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教育不均衡的“顽疾”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参考消息 日期:2010-8-31 14:49:00 人气:

日本:强制实施教师轮岗

本报驻东京记者 陈曦

日本跟中国一样,也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中小学全部免费并实施平等教育。由于基础教育发达,师资和教育资源分配合理,日本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学校基本教学设施和教育水平都大体相同。只要有一所学校,无论这所学校的规模大小,在校学生多少,都必须具备办学的必备条件和设施,甚至有些残疾儿童的就读学校,如东京都立品川聋哑学校,仅有几十个学生,也同样建有游泳池和音乐、美术、劳动技术课等实践活动室,并且各类器材齐全,还有一座可容纳上千人的室内体育馆。

日本也有择校现象,但绝未达到“普遍”的程度。当一个家庭的经济水平达到一定层次,当这个家庭的孩子不满足于接受平庸的“平等教育”,家长通常会选择让孩子念“私立学校”。日本的私立学校在教学范围和质量上通常要高于公立,当然,费用也是公立的两倍以上甚至更高。

日本公立义务制学校入学一般不需要考试,学生划区域就近就学。东京都区域内,虽然有文京区、品川区等开始引入了区域内择校的体制,也就是况即便住在学区内,也得经过考试才能就学。但是由于各公立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大体均衡,日本“择校”远未成为一场“全民运动”。

日本教育资源之所以分配相对均衡,大致有如下几个原因:

首先,经济发展相对均衡。虽然东京、大阪等地处于领跑位置,但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并不显著。这也就从客观上削弱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其次,日本的教育行政属于小央和地方两级管理系统,实行中央指导下的地方分权制。日本现行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是文部省,为日本内阁的纵成部分,其最高领导是文部大臣。文部省一方面可以调剂各地的教育经费;另一方面制定整个教育的大政方针,决定教学内容,颁布教学大纲,每所学校的教学活动都以此为基准。这样就使得全国的基础教育基本上能保持一个比较齐整的水平。

第三是教师轮岗制度。由于教师在日本属于公务员序列,必须服从国家的调配,全国教师都强制实行轮岗制度。日本公立学校的校长不得连任,连任者需在校际之间轮换。而教师在6年内一般都会流动一次。这种强制的行政制度,让全国学生都受益,特别是对偏僻地区薄弱学校状况的改善,作用更为显著。

最后是学力测试制度。日本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学习能力的全国测试,通过媒体向全国公布。在学力测试中获得好名次的地区和学校通常会把有益的教学经验传授给其他地区和学校。

 

美国:政府投资改造“差校”

本报驻洛杉矶记者 王军

朋友的孩子在洛杉矶市附近一所公立中学上学,与同学关系非常好,但有一点却让同学们无法理解:同学们多次要求去他家里玩,却都被他以各种理由婉言谢绝。

其实,朋友的孩子婉拒同学的要求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按照加州教育部门的规定,中小学生只能在自己所住的学区上学,除非有特殊情况,一般严禁学生跨学区择校,这和北京等大城市禁上学生择校基本上相同。为防止出现跨学区择校的情况,各个中小学校在招生时都要求家长出示缴纳水电费的单据,上面清楚地列有学生的家庭住址。

然而,由于各个学校在教学质量和教师水平等方面存在差距,这使得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不惜一切代价要给孩子创造好的就学条件。经济条件好的家长会选择在有好学校的学区买房;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家长,只好在学校附近租房,以达到同样的目的。不过,这样做属于“打擦边球”,一旦被查出将会受到严厉查处。朋友就是属于这种情况,他选择了一个较好的学区,在那里租了房,孩子也上了学。不过,他还是担心会被发现,不让孩子把同学领到家里。

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条件已经成为南加州许多人尤其是向来重视子女教育的亚裔考虑的主要问题。许多人在买房时首先考虑该学区的整体成绩是否拔尖,然后再考虑其他因素、以记者所住的亚凯迪亚学区为例。该学区2008年在全加州学区的综合排名位居第29位,其中亚凯迪亚高中更是一所远近闻名的好学校,吸引了大批亚商尤其是华裔学生。

大量移民的扎堆带来了“马大效应”,使得好的学校获得的资金更加充盈,而差的学校则被落得更远,好坏差距愈加凸显。美国前总统布什和现任的奥巴马总统都认识到这个问题。布什政府时期就出台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规模空前的教育改革方案,而奥巴马则对其进行了改革和完善。就在近日,奥巴马总统透露了他改进美国教育制度的计划,加强了对达标学校的奖励。去年夏天,美国教育部门还出台最新举措,计划投入数十亿美元,在未来5年内彻底改造全美最差的1%的学校,大约为5000所,以此实现使美国的基础教育尽可能均衡发展的目的。

印度:“精英”学校供不应求

本报驻新德里记者 毛晓晓

每年11月到12月,印度大城市的父母和他们三四岁的孩子就开始了一场“幼儿园入学战”。印度很多条件好、教育质量高的学校,提供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高考前的所有教育,能否进入这所好学校的幼儿园,就关系到孩子能否考上妤大学。

