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嵌入式技术领域的“黄埔军校”——走进江西理工大学周立功“3+1”创新教育实验班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0-9-1 14:54:00 人气:
这个班级,在200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这个班级,被誉为嵌入式技术领域的“黄埔军校”;这个班级,已经毕业的3届毕业生就业率均为100%,第四届学生还未毕业也已被“抢购”一空。带着几分好奇,记者来到了坐落于江西省赣南革命老区的江西理工大学,走进了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班级——周立功“3+1”创新教育实验班。
培养模式改变最终受益学生 经典案例:郭琼曾经觉得大学生活平淡乏味,考试凭着突击学习就可以拿高分。可进了实验班,学习变成开放式的,郭琼成长很快,动手能力大大增强。 “一,二,三,四!”每天早上7点,江西理工大学操场上总是准时出现一群学生,绕跑道慢跑1000米。操场上虽然不乏锻炼的学生,但这些学生整齐的队伍、嘹亮的口号,总是能引来别人关注的目光。他们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江西理工大学“3+1”实验班。这个班是2006年4月,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与广州周立功单片机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在全国率先建立的“3+1”创新教育实验班。实验班的学习专业为“嵌入式系统技术”,“3+1”是指前3年按照原专业教学大纲学习,到了大学四年级,进入该班的学生按嵌入式技术课程体系培养,用一年时间全面地强化学习。 郭琼和谢毓是第三届创新教育实验班的毕业生,现分别为广州致远电子有限公司产品市场销售部和研发部门的员工,谈起自己在创新教育实验班一年多来的学习和生活,他们依然激动不已。 郭琼自称曾是一个内向的人,在别人看来多彩的大学生活对于他来说却显得有些平淡而乏味。进入大三,郭琼开始思考自己的前途问题,觉得自己如果没有改变出路将不容乐观。大三上学期,他进入江西理工大学“3+1”实验班的预备班,跟着班主任王祖麟教授学习。不到一年,通过考核的郭琼成为实验班的正式成员。进入实验班后,每日晨跑、上课前轮流5分钟立志演讲、下课后两个同学轮流带领大家回顾前一天所学的知识、下午半小时英语主题对话,每周一次专题讨论、体育锻炼、英语原声影院,日程虽然紧张,却让郭琼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这些都是对我们的考验,不仅锻炼了身体,也让我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开放,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升,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真正学到了东西。”郭琼说,如今,他已不再害怕开口,喜欢主动与人交流,所以才能走上产品市场销售的工作岗位。 “进入这个班,动手能力大大加强了,理论和实践结合更紧密。以前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考前突击几天就行了,掌握的都是书本知识。现在是从实践中体会,学了马上可以用,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实践能力。就拿考试来说吧,以前我们是在试卷上考,限时做完,但在‘3+1’班是开放式的,可以查资料,还分团队进行,团队之间可以相互探讨,时间也没统一规定,根据难度安排时间,考试之后还有个成果展示……”说起实验班的教学模式,第三届“3+1”创新教育实验班毕业生谢毓侃侃而谈。 “在‘3+1’班,同学们来自机电类相关专业,既是同学,又是最好的老师,大家通过各种交流与合作互相督促学习,每一个人都在集体中迅速成长。”谢毓说。转眼一年过去了,第三届实验班的33位学生毕业时顺利进入企业从事研发、销售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前两届实验班的毕业生经过短短一两年的工作,就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与核心管理人员。
培养“零适应期”本科生的摇篮 经典案例:实验班的毕业生以其过硬的技术能力获得企业好评,学生吴隆穗为国内最大的汽车安保设备厂家研发的“倒车雷达图像处理系统”,节省了近40万元的技术引进费。实验班的产生和当前高等教育的现状有关。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的培养对象、条件和规模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着“教与学、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脱节,素质教育形式化”的问题。于是,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为找不到工作而着急,另一方面是企业为招不到高素质人才而发愁,“就业难”和“人才荒”并存,成了当今社会的一个怪现象。为了消除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鸿沟培养“零适应期”的大学生,实现校企“无缝对接”,学校建立了“3+1”创新教育实验班,探索大学本科教育的新模式,寻找破解“就业难”和“人才荒”两难困境的金钥匙。 “学校和企业直接合作,企业提供资金设备,学校提供教学资源,零距离地相互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工程项目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快速适应企业的需求。”谈起“3+1”实验班的办学模式,实验班导师王祖麟介绍说。公司和学校共同制定实验班的教学大纲,在学生完成3年的原专业学习后,大四要接受一年时间的全面的强化学习,成为企业需要的“熟手”,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可以很快地从事技术工作。校方派教师到周立功公司参加相关培训,周立功公司也定时派遣工程师到班级授课,实验班的教师团队大部分是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教授或来自企业的专家,这个团队拥有1/3的工程师兼职教师,50%以上的教师具有产业工作与工程研究经历。班采取小班化教学,既保留老师讲授,又增加了学生提问及间的讨论,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求的兴趣。启发式、互动式、小班化、案例式是实验班教学的主要特征。作为一个全国通用专业也并非江西理工大学的特色专业,该班已毕业的三届学生均实现100%就业,目前第四届学生也是还未毕业就被企业“抢购”一空,且均为有效就业。毕业生以其过硬的技术能力获得企业好评,如学生吴隆穗为国内最大的汽车安保设备厂家研发的“倒车雷达图像处理系统”,节省了近40万元的技术引进费。如今,江西理工大学又相继建立了“3+1”大三、大二、大一预备班,实现了“3+1”创新教育模式的4年不间断,逐渐走出了一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创新与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零适应期”优秀本科生的改革新路。
一个学会自我成长的群体 经典案例:实验班已组建了3支学生讲师团,让高年级学生向低年级学生授课。在这支队伍里,学生们牺牲个人的休息时间,演绎着一场场知识的接力赛。 “实验班的成绩,离不开企业与学校的资助与关怀,也离不开工程师与老师们无私的奉献。”王祖麟告诉记者,这些感动着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也影响着每一位学生。2007年10月12日,第一届“3+1”实验学生毕业仅4个多月,就自发捐款回馈母,用于资助购买“3+1”预备班的计算;之后的第二、三届“3+1”实验班学生在刚毕业不久,分别集资感谢母校。“3+1”创新教育实验班组建了学生讲团,让高年级学生向低年级学生授课。在支队伍里,学生们牺牲个人的休息时间,演绎着一场场知识的接力赛。目前的第四届“3+1”实验班,已经组建了3支学生讲师团伍,分别负责3个低年级预备班学生的授课。在讲课的过程中,不仅学生自己得到了炼,也给学校传递了希望。“好书,每个人或许只有一本,但是当家都推荐到这里,所有人进行分享,那么个人就可以读到所有的好书。”实验班学伍佩佩说起班级的名人堂书柜,兴奋之情于言表,在这里,所有人既是好书的推荐,又是好书的借阅者,共同传递着书籍之。 “3+1”实验班实施“自主管理、民主管理、人性化管理、团队协作”的学生工作制建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在个群体里,彼此之间互相关怀,互相帮助,大家的一举一动,都在回馈学校、回馈“3+1”班。“当圣火第一次点燃是希望在跟随,当点已不再永久是心灵在体会,不在乎等待多轮回,不在乎欢笑伴着泪水,超越梦想起飞……”一首《超越梦想》的主题班歌,道出了实验班全体学生的心声。目前,该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推广到了宁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长沙理工大学、西安邮电学院、东华理工大学等高校,把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送上了德、智、体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之路。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0年8月23日第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