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改革:公平·质量·发展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 日期:2012-3-20 8:50:00 人气:

——第四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综述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李函颖

2011年10月22-24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四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暨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50周年院庆庆典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隆重举办。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瑞典、澳大利亚、南非、芬兰、中国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14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专家、学者、教师、学生等350余人参加了这次盛会。本次论坛恰逢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建院50周年,约150多名院友也纷纷从全国各地赶来共襄盛举。本次会议收到论文210余篇。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全球教育改革:公平·质量·发展”。会议开幕式由第四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组委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教授主持,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会长李荣安(Lee Wing On)教授、前会长马克·贝磊(Mark Bray)教授、前会长克莱恩·索迪安(Crain Soudien)教授和秘书长克里斯汀·福克斯 (Christine Fox)教授、比较与国际教育学会会长拉特纳·戈什(Ratna Ghosh)教授、前会长万德拉·梅斯曼(Vandra Masemann)教授、前会长海蒂·柔斯(Heidi Ross)教授、副会长大卫·柏克(David P.Baker)教授、日本比较教育学会会长大绿丰(Yuta-hOtsuka)教授、前会长铃木慎一(Shinichi Suzuki)教授、欧洲比较教育学会前会长于根·施瑞尔(Jur-gertSchriewer)、英国国际与比较教育学会前会长劳·亚瑟(LoreArthur)教授、香港比较教育学会主席莫家豪(MOK Ka Ho)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会长王英杰教授、副会长冯增俊教授、孙启林教授、黄志成教授等著名学者出席了论坛。

围绕“全球教育改革:公平·质量·发展”这一主题,19位著名学者发表了精彩的主题演讲。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王英杰教授指出,当前大学管理范式的主要特点是强有力的行政主管控制和市场优先的战略选择。行政管理者的主职是对政府负责,促进商业价值和实践,不断强化大学为政府即时目标的服务。学术资本主义和行政化正在改变大学的品格,侵蚀大学的价值和文化传统,加剧了大学教育的公平和质量问题。他呼吁,大学和政府应共同捍卫大学的独特文化传统,即学术自治、学术自由和共同治理。

比较与国际教育学会副会长、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大卫·柏克教授提出“研究型大学发展三段论”假设,并以10所美国公立赠地大学和10所美国私立精英大学为对象,分析了30年间这些和教育学应相互促进,创建各自有特色的学派。

此次论坛围绕“全球教育改革:公平·质量·发展”的主题还分别就教育公平、教育质量保障、高等教育、比较教育学科建设、教育国际化等专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关于教育公平问题。日本山口大学的石井尤里探究了日本学校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认为学校教育的作用是相对的,其是否能扩大或缩小社会阶层差距依赖于环境。芬兰吉瓦斯基拉大学的塔比奥·拉特罗(Tapio Lahtero)分析了使芬兰教育在过去30年中兼顾公平与高质量的政策、社会、文化因素。华南师范大学强海燕教授通过实证调查研究了中国少数民族女童群体的教育问题。此外,与会者还就发展中国家社会正义与教育发展的关系、英国毕业生税、“在家教育”、全纳教育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关于教育质量保障问题。厦门大学黄建如教授指出,澳大利亚跨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特点是建立更多合作关系、对外信息更加透明、较为完善的全国框架。浙江大学吴雪萍教授认为,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参考框架的特点是基于自愿的柔性原则、一体化与个性化的统一、合作与竞争的统一。四川师范大学顾美玲教授呼吁,应将教育行政部门的认证评估、独立评估机构的定期评估和学校自评结合起来,从领导机制、教师特性等方面构建我国民办高校的质量保障体系。另外,俄罗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英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评价制度、国际托幼机构教育评价标准以及政府与高校的关系也都是参会者关注的热点。

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西南财经大学任勤教授研究了影响中国城乡教师流动的正式制度因素和非正式制度中的非权力因素。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吴培群发现,我国大学教师的校际流动性在所有国家中最低,原因在于我国大学教师身份的稳定性、职称晋升以及校际流动性的补偿性关系密切。北京大学陈晓中指出,中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现象严重、升学机会少的原因是农村学校教育资源和资金匮乏。此外,与会者还关注了日本高等教育和尼日利亚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

关于创造性人才培养问题。日本樱美林大学李尚波教授阐述了21世纪以来日本企业与大学在人才培养配合方式上的变化。日本东京青山大学今井重高介绍了华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及其在美国、瑞典等国教育改革中的作用。台湾中正大学林永丰教授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将台湾后期中等教育“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沟通互动、社会参与、自主行动。华东师范大学邓志伟教授强调,个性化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南京大学斯蒂芬妮·梅肯斯教授(Stephanie Merkens)调查了高考及基础教育阶段其他重要考试对学生学习方法和行为的影响。其他与会者还关注了日本创业教育、俄罗斯未来创新人才培养、公民教育、跨文化能力培养等问题。

