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亮点值得期待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人民日报 日期:2010-12-7 9:21:00 人气:
编者按:“高校自主招生”在各高校进行改革试点以来,对突破长期大一统的高考模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逐步得到了高校、社会和考生的认可。在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一些重点高校在自主招生考试中的政策、措施也引发了争论和质疑,其焦点主要集中在特殊人才界定与公平录取等方面。社会上一方面希望能“不拘一格降人才”,一方面又担心“潜规则”剥夺普通考生的公平录取权。而前日一位参加中学校长推荐的校长一句“分数就是最好的素质”,不仅道出目前中国素质教育的困境,也道出校长实名推荐制面临的问题。北大实行校长推荐制的初衷是为了打破“唯分数”的选才模式,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跳不出在成绩单上打转的怪圈。2011高考自主招生新政,有多少亮点值得期待? 三问高校自主招生新政策一问 如何破解城乡不公“自主招生对社会来说,易加剧教育和社会不公平。”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叶赋桂、李越、史静寰等几位老师就曾撰文指出,“目前,各自主招生高校规定的自主招生生源地不同,但基本上都限定在教育发达地区,且在各地区中限定在若干所重点中学。至于自主招生考试的内容、考试方法、评价标准更完全偏向大城市、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雄厚家庭出身的学生,对农村、西部、偏远地区的学生、对缺乏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学生极其不公平。” 二问 能否真正选拔偏才、怪才7岁开始写作、现已出版9部作品的“90后美少女作家”蒋方舟,于2008年通过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并被清华大学降低60分录取。该消息一经传开就引起一片议论之声。有人说此举对其他考生不公平,也有力挺派坚信“不拘一格降人才”才是真理。 能否真正将“偏才”“怪才”选拔上来,需要高校的土壤,更需要合理而科学的评价机制和选拔手段。我们看到,除了2006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两所学校在自主招生方式与手段上,打破常规,以面试成绩为主、高考成绩为辅的“破冰之举”外,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大多数高校依然以高考成绩作为硬指标。 三问 是否仍是“掐尖儿”的战斗随着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高校都希望能招收到优秀生源。许多高校不仅面向全国招收高三的优秀学生,而且还把目光聚集到高一、高二的优秀学生身上。不少高一、高二的学生为报名参加高校的自主招生常常缺课, 四处报辅导班,以应对招生高校的笔试和面试。这使得不堪重负的考生们更加苦不堪言。 校长推荐制争议再起不难看出,虽然校长推荐制看似教育改革的新事物,不少人甚至将其解读为偏才、怪才的一大福音,但这实际上只是一厢情愿。近日,北京大学公布了获得2011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资格的学校,由今年的13个省份39所学校,扩展至全国161所中学。但查看一下名单不难发现,这些学校多数是各省的重点中学和升学大户,农村、边远落后地区的学校根本就沾不上边。 联名建言的11位教授均是北京大学各个院系的领导或知名学者,其中大部分有多年招生经验。信中指出,“高校无法根据自身需求选拔学生,面对少数虽然分数高但不一定适合本校培养的学生无法淘汰,面对略低几分的优秀农村考生也爱莫能助”。特别是今年7月份,因状元录取人数的统计数据相冲突,北大和清华发生的“状元之争”更成为导火索,让教授们产生了“至少在北大,必须下决心予以改革”的想法。 他认为,更重要的是通过制度设计避免腐败。例如,北大可以借鉴在自主招生面试时的经验,让几百位参加面试的教师在面试开始前半小时才去抽签,决定分在哪一组。“即使想找关系,几百个老师不可能全都认识吧?” 尽管高考自恢复以来改革从未停步,一系列举措和尝试引人注目,但就整体而言,目前实行的仍是一种“唯分数论”的招生体制。能否建立灵活、多元的招生制度,不仅关系到人才选拔,而且对基础教育改革也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在一片质疑声中也能听到另一种呼吁:应当赋予高校自主招生和实名推荐制更大的空间,使更多的“偏才”、“怪才”脱颖而出。 我建议,首先应严控自主选拔的各个流程。在自主选拔的操作环节上,要严格控制选拔过程中的各个流程,尽量避免出现漏洞。包括自主选拔的名额如何分配,中学推荐和个人自荐怎样结合;资格审查应该着重考察哪些要素,各个要素的权重是多少;测试科目、测试内容怎样确定,试卷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如何保证;面试考察的主要要素及各要素的权重;面试专家的组成等等。这些流程都要建立操作细则,并严格执行。 (文见《人民日报》2010年11月19日第18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