据报道,新德里一般学校每年大约有150个入学名额,收到的申请平均有几百份。一些比较好的公立学校,每个入学名额大约有20个小孩竞争,一所有声誉的私立学校只有70个名额却收到了4000份申请。

印度幼儿园招生条件几平完全自己决定,不少学校参考印度教育委员会建议的百分制,但自己规定每个条件打多少分。有学校规定家庭中有校友或有亲属在读的加30分,家离学校近给40分。由于录取必须得55分,意味着入学的至少需具备上述两个条件之一。有家长抱怨说,“这就像维持一个王朝,将我们这些准备第一次入学的挡在外面。”

即使进入合格分数线,一些家长也抱怨,学校更青睐那些父母毕业于如印度理工(IIT)、印度管理学院(IIM)或者成为中央公务员的精英后代。

为送孩子进入好的幼儿园,父母也愿意支付相当的“捐款”,以至于幼儿园的入学费用甚至超过印度最好的大学印度理工大学5万卢比(1美元约台46卢比)的入学费用。一些家庭表示,“孩子出生前我们就开始为他入学幼儿园攒钱了,还没入学已经花了6万卢比。”新德里和附近地区好的幼儿学校入学费用大约在7.5万卢比,每个季度还要交1万到3万卢比不等的学费,以及每年上万卢比的交通费和IT费等。

虽然教育官员知道收取高额入学费违反了教育委员会的规定,但表示只有家长带着证明来投诉,当局才能处理,而他们迄今没有接到这类投诉。一些家长也抱怨学校收了入学费不给正规的收据。一位家长在网上称,学校收了4.5万卢比入学费和每季度1.1万卢比学费,却只给写着700卢比的收据,并且大部分学校都有着类似的做法。

印度教育学家阿尼尔指出,家长追求的精英学校只占印度学校的5%,上这些学校费用也很贵。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一些邦政府曾试图将这些学校划入“社区学校”,强制招收附近的小孩,虽然邦议会通过了这一决议,但学校的游说使得邦长没能签署这一决议。

而参加要求改革学校教育的“择校运动”组织教育学家巴拉德认为,出现这些情况,本质上是供给和需求的矛盾。政府应该尽量鼓励开设更多学校,让开办私立学校更容易,并开始给所有学校评级打分。“让我们面对学校垄断的现实,承认学校是盈利机构,而不是将其定为非营利机构的同时却对腐败和行贿学校领导视而不见。”他说。

 

英图:择校“攻防”殚精竭虑

本报驻伦敦记者 郭瑞

英国儿童从4岁开始接受义务教育,享受全免费的国家福利。表面看来,家长似平可以高枕无忧,其实不然。为了让孩子能够上一个理想的学校,英国家长也会殚精竭虑为儿女就学而奔忙。

英国的学校有公立学校、教会学校和私立学校之分。私立学校软硬件设施俱佳,收费自然不菲,但对有钱人来说,将孩子送到那里接受贵族式教育只是多掏点钱而已,并不十分耗神。而公立和教会学校面对的是广大工薪阶层,不向学生收取费用。不过,由于这两种学校质量有别、口碑不一、生源悬殊,家长们为了能把孩子送到好一点的学校就要费些力气了。

一般情况下,距离学校的远近对孩子能否进入心仪的公立或教会学校至关重要。在英国一些报纸的房地产广告中,经常能看到“教育、教育、还是教育”之类的大字标题。英国萨维尔斯咨询公司的研究发现,靠近优质公立小学和英国164所优质中学的住宅比一般的住宅价格高出10%以上,套均多出数万英镑。即便在这次全球经济危机最严峻的时候,“学区房”的抗跌性也比较强。

教会学校招生时更看重家长的宗教背景,它们招录新生会考察父母是否经常做礼拜,以及与教会关系的疏密程度等。这就使得有些家长会突然变得“虔诚”起来。为了子女的教育问题,一些父母会在孩子入学的前几年开始成为教堂里的常客。据英国民意调查机构的调查显示,有近一半的英国家长准备用“不光彩的手段”让孩子进入好学校。

另外一种作弊手段是在填表时编造虚假的住址信息,“以便离目标学校更近一些”。2008年英国地方政府协会进行的调查发现,超过3/4的地方政府认为家长在住址方面撒谎的事件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将靠近优质学校的祖父母的住址填在申请表上,或者在学校附近购买房产,然后再租给别人,而不是自己家庭居住。还有的家长让孩子冒充某个已经在优质学校上学的孩子的兄弟姐妹,以便在排队时能够靠前一点。甚至有家长为了子女能上好的学校而造假,差点锒铛入狱。

为了甄别和杜绝家长提供虚假信息资料事件,英国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门也是绞尽脑汁。普尔市政府甚至动闲新制定的反恐法规来对涉嫌造假的家庭进行秘密侦查。当然,这—行为在英国广受批评。

(文见《参考消息》2010年3月25日第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