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 日期:2013-9-5 15:13:00 人气:

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发布
本刊记者 刘海

1.3万多所学校,2200多万全日制在校学生,每年600多万毕业生,这是目前中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体量。中国职业教育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中职教育被称之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主体”。主体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中职教育的状况如何是人们观察和判断中国职业教育总体发展水平的主要依据。2013年2月27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在北京发布《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来回应人们对中职教育的关注。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首次从中职学生发展和就业的角度反映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专门性研究报告,也是首次以第三方名义来评价中职教育质量的尝试。

中职学生的发展和就业情况较好

《报告》指出,中等职业教育适应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适应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适应了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需要,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主体。中职学生总体发展状况较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职业学校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 95%以上,专业对口率超过70%,优化了我国人力资源结构,提高了全社会整体就业水平。

《报告》指出,2012年,农村户籍学生占到中职学校在校生总数的82%,近70%来自中西部,45.7%的学生家庭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偏低。多数学生是应试教育下的“学习失利者”。经过中职学校的培养,他们在学习掌握一技之长的同时,自信心得到增强,公民意识、责任意识、文化素养得到提高,85%以上的毕业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2007年以来近万名“技能大赛状元”脱颖而出,成为企业争抢的“香饽饽”。

《报告》指出,中职毕业生就业已形成鲜明的特点:一是总量大。近5年来,中职学校毕业生总人数超过 3000万人。尤其是2009年以来,每年毕业人数超过600万,直接就业人数超过500万。二是就业率高。近5年,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选择直接就业的人数不断增加。三是对口率较高。中职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超过70%。四是中职毕业生起薪均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半数以上毕业生起薪高于1500元,95%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八成以上的学生享有社会保险和公积金。五是就业去向多元。2011年,中职毕业生在第一产业就业的占7.91%,在第二产业就业的占39.06%,在第三产业就业的占53.03%。加工制造类专业毕业生最受欢迎,占中职毕业生就业人数的1/4。从事第一产业的毕业生数呈回升态势。六是就业途径多样。近5年,每年都有75%以上毕业生到各类企事业单位就业。自主创业学生逐年增多,不仅就业有优势,而且创业有本领。七是本地就业率高。六成以上毕业生留在本省就业,且比例不断提高,中职教育充分发挥了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作用。八是就业渠道通畅。通过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80%以上毕业生在学校的推荐下顺利实现就业。

中职教育:贡献巨大,前景光明

《报告》认为,中职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八大贡献。一是优化了人力资源结构。3000多万中职毕业生进人生产劳动服务一线,成为我国高素质劳动大军的主要来源。二是奠定了“中国制造”基石。近5年, 600多万中职毕业生进入制造业,大大改变了原来产业工人文化程度不高和技能不足的状况。三是支撑了第三产业发展。每年在第三产业就业的中职毕业生超过毕业生总数的50%,中职毕业生成为第三产业重要的人力资源来源。四是造就了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从事农业的中职毕业生为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提高土地产出率做出了直接贡献。五是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带技能转移。“十一五”期间,2500多万农村新生劳动力接受了职业教育进入城镇工作,实现了农村劳动力带技能转移就业。六是为地方输送了“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全国2000多个县(市)平均每个县至少建有1所农科教结合、“三教”统筹的县级职教中心(职业学校),贴近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大批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技能型人才,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七是提高了全社会整体就业水平。在每年新增的约 2000万个就业岗位中,中职毕业生占30%以上,95%以上的就业率使中职毕业生成为适龄青年中就业率最高的人群。八是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家庭子女通过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实现了技能改变命运,缩小了人群和区域收入差距,促进了社会公平。

《报告》认为,尽管还存在着制度建设滞后、基础能力薄弱等问题,但中职教育及其学生的发展前景光明。一是人人皆可成才的人才观念将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空间,为中职学生提供多次、多样、多层的教育机会,支持学生多途径、可持续发展。二是人人尽展其才的观念将会推动劳动人事制度的完善,将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劳动、关心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为中职毕业生搭建尽展其才的广阔舞台。三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在这一进程中,中职毕业生将会通过有尊严的劳动成为未来中等收入群体,其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将会逐步实现。

第三方评价:制度性建设的期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鼓励第三方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开展专业评价,是转变政府职业教育管理职能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教育制度创新的一个方向。2012年7月,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发布《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该报告是委托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联合开展的,被认为是从第三方视角全面评价高职教育质量的“第一份”年报,因而广受关注。同年8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在上海专门召开研讨会,介绍高职质量报告的工作经验,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的第三方发布工作。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她归纳了职业教育的五大贡献和四大发展趋势。五大贡献,一是有力推动了教育结构战略性调整,二是提高了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三是缓解了就业结构性矛盾,四是促进了教育公平进程,五是促进了城镇化进程;四大发展趋势,—是职业教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国家实现教育发展目标的重要措施,三是各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国家政策,四是保持国家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她指出,但是总的看,当前困扰职业教育有三对矛盾,一是国家意志和百姓的认识相距甚远,二是就业贡献与百姓选择的差距,三是国家的行动和地方响应、各方响应差距甚大。也正因为如此,要加强职业教育与社会的有效沟通。建立由第三方发布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制度是实现有效沟通的重要任务。她要求,各方面要努力促成这件事情,把它作为一项制度创新工作抓紧抓好。

中国职教学会组织全国有关专家成立编写组,着手中职质量报告的调研和撰写工作。编写组几经研讨,决定从学生发展和就业的视角来反映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情况。中国职教学会会长张天保认为,作为第一份聚焦于中职学生发展和就业情况的报告,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它对于促进社会各界了解中职教育,关注中职教育,准确和深入认识中职学生,共同关心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就已经发布的高职和中职年度报告的文本而言,有关专家认为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研究的视角和方法等方面有很大缺欠。就质量年报制度建设而言,如何在法制化的框架下开展质量评价活动,如何对“第三方”资质进行认证,规范“第三方”评价行为,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也是急需解决的课题;
不过,作为一项制度建设,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年报的发布和继而发布的中职学生发展与就业状况的年报,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开端,它们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能否走向成熟,值得期待。

(文见《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