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西浦”模式 教改“鲇鱼”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人民日报 日期:2013-6-4 15:59:00 人气:

学生自治与教授治校,在西交利物浦大学变成现实

“西浦”模式 教改“鲇鱼”

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外合作大学往往被赋予改革探路者的角色,也让很多人意识到成材路径的更多选择。

当越来越多的“中外联姻”出现在公众视野,2006年创立的西交利物浦大学显得有点“特立独行”。该校选址苏州,是目前唯一一所拥有我国学士学位授予权的中外合作大学,它最吸引人之处并非出色的升学深造纪录,而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新之举。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西浦”模式能成为高教改革的“鲇鱼”吗?
放手 没有班主任,不考四六级,自由转专业,让学生真正转变

“在我们学校,学生没有班主任和辅导员,我们也不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四六级考试。”近日,在广州举办的自主招生说明会上,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语出惊人。

如此前卫理念,难免让人疑惑。“谁来管理学生?英语成绩如何保证?以后怎么找工作?”一连串的问题抛向校方。对此,席酉民给出这样的回答:相信你的孩子和西交利物浦大学。

“大学最重要的是转变学生。”每年新生入学典礼上,席酉民总在强调这个理念。这所由西安交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创立的学校,倡导学生从“孩子”转变为“年轻的成人”,再转变为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国际通才。“我们实行的是学生自治、学校引导和服务的体系。”

当许多大学生还在为换专业犯愁时,西交利物浦大学早已走在前头。据了解,学校从首届学生就允许自由转换专业,2009年开始按大类招生,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选择空间。学生入学后,在参照英国大学导师制的基础上,学校为学生配备了高年级学友、班级导师和校外导师,对学生的学习、职业规划给予指导。“每年的专业选择与职业辅导年会上,大一新生都成了‘香饽饽’,各院系的系主任都亲自上阵‘招揽’最好的学生。”

虽然没有专职班主任的管理,也没有考英语四六级的压力,但正是这种自由开放的求学氛围,让“好学乐学”成为西交利物浦学生的标签。一组数据或许最能体现成效:2012年7月毕业的学生中,超过80%赴世界知名大学深造,其中超过15%攻读世界排名前十大学的研究生,20多人收到牛津大学或剑桥大学录取通知书,超过100人被帝国理工学院或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录取。此外,还有数十人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除了漂亮的升学成绩单,这里的学生还在更多领域演绎着精彩。城市规划系的学生唐友虹,在校时就创建了自己的文化创意公司。“每天白天上课、待在工作室造桥画图、处理外联部事宜,晚上9点去开创业团队会议,12点之后回到宿舍,再处理邮件和作业。”忙碌的创业带来的不仅是充实感和成就感,还有能力的提升。如今,唐友虹已到纽约大学深造整合营销专业,西交利物浦大学教给她更多的是自信。
分权 行政权和学术权泾渭分明,弃用层级结构,改学院为学科群

3年前,生物科学系老师张俊龙也曾对入职西交利物浦大学心有疑虑。但当他来到学校,从机场接机到日常住宿,从签署合同到办理入职手续,高效的服务让他备感安心。

“我们学校的教师有话语权。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都是由教师代表组成,所有教师都可以参与到学校管理、教学决策,在这个环境中,研究很开心。”张俊龙说。

“学校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泾渭分明、和谐互动。”席酉民如此解释,涉及学术判断和发展的事务,如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教师学术水平判断和升迁、学生升级及学术违纪处罚、具体的教学管理等事务均由专门的学术组织或委员会处理,行政权力不得干预。

该校人力资源办公室的高华表示,在学校的制度设定里,行政人员要利用权力和资源为学术活动创建和提供高效的支撑和服务,既不是领导者也不是管理者。据了解,包括聘用教师在内的很多事情都由教授组成的专业委员会做主。“在大多数的评审表格上,没有行政人员签字的地方,”一位副教授说。

在西交利物浦大学,一张由学术和行政机构网连接形成的椭圆形构架图上,全球90%的大学广泛采用的层级结构被弃用,既找不到层级和隶属关系,教学院系、科研中心和行政平台之间也没有直接的行政管理关系。“为了防止行政壁垒,学校目前除了商学院以外,不再建立学院,以相似学科组成学科群,通过学科群学术协商领导机制,实现教学交流、研究合作等。”席酉民说。

反思 合作办学不能简单“复制粘贴”外国模式,应有勇气创造新模式

随着去年上海纽约大学正式成立,包括英国利物浦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等一批海外名校完成了在中国内地的规划并落地生根。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没有历史包袱,拥有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为什么不在整合国际资源的基础上,利用后发优势,创造一种新模式,去引领未来的教育发展?”席酉民说,愿意把西交利物浦大学当做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只“麻雀”让大家解剖,提供借鉴经验。

简单的“复制粘贴”,不会成就一所高水平的新型国际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的优势,正在于没有照搬照抄英国的教育模式,而是尝试探索新模式。“中国要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将教育开放,引进外资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比如教授治校、学生自主、人文精神与动手能力并重等。”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信力健表示,教育需要学生多样化、教学多元化、人才差异化,这就必须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在他看来,西交利物浦大学或许能成为高教改革的“鲇鱼”。

不过,也有不少高校领导认为,中外合作大学具备传统大学不具备的体制优势,但席酉民却不赞同。“现有体制下,依然有很多管理架构、管理效率、教学模式的问题可以解决,关键是学校办学者想不想改变。”他认为,体制内的学校在资源配置等方面受制约,但教学技术改革等跟体制没多少关系的,完全可以去做,“一定不能把体制当成不作为的借口,这样会失去很多教育改革的动力和机会。”

《人民日报》 2013 年 5 月 31 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