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减加分并非高枕无忧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解放日报 日期:2010-12-10 10:12:00 人气:
徐敏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公布了规范和调整高考加分项目的方案,不啻为高考加分降温的一剂“猛药”。其中包括:全国中学生学科奥赛获奖学生,不再具备高校保送资格;奥赛省赛区一等奖学生,不再具备高校保送和高考加分资格;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科技类竞赛获奖学生,不再具备高校保送资格;严格控制体育加分等。这是国家有关部门对近年来曝光频繁、问题突出的高考加分领域作出的政策调整,意在维护公平公正的高考环境、淡化竞赛的功利色彩、引导中学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 曾经,各类高考加分也是为避免一考定终身、倡导素质教育而设置的。如,数学、物理、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保送机制,让基础学科尖子更好地“冒尖”;体育加分,为具有运动特长的学生升学“开绿灯”;科技类竞赛加分,为的是鼓励中学生创新和实践。然而,这些“绿色通道”却变成了某些人造假和腐败的“温床”,损害了高考公平。如今,调整加分政策,是依据现实国情所作的优化之举。 不过,叫好的同时,笔者想提醒一句,裁减高考加分之后并非“高枕无忧”。高考打破“大一统”格局,高校招生自主权加强,这是我国高考改革的大趋势。如今,全国约有80所重点大学参与自主招生,他们可以自行设置加分政策、录取优惠。可以预见,一位全国中学生数学奥赛获奖学生,即使不具备教育部所承认的高校保送资格,也依然会成为国内名校争夺的“热门”,在自主招生中享受最优惠政策。一位中学生游泳健将曾在市级比赛中获大奖,如果某重点高校以游泳为特色运动项目,那么这所高校完全可以给予这名学生录取优惠。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次高考加分调整,是国家教育部门“放权”给高校,考验高校能否甄别和选拔适合自己学校培养需要的优秀人才、特长学生,能否构建公平公正的选材制度和环境,能否用好教育部门赋予的自主招生权利。 一边是教育部高考加分“紧缩”,一边是重点大学招生自主权“扩大”;一边是必须坚守高校录取公平公正这条底线,一边是不拘一格选人才呼声日高。教育部门、高校、乃至整个社会都面临不小的考验。一位大学教授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中国这块土地上永远流淌着一种血液,就是对腐败的深深的忧虑。这种对腐败的焦虑根深蒂固,即使意识到高考问题且深恶痛绝的人也无法逾越这个心理障碍,宁愿承受应试之弊,也不要面对那可怕的、制度性的、成为权贵盛宴的高招腐败。这话并非危言耸听。吉林原总督学于兴昌受贿千万元被判无期,弊案揭出高校腐败一些隐秘“关键词”,其中不少都与高校招生录取有关。如,关键词之一,大学录取。于某受人请托,为一学生录取到吉林大学提供帮助,受贿5万元;关键词之二,转学。于某为一学生从吉林化工学院转学到长春理工大学提供帮助,收受两个5万元的存折;关键词之三,自主招生。于某承诺为学生争取大学自主招生名额提供帮助,收受一张1万元银行卡…… 因此,裁减高考加分的同时,我们还需要重新审视高校录取环节,特别是重点大学自主招生的程序,是否还有“漏洞”要补?在教育系统内,在一校之中,是否有权力过于集中的现象?无论是享受国家加分政策的考生,还是享受高校自主招生优惠的考生,都应该经过明明白白的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制度完善,阳光下运行,国人的“腐败忧虑”才可能慢慢化解,高考改革才能顺利推进。 (文见《解放日报》2010年11月24日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