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异地高考真的遇冷了吗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3-6-20 15:47:00 人气:

异地高考真的遇冷了吗

6月9日下午5点,江苏省南京市某考点,随着最后一门选修科目考试的结束,户籍在福建莆田的考生伍艳群如释重负地走出考场,跟旁边的同学有说有笑,谁也看不出来,她是个外地姑娘。

当日,2013年全国高考落下帷幕。912万名考生当中,江苏、浙江、湖北、湖南、重庆等12省份“试水”异地高考的4000多名考生备受瞩目。尽管有很多媒体报道,异地高考“首秀遇冷”,实际报名人数只占符合条件者一成不到,但是对于这些考生而言,他们是见证历史的“幸运儿”。

异地高考,这项意在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的民生政策,终于迈出艰难而又宝贵的第一步。异地高考“破冰”,对随迁子女有什么实质意义,又带来了哪些影响?首批放开的12个省份,对于其他尚未放开异地高考的省份,尤其是北上广地区,有何启示?高考期间,本报记者分赴各地进行了调查采访。

“第一次感觉跟这个城市如此息息相关”

江苏、浙江、湖北、湖南、重庆、安徽、河南、云南、吉林、辽宁、河北、黑龙江等12个省份打开异地高考之门,4000多名随迁子女报名参考。对于这些学生及家长而言,异地高考政策是便民之举,也是公平之举,更意味着城市对他们的认可和接纳。

6月8日下午,重庆七中考点,看着儿子殷荣顺利走出考场,户籍四川邻水、已到重庆做生意近20年的殷妈妈终于松了口气,困扰这个家庭多年的高考问题,终于尘埃落定。

殷妈妈告诉记者,2009年,女儿参加高考,由于户籍在老家,按照国家政策,只能回原籍考试。本来学习成绩还不错的女儿,因为四川的题型和考点都跟重庆不一样,第一年考试失利,补习一年后再次回乡赶考,才勉强考上一所学校。

去年年底,儿子殷荣又面临高考。原来没想到重庆会放开异地高考,殷荣就依照姐姐那样,早早地回到四川邻水,在原籍报名高考。“当时心里还是压力蛮大的,怕重蹈姐姐的覆辙。”殷荣说,“从熟悉的学校、同学、课本转换为完全陌生的环境,心里肯定会有很多不适应,忐忑那是必然的。”

不过,这次殷荣的命运发生了转机。2012年年底,重庆出台异地高考政策,生于重庆、学于重庆的殷荣符合条件。消息传来,全家人欢欣鼓舞。今年年初,按照政策,殷荣准备了相关材料,在学校补报了名。

殷荣是体育特长生,曾在全国足球锦标赛上获奖,他报考了重庆文理学院,通过了资格测试,并与学校签订了合同,只要文化课过关,他就能顺利进入重庆文理学院。“今年恰逢好政策,我对自己有信心。”殷荣说,一家人从来没有像如今这样感觉跟这个城市如此息息相关。

2013年,江苏、浙江、湖北、湖南、重庆、安徽、河南、云南、吉林、辽宁、河北、黑龙江等12个省份打开异地高考之门,4000多名像殷荣这样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得到了异地高考的机会,能够跟他们的同学一样,无差别地就地参加高考。

就异地高考“试水”,媒体关注的焦点多聚集在实际报名人数大大少于预期。例如,外来人口众多的浙江,摸底调研时有一万多名学生符合条件,最终报名参考的只有984人;高考竞争激烈的湖北摸底有2000多人符合条件,最终报名的只有219人;辽宁符合条件的考生有5000多人,实际报名的只有552人。

“数据的确能够说明一些问题,例如绝大多数地方政策出台都比较晚,很多学生都已回家乡报名,还有就是湖北、河南等地高考竞争激烈,分数线高、录取率低,很多中西部考生宁愿回原籍考试,也不愿意留在迁入地考试。”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范先佐表示,“但是我们不能只把眼光盯在冷冰冰的数据上,而要看异地高考‘破冰’,对那些享有机会的考生及家长的意义和影响。”

异地高考给考生及家长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成本。户籍在江西上饶的考生家长徐小荣告诉记者:“孩子在湖南参加异地高考,很方便,程序很简单,跟本地考生没什么差别。”

徐小荣还说,如果没有异地高考,那就麻烦了,除开路上来回的花费不说,光高考报名各种手续就会非常麻烦,像办学籍证明、体检等,得来回跑很多趟,这会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肯定会对孩子复习产生影响,“在湖南就地参加高考,那就方便多了,异地高考政策是项便民政策,很好”。

