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试析高校跨国高等教育的活动形式及其影响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教育科学 日期:2010-8-27 15:01:00 人气:

湖南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郭丽君

摘 要:高等学校在跨国教育市场的行为和国家教育扩张战略是紧密相连的。各国高校组织根据本国在世界高等教育中心或边缘的位置,凭借各种高等教育资源优势,选取特定的活动策略实施跨国教育活动。高校的跨国高等教育活动一般包括一国高等教育机构在海外的办学活动、一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与国外的有关机构合作开设联合的学术项目以及通过远程技术实现远距离教学三种形式。这些活动的开展对高校既有积极的影响又带来负面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跨国高等教育;活动策略;影响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一般在三个层次进行:国际层次、国家层次和高校组织层次。国际层次确立国际范围的认识和行动规范,国家层次确定国家范围内的认识和行动规范,而高校组织层次则是真正开展跨国高等教育活动并把认识和行动规范落实到具体的办学过程中。在国际和国家提供的制度背景下,高校为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会选择特定的活动策略实施跨国教育活动,而这些活动的开展对高校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高校开展跨国高等教育的背景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下,随着全球和区域性管理机制和力量的增强,国家的传统权威和控制能力随着社会问题的复杂化和经济结构的转型面临挑战。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在国际上多种组织和力量崛起的时代,政府的主权和自主性将更进一步流失。全球化将带来一个崭新的局面,就是一个“去国家化”的情景。政府将在强有力的地方、区域和全球的管理机制中苟延残喘,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些跨国力量及超国际组织,以往的“政府中心世界”将变成以跨国及跨地域的组织、公司或行动者为主导的“多元中心世界”。尽管这种论调对国家在当代世界格局中的作用显得比较悲观,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传统的那种大而能的政府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教育的产业属性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并在政策上受到鼓励,一方面反映了全球化时代新自由主义和新公共管理理念的盛行,另外一方面也是政府在内外力量的交错影响下力图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一种策略。

这种市场化的改革实践使传统的高等教育价值体系发生转变,“效率”、“责任”逐渐成为其核心追求,“绩效指标”、“战略规划”、“使命”、“质量控制”等逐渐成为其工作的重要手段。高校在这种市场机制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成为具有较大自主性的战略行为主体,在政府经费资助越来越紧迫的环境下不得不通过扩展和挖掘高等教育的产业功能在竞争中谋求生存与发展,在国际学术联系越来越紧密和通讯、交通成本越来越便捷的推动下,其触角拓展到了国外。这也是跨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多种影响力量的推动下能为各国高校接受、迅速发展,甚至被一些高校作为战略发展规划的重要部分的根本所在。  

在这种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逐渐成为推进国际化的主体,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各种活动主要集中于院校层次展开。高等教育国际化开始向“政府·合作型”、特别是“院校主导型”转变。首先,经济全球化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扫除了许多政治上的障碍,为不同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其次,随着院校自主权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制定有关院校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各种国际化活动成为提高院校教学科研质量的重要手段。再次,由于许多国家对公立院校实行法人化或民营化改革,或减少私立院校经费投入等原因,高等院校不得不通过大量招收全额自费留学生和跨国合作办学等手段,自筹经费,增加学校收入。

德国学者乌利希·泰希勒在分析欧洲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时指出,可用国际化和全球化来描述在两个方面影响到了旨在加强高等学校战略地位的国内改革。首先,高等学校不再视国际活动为边缘性活动,可以在主要的决策之余偶然地对付一下。高等学校越来越感到有必要制定其国际化活动的战略,并在制定任何战略性决策时要考虑其对国际化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其次,高等学校在逐渐减少对本国环境的依赖,不再仅仅在本国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寻求自身的地位,而必须在国际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确定自身的地位,必须在管理和学术活动方面能够在这样一个超越国界的范围内有所作为。事实上,在一个全球经济和资源要素流动加快的环境下,高校日渐成为国际市场的参与者,在竞争概念下他们不得不在与其他大学发生联系中重新界定自我。

二、高校实施跨国高等教育的活动形式

高等学校在跨国教育市场的行为和国家教育扩张战略是紧密相连的。各国高校组织根据本国在世界高等教育中心或边缘的位置,凭借各种高等教育资源优势,选取特定的活动策略实施跨国教育活动。这些活动与该机构在国内外的教学、科研和服务活动紧密相关,并且在全球市场竞争法则深深渗透到教育领域的背景下,经济利益驱动的因素往往大于其他因素的作用。作为组织实施层面的高校其跨国教育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一国高等教育机构在海外的办学活动。

