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毕结礼对话童华强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培训 日期:2013-3-14 16:26:00 人气: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毕结礼对话童华强
本刊特约记者 炽言

编者按:为增强技工院校的生存发展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技工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实力和科学化发展水平,《中国培训》主编、职业教育培训专家毕结礼近期再一次走进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与全国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领军人物——技工教育专家童华强院长,就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交谈。也可能是老朋友的原因,交谈无拘无束,自然顺畅。下面是一些对话内容,刊出供读者分享。

毕结礼:据我所知,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从2004年就开始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是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的牵头校。由于工作岗位的原因,我也一直在关注着全国一体化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发展的进程,了解到其改革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你作为—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领军者,在实践和理论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有益的尝试。以你八年的实践来看,改革中最突出的问题或经验是什么?

童华强:感谢会长对我校多年来的关心,也很高兴再一次和你交流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我的亲身经历使我体会到,有三大问题值得关注:一是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思想认识问题,很多人只看到困难,没有真正认识到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给学校、教师、学生带来的益处,这是我们要逐步克服的第一瓶颈。二是如何将德国的行为领域或工作领域、职业教育概念搞清楚,转化成自己的课程开发标准和规程,这就需要不断地研究、开发和实践,形成自己的标准和指导手册,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教师技术骨干。三是担当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教学能力不适,开发和执行能力都不能落实到位。

毕结礼:童校长认识非常深刻,说得也很到位。就我深入分析现实发现,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上,不仅存在着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在理论及其方案设计上也有偏差,不知我的看法对吗?
童华强:会长说得太对了。我的体会是,如果把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当作学校的单纯工作,与学校整体发展割裂开来,那肯定是改不成的。技工院校发展是系统工程,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是技工院校发展系统中的子系统。从这个角度分析看,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与学校的发展定位密切相关。作为一个学校,一个校长,首先把自己学校的发展规划搞好,把自己的发展目标搞清楚,才能确立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在学校整体发展中的功能定位。

毕结礼:童校长,当前人社部又增加一批新的试点院校,这是很好的改革势头,你作为先锋队,有无考虑过其他改革,如示范校,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有无关联性?

童华强:会长,这是我正准备讲的问题。当前,有两个项目一定抓住抓好,一个项目是示范校,是由教育、劳动和财政三个部委共同推出的,项目中对课程、教师和专业建设有具体的目标要求。另外一个项目是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由劳动和财政两个部委共同推出的。研究这两个项目后会发现,这两个项目的核心内容与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都是按照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设计并提出的,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一种体现。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本质,就是技能人才成长和培养规律的体现,是技能人才成长的本质,是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本质。所以,推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要研究政策,更要研究规律。

毕结礼:童校长,改革将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刚刚加入试点范围的院校,有些学校虽然没有进入试点校,自己也在实验。我想他们会遇到不少问题,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童华强:没有问题是不可能的,因为这项改革是在探索中前行的。我校的做法可能对他们有所启示和借鉴。当前我们重点抓三件事:一是强化教师培训,建立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师资队伍,这个难度比较大,但必须克服困难,从抓骨干教师开始,建立相应的专业教师与专家团队。二是制造课程开发标准和工具,如利用鱼骨图进行工作设计,每项工作任务都会有一个鱼骨图,于是按照课标开发工作页,形成指导学生学习的工作材料。由于这些内容很多,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将来会转化为教师的培训资料,现在正在完善过程中,这里就不多说了。

两个老朋友见面,整整讲了一个上午,主体内容是童校长讲了他们新开发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规程、标准和工作页等内容,由于还没有完全结题,待有机会本刊再作详细介绍。

(文见《中国培训》201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