在范先佐看来,异地高考“破冰”的意义,除了带给随迁子女方便,更重要的是这种升学考试权利的回归,对考生带来的心灵安慰及对社会公平的矫正。

“高中生已经是成年人了,有很强的自我意识、思考能力,如果在升学考试这个决定人生命运的关键环节上,他从小随父母生活的城市不接纳他,而要他回到原籍考试,他的内心会滋生强烈的不公平感,滋生对整个城市的反感和抵触。他们长大以后,就有可能对社会和谐稳定构成威胁。”范先佐表示。

如今,12个省份率先放开异地高考,让随迁子女就地参加高考。“无论随迁子女是不是享有这种权利和机会,城市表现出来的开放态度和包容精神,会让学生和家长产生强烈的公平感和归宿感,这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范先佐说。

这一点,记者在湖南、江苏、重庆等地采访时,都有不同程度的感触。尽管惠及的人群并不多,但是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对这项政策的评价都非常积极、正面。

徐小荣告诉记者,儿子徐宇从小在长沙长大、读书,对长沙远比江西老家熟悉,甚至还会说一口流利的长沙话,“儿子更认同他是个长沙人,异地高考让他能跟同学一样参加高考,他更有归宿感了”。

“权衡更多的还是考上的几率”

12个省份中,九成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选择回乡赶考,这充分说明,异地高考并非洪水猛兽,放开之后并不会导致人口大量涌入,每个家庭及考生都会根据自身的现实利益作出理性选择。

尽管能够在湖南参加异地高考,但是长沙市稻田中学高三文科班学生赵玉明还是选择回到老家青海省青东地区化隆县参加高考。

赵玉明的父母在长沙开了个拉面馆,读初一时,赵玉明跟随父母到长沙上学,一直读到高三。他告诉记者,长沙老师负责任,教育资源好,但是要上好大学太难了。青海的录取线则要低很多,考上好大学的几率大。“另外,我的爷爷奶奶和其他亲人都在老家,在长沙还是会很想念家乡。”

稻田中学高三年级组长陈拥军老师告诉记者,赵玉明回到青海老家高考有优势,按他的成绩,在湖南只能考个三本,但在青海则能上一本,“他还是想考到长沙上大学,因为他的父母都在这边”。

陈拥军表示,在高考报名时,学校摸了一次底,征求了学生的意愿,想在湖南参加高考的就报名,留下来的大多是和湖南差别不大的省份的学生。“今年,稻田中学外省籍学生在湖南参加高考的有11人,大部分来自湖北、江西等高考大省,与湖南差别不大”。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朱卫国告诉记者,今年江苏异地高考报名的学生并不多,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江苏的基础教育实力较强,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较高,竞争比较激烈。外省籍考生认为留在江苏高考不占优势,相反还有很多人认为,在江苏接受了好的教育,回去考试说不定反而更有优势。

“异地高考‘破冰’遇冷,这并不足为奇。”厦门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海峰表示,“除了哪里可以考、方便考,考生及家长权衡更多的是考不考得好,考上大学的几率。先期放开的12个省份,绝大部分基础教育水平较高,竞争激烈,与其留在迁入地考试,倒不如在这些地方上学、回乡赶考实在,家长及考生会根据现实利益作出理性选择。”

户籍在安徽省无为县的邹孟婷从小就在江苏盐城上学,去年读完高二之后,她放弃在江苏异地高考的机会,选择回老家报名参考,不过报了名的她并没有急着回老家就读高三。“全家人都坚持让我到高三下学期再转回去,就是为了能在江苏的学校多学一段时间,毕竟江苏基础教育质量更高,回老家考上好大学的几率更高。”邹孟婷说。

不过,有专家分析指出,在当前分省命题考试的背景下,选择回乡赶考的学生也面临很多风险,如课程、难度都不一样,给复习备考造成很大难度,另外从熟悉的环境转到陌生的环境,很多考生都可能因为不适应而导致成绩下降。这是考生及家长回乡赶考不得不考虑到的因素。

“总的来说,异地高考报考人数远远少于预期,其传递出来的信号是,在绝大部分省份,关于异地高考可能导致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抢占本地生源入学机会的担忧是不必要的,放开异地高考具有可行性。”范先佐指出。

早前的2011年,湖北省就曾出台放开异地高考的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实现异地自由报考,推进高考公平”,却因为本地居民担心这将加剧湖北本就非常激烈的高考竞争而不幸“夭折”,直到2012年年底,才随着全国的大潮放开异地高考。