第一种形式是一国高等教育机构直接在海外开设分校,创办国外分支或学习中心。分校能为母体机构提供一个开展一系列学术活动的平台,而且由于其办学质量容易为母体机构所控制且能最大限度地扩大母体的影响,因此,分校正在逐渐成为传统大

学新的全球扩张形式。那些在国外直接建立的分校,如同其他正规教学机构一样,以实体的形式出现,有教学班级、图书馆、实验室、办公室,并且提供完全学位的学术项目。

第二种形式是由一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国外有关机构合作,开设新校。这种形式能够降低母体机构的风险,尽可能利用国外机构的土地、教师、教室、与当地教育管理部门的联系等有利资源来开展活动,筹办时间较短,风险容易控制。

第三种形式是由一国高等教育机构收购或者部分收购国外大学,直接拓展自身教学服务范围。这类机构通常为营利性的高等教育机构。

(2)一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与国外的有关机构合作,开设联合的学术项目。

此种合作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合作课程或学术项目,在此种项目中,由国外的高等教育提供者与国内的有关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合作,开设可能导致联合学位(joint degree)或双学位(double degreee)的课程。此种项目学习形式多样,可以是在某一国完成学位的学习,也可是学生先在国内机构按照国外的学程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再到国外的合作机构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另外一种就是所谓的授权课程(selling/franchising a course)。在这种模式下,国外的高等教育提供者向国内的有关教育机构提供授权,由国内的有关机构开展具体的教学管理工作,学生学习完成后一般被授予国外的学位。

此种跨国合作在近年来的发展体现出如下一些特点:国外教育机构寻找合作伙伴的努力,使更多的行动者参与到项目的跨国流动中来;合作项目的选择,大多是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规模尚不及学生流动,但是发展非常迅速

在亚太地区,以新加坡为例,在此类学习项目中学习的学生数迅速增长。从1997年到2000年间,在这类项目中的学生数增长达50%,而同期新加坡本地公立高校学生增长量仅为19%。再以我国香港特区为例,据2001年统计,大约有150所外国高等教育机构或单独或与其他机构合作共开设了645门课程。

(3)通过远程技术实现远距离教学。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通过远程技术实现的跨国教学,与传统的面授方式相比,它体现出如下一些特色:学生与教师分离,使得学生不出国即可学习外国课程;信息的传输方式多种多样,网络、卫星等信息传播手段的利用,使得学习的场所和形式可以灵活多变;现代条件下的远程技术,如e—learning,使得教学过程中信息的收集和传递更为充分;它所开拓的不仅仅是市场,由于其对学习者的低选择性,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通过远程技术实现跨国教学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澳大利亚是唯一一个公布通过此种手段实现跨国教学综合数据的国家。以2001年为例,通过此种远程方式注册为澳大利亚大学境外学生的人数占到澳大利亚总国际学生数的9%,而这一数据在1996年为6%。  

除了上述三种形式外,同时,高校之间还通过合作开展竞争。近年来兴起的高校战略联盟就是一种高校间合作化的竞争产物。这种高校网络不仅仅是一种合作方式,更是一种竞争方式一一不同大学网络之间的竞争。

U21(Universitas 21)就是一个由世界上若干所优秀研究型大学组成的国际高校联合体,旨在利用各成员大学的优良声誉推动成员产品更方便地占领更大市场。U21还将10个国家的16所著名大学联合起来与汤姆森学习机构合作,创建了21世纪全球大学,提供在线和电视服务,已于2003年开始教授MBA课程,还计划扩大到非洲、中国大陆和拉丁美洲等。但这种高校合作联盟的市场性有余,而学术质量保障的欠缺也令其遭到各种质疑。

三、跨国高等教育的开展对高校的影响

跨国高等教育在全球教育领域的兴起,改变了许多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办学观念、供给模式和高等教育机构内部的运行机制,使高等教育出现了新的发展特点,也对传统的高等院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跨国高等教育给高校带来的积极影响

