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高考“弃之不可”,已到松绑之时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文汇报 日期:2013-6-4 16:05:00 人气:

新中国第一批博士聚首申城畅谈创新人才培养

高考“弃之不可”,已到松绑之时

范鸿义:老师最需要做的是为学生启智,让学生能够领略知识之美,尽早发现自己的兴趣

洪家兴:搞科研一定要有一个高远的理论上的目标,重复的工作不要做、重复的论文不要发

苏淳:高考要改革,就必须给命题多一点自由,少点技巧训练的考核,让题目能够考核学生的创造性

有了好老师,可以培养出更多好学生。30年前,18名博士在人民大会堂领到了新中国颁发的第一批博士生学位证书。他们的身后,是一批批的学术大师和大家。

过去的三十余载,国内首批18名博士坚守在高校里从事着育人和科研的工作。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改革现有的教育制度、关注年轻学者的科研生存状态……昨天,首批18名博士中的11人齐聚华东师范大学,和年轻的博士生们“面对面”,畅谈创新人才培养。

遇良师是学生一生之幸

“一个学生最幸运的事情就是能够遇到好老师,现在的老师们,不管是大学老师还是中学老师,最需要做的是为学生启智,让学生能够领略知识之美,尽早发现自己的兴趣”,范鸿义教授现在花费时间最多的,是为中学老师讲课,为中学生和老师写知识拓展的书。

范鸿义教授说,他自己最幸运的就是遇到了好老师,“在上海中学读书时,就听过华罗庚先生为中学生作的讲座,他的讲座打动了我。当时我就想,以后一定要去报考中国科技大学,可以在学校里上华罗庚先生的课。”而进入大学后,一路上受到了很多学术大师的鼓励,包括中国的氢弹之父,他们都鼓励他坚持自己的学术研究。“华罗庚先生的授课可以说是启发了我的智慧,而后来遇到的每一位老师,他们的鼓励和教育都使我受益。”范鸿义教授在1982年中国科技大学理学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现在仍然在坚持培养研究生。范鸿义在量子力学的数理基础领域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和实现了如何把牛顿-莱布尼兹积分应用于对由Dirac符号所组成的算符积分的新课题,使得量子力学的数理基础有一个别开生面的发展,而他也实现了自己最初的理想——他的名字也被写入了教科书。

昨天参加聚会的学者中,好几位从事数学研究和物理研究的学者都是在中学时期受到华罗庚先生的感召。“我认为老师最需要做的是让学生开悟,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智慧,让学生的灵气能够展现出来,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教学生,教的不是知识,而是教学的如何学习。是去启发学生的灵感。”范鸿义教授说,他现在之所以还花费很多时间在各个大学给学生开讲座,在各个中学为中学老师讲课,写书,是因为“现在很多学生都说自己学文科是因为中学的时候物理、数学学不好。其实不是学不好,而是没有遇到好老师。物理、数学这些自然学科都是体现自然之美,美学是相通的,学生如果遇到了好老师,怎么可能体会不到学问之美呢?”范鸿义教授举个例子,比如北极熊为什么是白色的?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生物学的问题,是进化选择。但其实这是物理问题,其中蕴含着量子力学的深意。因为按照物理规律,物体吸收热量的能力越强,那么辐射能量的能力也越强。所以如果北极熊是黑色的话,在北极根本生存不下去。

现在范鸿义教授已经写了14本科普书,其中既有为中学老师的物理教学提供知识拓展的,也有为中学生提供科普知识的,“重要的是让年轻人领略科学之美,才会有年轻人愿意从事科学研究。”

要知识宽广懂得坚持

“年轻人的知识面一定要宽广,科学发展到现在,牛顿因为看到一个苹果就发现万有引力的年代已经过去了,要掌握更宽广的知识才能做好工作,而且遇到困难也要懂得坚持”,这是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洪家兴最想告诉年轻人的观点。

洪家兴教授说,他自己能够被学生记得的成果也就是一个,是一个几何问题,因为他的研究方向是偏微分方程,而他用偏微分方程解决了一个几何问题。“年轻人要多学点知识,多了解一些研究方向,而不是说只关心自己那小小的一个天地。这样才有可能解决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如果对知识的了解仅仅是在一个方向,那么很多问题其实早就已经解决掉了,不会产生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方向,也不可能有什么研究成果。”

对于洪家兴教授来说,他受到自己读博士时的导师谷超豪先生的影响非常大。他刚刚考上博士生的时候,正好母亲生病,家里没人照顾,洪家兴教授当时就想打退堂鼓,跟谷先生说要退学,谷先生只说了一句话:“机会难得,还是坚持一下吧。”洪家兴教授说:“当时我犹豫了一下,是不是要坚持?最后还是坚持下来,如果不坚持的话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洪家兴,不是现在的洪家兴了。”他表示,谈到这个例子是因为希望年轻人碰到困难的时候要懂得坚持。

而在洪家兴教授毕业的时候,谷先生给了他两个忠告:“第一,以后你搞科研主要是靠自己,选题方向都是你自己的事情,但是你一定要有一个高远的理论上的目标,而不是只看着眼前的路,然后一步一步地向着这个目标走下去;第二,科研不要永远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在一个水平上完成了工作,那就要把自己的研究再提升一个层次,再换一个方向,重复的工作不要做、重复的论文不要发。这两句话影响了我的整个研究生涯。”

给高考命题多点自由

“教了一辈子数学,还担任过安徽省高考数学命题组组长6年,真想对大家说的是,别给高考更多的负担了,”苏淳教授说,“大家都抱怨高考是指挥棒,影响了人才培养。但是我很想借这个机会呼吁,传统高考制度是时候松绑了。”

苏淳1985年博士毕业以后一直在中科大任教,曾经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及安徽省教学名师等称号。担任过各种学术职务,但是他的头衔中最让人关注的是曾经担任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国家级教练,任该委员会驻前苏联代表,促成了两国之间数学奥林匹克的交流活动。曾任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协调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家队领队兼主教练。他曾经带过的队伍是金牌队,在一年的奥赛中包揽所有的金牌。

苏淳教授说,现在对我们国家来说,高考“弃之不可”,因为它至少维护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给了所有人一次公平的考试机会。但留存下来的高考制度,确实有很多问题。因为“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但随着各地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一些地方提出了‘愉快高考’的要求。试问,选拔性考试如何可能‘愉快’?!这个问题不仅我想不通,而且实际上也成为很多高考命题者的思想负担。”

苏淳教授告诉记者,命题老师出题也很困难,命题也有“指挥棒”,比如一道可以列入高考试卷的题目,学生得分率必须控制在55%-60%,老师们要一边出题,一边估摸学生的通过率,极大地束缚了命题老师的思路。

最终学生拿到的一张数学高考卷,要在规定的两小时内完成,这就必须提前进行应试训练。道理很简单,比如安徽高考数学卷总共21题,110道选择题,5道填空题,6道解答题,面对这么大的题量,学生解题的时候没有太多时间思考,只能凭借应试训练技巧。

苏淳教授认为,高考的题目现在成了学生比拼技巧的工具,而无法展示学生的思维,也无法体现学生的创造性。高考要改革,就必须给命题多一点自由,少点技巧训练的考核,哪怕少点题目,但是让题目能够考核学生的创造性。“让真正了解教育的人有更大的自主权,这才有利于人才培养。”苏淳教授说。

《文汇报》 2013 年 5 月 28 日 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