学成绩挂钩不利于教师积极性的生成。不考核不行。分配原则发生变化:公平优选,兼顾效益。效益的比例不能太小,否则不足以吸引教师在教学效益上下工夫。一百多元比例太小,至于多大比例合适,我觉得最好在五六百元以上。

 

张振兵:我的观点也是应该挂钩。原因在于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是多元的,对教师的评价也是多元的,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也是多元的,但在多元的评价中不能抛开教学成绩。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终阶段,而这一阶段是要看成绩的,要看教育教学成绩。如果实施绩效工资不和成绩挂钩,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评价、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评价、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就不成一个系列。所以我赞成挂钩,但教育占多少,教学占多少,过程占多少,结果占多少,其具体的比例还应该进一步探讨。

 

刘树武:我认为实行绩效工资表达了四层意思,一是党中央对教师关怀的具体体现,二是督促各级政府落实《教师法》的又一举措,三是“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为今后工资改革定了调,四是从蓟县的操作情况看也充分体现了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流意识。绩效工资不单要和教学挂钩,还要和教育挂钩。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基础性绩效工资按月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按年度或季度发放。我个人理解,基础性绩效工资,应依据岗位发放,俗话说干什么活拿什么钱,体现“多劳多得”原则。奖励性绩效工资,就应与教育教学质量挂钩,否则就谈不上奖励,就不利于调动积极性,就与“优劳优酬”的原则相悖。很多人认为,教学成绩好衡量,而教育效果不好衡量,但是不好衡量并不是不能衡量,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研究教师的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对教师教育过程的理性评价,就是最好的衡量。不要一说素质教育,就不敢谈应试,事实上应试本身也是素质。不要认为一说成绩就是违背素质教育,事实上文化成绩的提高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应和谐发展,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陈忠:许多教师不同意绩效工资与成绩挂钩,他们认为,教学工作以外的教育、管理等工作,无法用分数衡量,可操作性不强。我的观点是,绩效工资应与成绩挂钩。既然是绩效工资,就应该考虑工作实效,应反映教育、教学、管理的效果,应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对所从事的工作效果予以评价。“绩效”意为成绩和效果,对于教师来说,应包含教育和教学两方面。教师的工作是相对特殊的工作,当然不可能过分强调结果,过程相对更重要,但是又不可能不看结果。如果不问结果,过程也势必受到影响,只有同时看重过程与结果,并在评价机制上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才会起到激励作用,才能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其次,从可操作性角度来看,“过程”往往是不太好把握的,教师的敬业精神;师德水平、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只有与教育教学成绩结合起来才具有说服力,评价时也更具有可操作性,从而实现公平性。

 

张怀君: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是国家工资制度的改革。绩效工资发放的基础是绩效考核,因此,教师绩效工资是否与考试成绩挂钩,实质上是考试成绩该不该纳入绩效考核的问题。我认为,绩效考核应该和考试成绩挂钩,关键是怎么挂、挂什么的问题。考试成绩纳入绩效考核是必要的,应完善各学科成绩的评价办法,使所有学科成绩纳入绩效考核,形成对关注所有学科质量的机制支持,防止只与考试学科挂钩、不与考查学科挂钩的现象。既要重视与考试成绩的挂钩,又要重视与教师思想工作过程情况的挂钩,防止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既要重视学生考试成绩,又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进步,防止只看成绩不看成长的现象。

实施绩效工资制度需要重点关注七个问题。第一,要引导教师正确理解绩效工资制度。绩效工资制度是一种新的分配制度,而不是等同于涨工资。对此教师理解得不够,以为实施绩效工资就是涨工资。对此,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单位一定要加以宣传和正确引导,使其认识到这是一种新的分配制度,它既改革了工资结构,也改变了分配方式,改变了工作绩效的考核。第二,要关注实施绩效工资的两个核心要素:绩效考核制度和分配制度。绩效考核是实施绩效工资的基础。绩效考核做得不好,就不能进行合理分配。所以,必须要重视绩效考核制度的建立。分配制度上应重视分配差异程度,把握“公平优先,兼顾效益”的原则。第三,在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和把握好绩效工资制度的初衷。在实施绩效工资制度过程中,要瞄准发展,充分保护和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避免出现不和谐现象。第四,实施绩效工资政策制定权要适度下放,处理好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公平问题。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本应缩小地区之间、学校之间教师的收入差异,讲求教育公平,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第五,绩效考核一定要考虑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要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和人才的培养。第六,必须建立与时俱进的绩效考核制度。制订制度的时候要以人为本,从学校的发展出发,从人的发展出发;在执行制度过程中一定要严格,该坚持的要坚持;在推行制度过程中,要不断发展制度,用发展的制度促进教育的发展。第七,必须建立一个以激励为主、激励与约束相一致的制度。现在我国的教师工资按不低于公务员工资的水平来执行;这有利于提高教师地位,优化教师队伍,应在实施绩效工资的同时,尽快健全和完善教育行业的用工进入、退出和教育行业人员的奖罚升降制度。

(文见《天津教育》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