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今天的职业教育什么样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人民日报 日期:2013-8-4 18:33:00 人气:

今天的职业教育什么样

经济转型的助手

“在我们研究院,是职业院校毕业的技术人员,把科学家的想法变成现实”

【镜头】 6月26日上午,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比赛现场,身着天蓝色作训服的选手意气风发,3人一组,在各自的工位上紧张地忙碌。他们面前,摆着一个微型的三叶“风车”,一组太阳能电池板,以及整套供电设备。选手们比拼的,除了安装光伏、风力供电装置,还要设计光伏电池组件跟踪程序、模拟风场和风力发电机控制程序,以及调试光伏、风力供电系统,排除故障、监控系统……

长达6个小时的比赛中,选手甚至来不及往嘴里扒拉一口盒饭,他们个个沉着冷静、有条不紊、训练有素。与现代科技同步,与产业升级并进,与经济转型接轨,已经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显著特色。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室主任石金水告诉记者,研究院有个流行说法,“科学家的设想、工程师的蓝图、技术人员的产品”,只有技术人员,才能让科学家的想法从图纸上走下来,变成活生生的产品。“在我们研究院,是职业院校毕业的技术人员,把科学家的想法变成现实。”

一种尖端晶片的安装问题,曾让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功率激光物理国家实验室总工程师林尊琪夜不能寐。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职业院校毕业不久的邵平。没想到,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个职校生就想出一种新的安装办法,解决了困扰“高材生”们很长时间的难题,让林院士喜出望外。“表面上看,国家大科学工程往往由研究型人才唱主角,实际上,大科学工程中高端技能人才跟不上去,也是我们面临的大问题。”林尊琪说。

无独有偶,纵观工业化以来的历史,一个有趣的现象引人关注:德国、瑞士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其职业教育也比较发达。为什么?德国不来梅大学教授菲利克斯•劳耐尔曾说:“职业教育为占德国工业总产值80%的制造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保障,是德国经济飞速发展的‘秘密武器’。”

转方式、调结构需要人才,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更需要人才。未来十几年间,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人口数量红利”将转为“人口结构红利”,而要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提高劳动大军素质,职业教育举足轻重。现代职业教育面向现代生产方式,培养知识型、技能型、高素质的劳动者,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支撑,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支柱,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不可或缺的力量。

家庭小康的帮手

“如果没参加‘9+3’,我可能在草原放牛、在山上挖虫草”

【镜头】 扎西是个家住四川的藏族孩子,在一次暑假返回巴塘家里途中,乘坐的大客车出了故障,司机忙活半天,还是无济于事,乘客在车上干着急。“要不我来试试?”扎西鼓起勇气。原来,扎西就读于成都市工业学校汽修专业,没想到,课堂上学的东西真的管用!扎西“药到病除”,司机和乘客直竖大拇指。

几年前的扎西,还在四处打工,靠体力赚钱,尝尽了没技术的辛酸。如今的他,已经获得学校技能比赛一等奖,人也变得自信起来:“我要练就过硬本领,有机会就自己创业!”

因为职业教育改变命运的,还有许许多多和扎西一样的孩子。“如果没参加‘9+3’,我可能在草原放牛、在山上挖虫草。”20岁的藏族小伙尼玛德吉笑着说,他是四川省“9+3”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的首届毕业生,现在已是成都启阳华通丰田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的正式员工,每月收入达4000元。  

2010年以来,我国分别启动内地西藏、新疆中职班,加大对民族地区、西部地区、贫困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几年来累计招生约1.5万人。“职业学校毕业的孩子找工作很容易,一个孩子学成了,这个家庭就有了希望!”四川省红原县安曲乡乡长王托说。

如今,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焕发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学成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喜人局面正在呈现。今年18岁的藏族女孩泽周哈姆家住红原县安曲乡下哈拉玛村,她告诉记者,自己中职毕业后报考了县里的事业单位,“我盼着把父母接到县城,姐姐上大学的学费我也努力贴补。”泽周哈姆一家靠放牛为生,是免费中职教育让她学到了一技之长,让家庭摆脱了贫困的泥沼。

2013年全国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学生技艺比赛展演活动上,来自全国20个省(区、市)的1000余名各族选手,在精湛的民族手工技艺展示和精彩的艺术表演中,传承民族文化,展现职教成果。而随后举行的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获奖选手招聘会,为他们提供了学成技能、追求梦想的舞台。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为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就业问题开拓了新道路,为培养民族地区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教育科技司司长田联刚说:“大力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职业教育,既是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拓宽民族地区新增劳动力就业渠道的需要。”

2012年,我国共有职业院校近1.4万所,年招生1076万人,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高职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为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过职业教育,大多数来自农村和西部的学生可以自食其力,这对总体上避免贫困固化和代际传递,促进社会阶层合理流动,以及缩小收入差距、推动社会公平都意义重大。”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原会长张天保说。

技术在手上,小康在家中。职校生已经成为许多家庭致富奔小康的“顶梁柱”。

个人成才的推手

“当你知道,这些别人眼里的‘双差生’在全国大赛上夺得大奖时,你能说他们不是人才?”

【镜头】今年17岁的杨桐是个留守孩子,打他记事起,父母就常年外出打工,他的童年就是在几个亲戚家辗转度过的。这样的成长历程让这个男孩变得脆弱敏感,初中毕业时,他甚至严重厌学,放弃了中考。“我本来的梦想是上大学、做精英,那段灰暗的日子里,我如同浮萍找不到方向”,杨桐说。

带着迷茫,杨桐来到重庆市龙门浩职业中学。学校的老师给了他母亲般的温暖,慢慢地,他的脊背挺起来了,坐姿端正了,连跟人打招呼都大方起来。杨桐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做一名优秀的服装设计师。

6月27日,全国职业院校“我的中国梦”主题演讲会上,杨桐言语铿锵、自信大方,原来怯懦的影子一扫而光。“中职生更要有不服输的精神,才艺展示,我们技压群芳;技能大赛,我们摘金夺银。只要有舞台,我们就能用自己的魅力赢得掌声和喝彩!”杨桐说。  

如今,拥有一份好工作对许多职校毕业生来说已经不是问题。在南京,职校生有的留洋创业,有的办起社会福利机构,有的自己致富后,吸纳更多职校生就业。南京旅游营养中等专业学校的朱俊,烹饪专业毕业后进入德国一家酒店工作,3年后自己创业,在德国开了酒店,当起了“洋老板”。

但是,对很多职校学生来说,当初上职校,不是“心甘情愿”,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一项调查发现,在中职一年级新生中,59.69%的人没有达到初二年级数学水平,72.24%的人没有达到初二英语水平,许多学生被认为是“学习的失利者”,甚至有一部分属于父母眼中的“问题孩子”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

“很多人给职校学生贴上‘差生’的标签,可当你知道,这些别人眼里的‘双差生’在全国大赛上夺得大奖时,你能说他们不是人才?”上海市宝山职业技术学校教师马丽娅说。

职校生也可成才,职业教育是当代青年成才的重要途径,对有些人来说甚至是捷径。虽然目前我国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困难,一方面职校生供不应求,但估计很长一段时间内,职业教育都很难成为青年人的第一选择。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多。“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偏见,“学历崇拜、轻视技能”的人事管理制度,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偏爱”普通教育等,都导致职校学生社会地位较低,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够强。

当下,高素质技能人才短缺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在人才观念上,亟待破除轻视技能的壁垒;在就业制度上,亟待完善国家顶层设计;在基础能力上,亟须补齐建设水平短板。发展职业教育,仍然期待大手笔!

《人民日报》 2013年7月25日 1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