关于高等教育的问题。香港理工大学卢一威教授以摩尼教神话中的“二元论”为切入点透视了东亚国家高等教育与世界大学排行榜存在的矛盾,即排行榜既促进了东亚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又延续了西方话语体系的“殖民统治”。台湾暨南大学陈怡如副教授从数量、课程内容、性别、毕业生前景四个方面研究了台湾的研究生教育。台湾中正大学詹盛如副教授研究了大陆学生赴台的相关政策。清华大学王晓阳教授比较了美国大学文化研究的客观主义和解释主义范式与方法及其对大学文化研究者、大学管理者的意义。此外,学者们还就英国军队研究生教育、韩国NURI计划、博茨瓦纳高校课程、大学校长遴选制改革、大学教学模式及评教指标等主题进行了讨论。

关于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问题。日本广岛大学布莱恩·登曼(Brain Denman)指出,在亚太地区经常混用“比较教育”和“国际教育”,两者的区别在于选取的典型代表不同但都以变化为导向。比较教育研究不一定要站在国际层面来进行,但在批判性分析和反思角度下的国际教育研究却必须包含比较的因素。渤海大学周世厚认为,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出现危机的原因主要是在学科立场、科学立场、本土立场等方面批判性的弱化。首都师范大学丁邦平教授呼吁,尽快在中国建立独立建制的科学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杨明全副教授研究了东西方文化在主体观、价值观、认识论上的差异对课程谱系的作用。浙江大学宋吉缮副教授探究了新形势下中国比较教育研究范式、主题及方法的转变。此外,与会者还提出比较军事教育研究、跨国教育政策转移的动力机制与模式可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新视角。

关于教育国际化问题。北京师范大学郭玉贵教授认为,我国吸引留学生的障碍是语言问题、大学教育质量问题、留学费用问题。西澳大利亚默克多大学娄玉英从知识增长、认知和态度变化、行为表现变化三个维度分析了新建本科学院教师海外研修的收益情况。加利福尼亚大学斯蒂芬妮·金(Stephanie Kim)审视了19世纪以来英语在韩国高等教育全球抱负中所扮演的角色。此外、如何提升我国留学生教育的吸引力、后殖民主义理论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是与会者关注的焦点。

关于教育发展与改革问题。日本东北大学涩田裕之认为,日本教育现代化的成功并不必然意味着个体实现了发展,日本要在西方文化和儒家文化中找寻自己的定位。日本帝京平城大学村山田久强调,21世纪以来日本学校全纳教育发生的转变在于普通班标准化和学生个性化的思想成为主导思想。香港教育学院胡少伟借问卷调查法反映了香港中小学教师对过去十年香港教育改革的评价。此外,私立学校财政与管理政策、世界银行的作用、学校变革的发展趋向也都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

关于美国教育改革问题。河北大学傅松涛教授认为,社会捐赠是美国实现和保障高等教育公平的重要生态性能机制之一。华中师范大学欧阳光华副教授研究了美国大学治理结构从法人治理到共同治理的历史变迁过程。北京工业大学王绽蕊认为,“分类治理+市场模式+干预模式”是确保美国地区公立高等教育体系实现平均质量和优异双赢的最佳治理模式组合。另外,美国大学章程、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体系及交叉学科、SHU大学课堂教学、营利性高校发展、“清洁能源教育”计划、亚利桑那州语言教育政策203提案等也都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

此外,在教师教育方面,芬兰吉瓦斯基拉大学拉依莫·奈瓦雷伦(Raimo Nevalainen)和艾嘉·吉莫伦(Eija Kimonen)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意向能力(dispositional competence)两方面对芬兰和英格兰地区学校文化变迁中的教师专业化进行了比较研究。东北师范大学饶从满教授和谷峪教授都关注了日本的教师教育改革。华中师范大学戴伟芬发现,我国不同类型师范院校的教学质量出现分层,教师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和实习环节的问题突出。在职业教育方面,香港大学甘·弗罗拉(Kan Flora)研究了后殖民时期香港中等技术教育改革。香港浸会大学刘翠珊分析了1949-2000年间香港亲中工人夜校的发展及课程活动。哈萨克斯坦比较教育学会会长古萨伊诺夫(A.K.Kussainov)认为,科学的职业标准设计是与教育标准相容。卡雷尔·欧罗达(Karel Ouroda)分析了中国与捷克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合作的可能性。在学前教育方面,东北师范大学张德伟教授研究了日本幼保一元化改革和“认定儿童园”制度。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幼儿安全教育、幼儿行为评定标准也都是与会者的关注焦点。不少学者还对语言教育进行了研究,如香港理工大学李卉研究了20世纪60年代至香港回归期间香港的语文教育政策,鲍伯·亚当森(Bob Adamson)、台湾暨南大学洪雯柔副教授、中央民族大学苏德教授、福建师大陈扬光教授等对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及其文化敏感性进行了研究。

会议期间,北京师范大学与印第安纳大学联合召开了“博士生培养”主题讨论会。此外,大会组委会还专门为参与本届论坛的各校研究生举办了主题为“教育改革与社会公正”、“教育质量保障与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生论坛,为比较教育学科的未来生力军提供了一个对话的平台。

世界比较教育论坛是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主办的高水平国际会议,自2002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四届。它是国际比较教育界三年一次的盛会,也是提升我国比较教育学科国际化水平、展示我国教育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

(文见《比较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