对跨国高等教育输出高校来说,其在海外教育市场的扩张将为院校带来可观的财政收入。一般而言,输出高校其所在国家都是高等教育相对发达、国内教育需求相对饱和、国内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相对激烈的发达国家,在政府投入的财政经费日益紧缩并愈来愈强调市场化的。绩效评估和高校责任感的背景下,通过开展跨国高等教育能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在全球高等教育市场中不仅获得直接的办学收入而且还可以获得为办学提供相关服务的“溢出性”收入。例如,2000年,澳大利亚大学直接收取留学生的学费就高达18亿零4千美元,这还不包括通过提供食宿和交通等其他有关服务而获取的18亿5千6百万美元收入。此外,跨国高等教育输出高校可以通过在他国设立分校或与其他国家的高校合作办学扩大学校的影响和社会知名度,在占领教育市场的同时也输出学校的办学理念、自成体系的管理模式、学生学业要求的标准等,使学校为本国之外的高等教育体系和公众所认识和了解

对跨国高等教育输入高校来说,引入知名的外来办学者和合作项目成为大多数输入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和研究水平,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和办学实力的重要手段。大多数输入高校所在国家都是“后发外生性”国家,国家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提供充足的高层次人才支持,而国内的高等教育一方面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质量也有待提高。跨国高等教育的引入在满足国内一部分高等教育需求的同时,对输入高校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课程国际化、高校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师资和管理队伍的培养、高等教育的文化交流方面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和示范效应,对一些已有一定办学基础的高校则成为其跻身于世界著名大学行列的有效途径之一。

2.跨国高等教育给高校带来的消极影响

正如全球化既具有包容性又具有排斥性、既具有积极的外在性又具有消极的外在性一样,作为全球化进程中的一部分的跨国高等教育对高校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负面作用。

(1)大学传统学术价值的削弱。

几个世纪来,大学是负载着核心的教育使命和坚守学术价值观的知识殿堂,它为从事不同学科的教师和研究者为人类智慧之河的延绵流淌奉献才智提供了最有利的制度背景;因而传统上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的高校都是非营利性的,被视为“公共财产”。而在WTO教育服务贸易条款下,跨国高等教育更多的以市场原则为导向,将教育作为商品来贸易,必然将教育引向私有化和商品化。学术机构、课程、学位等都变成了种种进出口生意,变成—种纯商业性行为。大学不得不更加像商业组织而不是教育机构一样来思考——出售知识产品、与公司合作、开拓海外市场以及增加学费等。这种“新兴的侵略性的盈利部门”的大量出现会削弱大学的学术性,与之相伴随的大学传统上享有的“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也将面临危机。

(2)大学教育质量保障带来的问题。

在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下,质量保障可以通过一国的质量保障机制得以监管和控制。但在教育跨国提供的条件下,一国的质量保障框架就不足以涵盖多样化的复杂关系。对于跨国教育提供者而言,在国外的制度环境中进行跨文化的教育活动或与外国合作者合作办学,将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包括学术准入要求、学生考试和评估程序、工作量、传输模式、课程的适用性、教学质量保证、对学生的学术与社会文化支持以及其他问题。同时,大多数国家的现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往往只关注正规的高等教育机构和传统的办学模式,对新的供给者和新的办学形式常常排除在外,因而对公共部门的质量保障制度提出了管理和消费者保护等方面的挑战。对于跨国教育接受国的大学而言,现有的体系主要针对为本国学生在国内举办的项目和机构,对外国机构来本国办学的质量保障和认证缺乏知识与经验。再加上接受国和输出国在质量保障方面的控制和协调有限,对跨国教育项目的关键信息的了解不对称,因而增加了学生获取低质量教育的风险,直接影响跨国教育的效力和认可。

(3)学术体系“中心”与“边缘”的加剧。

全球化下的高等教育远非一个平等的世界。教育边界的开放使最强大和富裕的教育提供者将不受限制地进入教育市场,无法与之竞争的国家和机构受制于巨大的不平等的市场逐渐被掠夺学术机构体系在关于课程、质量标准和各种各样的别的教育元素方面做出决策的权利。“外国的提供者将集中于市场上最为有利可图的部分——在今天包括工商管理、信息技术等领域,而把其余的留给当地机构。像基础科学这样的领域,需要昂贵的实验室和其他设备(包括图书馆的支持),而且不能获得即时的经济效益,它们将会被国外的教育提供者忽略。……高等教育将会发现自己也会处于完全相似的位置——高等教育里面最能获利的部分被跨国教育集团占领,而本地的教育机构却无能为力支撑大学的基础职能。”高等教育体系业已形成的“中心和边缘”的境况在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竞争中变得更加复杂。

(文见《教育科学》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