“现在看来,符合条件有2000多人,实际报名才200多人,这说明,湖北居民原来的担心都是不必要的。”范先佐说,“家长和学生都会根据现实利益进行理性选择,异地高考不是洪水猛兽,在绝大部分地区,不会导致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放开异地高考,这是大势所趋,很有必要也可行。”

“只有经过试点和实践,政策才能完善”

全国异地高考时间表:2013年,江苏、浙江等12省份率先破冰;2014年,山东、福建等10多个省份相继实施;2015年以后,广东、陕西等省份逐步实施;京津沪等地的时间表,至今仍不明朗。有专家表示,先行放开的省份,可给后来者提供很多思路和借鉴。

17岁的小佳(化名)因为今年北京异地高考政策没有完全放开,不得已,在北京读了8年书之后,今年又回到长沙参加高考。

高三这一年的经历,让小佳完全体会到政策对于人生的影响。她告诉记者,今年北京还只允许异地考生参加中职考试和录取,所以只好回到长沙读高三,这中间经历了种种麻烦。由于在北京读高一、高二,学籍要调回长沙很困难,所以在长沙读高三只能以借读生的身份,但是长沙很多学校不愿意接受插班生,为此,小佳的父母找了很多学校,甚至托了关系才找到现在的学校。

这还只是麻烦的开始。小佳说,由于北京的高中毕业会考高三学年还安排了科目,因此要拿到高中毕业证,还得从长沙跑到北京去参加毕业会考,这一年,她至少在长沙和北京之间跑了4个来回。长沙高中的体育考试比北京要早一些,所以当同学都在复习时,她却不得不练跑步。

由于学籍不在长沙,小佳是以社会考生的身份参加高考的。她告诉记者,在北京生活了8年,都已经习惯了,回到长沙反而水土不服,“鼻子一年都没通过”。她还表示,北京的教材与湖南的有差异,像物理,在北京要比湖南多学两本教材,因此,知识面会广一些,但却没有湖南这边学得深,“虽然在湖南学习了一年,但高考还是有一些影响”。

与小佳有着相似命运的,是数以十万计的居住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他们在这些城市生活、读书,却因为异地高考政策并未放开,不能在这里参加升学考试,被迫回到那个并不熟悉的老家复习备考。对于这些考生而言,异地高考是翘首以盼的梦想。

梦想何时才能照进现实?根据全国各地公布的异地高考时间表,2013年,江苏、浙江等12个省份率先放开异地高考;2014年,宁夏、四川、贵州、海南、山东、江西、福建、内蒙古、山西等11个省份将相继实施;2015年以后,广东、陕西、甘肃等省份也将放开;只有京津沪等地的时间表,至今仍不明朗。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我国解决异地高考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地区,这些地区外来人口集中,随迁子女所占比例最大,可以说,他们的异地高考问题不解决,我国整体的异地高考问题就没有得到解决。

在熊丙奇看来,这次部分地区放开异地高考“遇冷”,传递出一个积极信号:开放异地高考,利益考量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每个家庭及考生都会根据自身的现实利益作出最佳选择,这也给北上广地区的异地高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

长期为异地高考政策奔走呼吁的北京大学教授张千帆告诉记者,这次12个省份率先“破冰”异地高考,并没有带来预想的冲击,这至少从实践上证明,放开异地高考,不会造成人满为患,不会造成过于严重的后果。“北京、上海没有理由不放开,也不应当谈虎色变,中央应当发挥更积极的作为,督促北京、上海落实异地高考政策。”

范先佐认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12个省份的经验,从实践上告诉我们,全面放开异地高考并不是很难的问题,关键在政府有没有决心,城市居民有没有包容精神。”

范先佐分析指出,当前,很多大城市的高职高专、三本招生都不太景气,甚至出现“零志愿”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放开异地高考,有助于缓解高职高专的生源荒。北上广地区放开异地高考的最大难度在于,放开后,有可能降低当地生源的二本以上大学的录取率。但是,这完全可以通过教育部统一调配重点大学的招生计划来予以缓解。

“我的想法是,京津沪地区可采取试点的方式,选取一两个区县先行放开,看看放开之后,到底会对当地户籍生源产生多大冲击,降低他们考入重点大学多少百分比,然后由国家适当增加部分重点大学招生计划,保护当地考生的利益。”范先佐说,“只有通过试点,经过实践,才能够积累经验、发现问题,进一步完善异地高考政策。”

《中国教育报》 2013 年 6 月 13 日 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