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发展策略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科技日报 日期:2012-2-6 15:18:00 人气:
广西工业技师学院高级讲师 胡春梅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较大幅度的发展。教育事业,这一立国之本,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建设当中大放异彩。2005年以来,先后建立了天津、四川、河南、广西、沈阳以及三峡库区等6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这是在对职业教育的现状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以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为主要目标,对长期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探索实践,建设有利于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国家政策、国家制度和国家机制,进一步凸现了职业教育把人力优势转化为智力优势、把技术优势转化为生产力优势的重要作用。 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清晰的过程。北京师范大学高奇教授在她的《职业技术教育概论》中定义:“职业教育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广义的职业教育是:按社会的需要,开发智力,发展个性,培养人的职业兴趣,训练职业能力,谓之职业教育。狭义的职业教育系指对全体劳动者在不同水平的普通教育的基础上,所给予的不同水平的专业知能教育,培养能够掌握特定劳动部门的基础知识、实用知识和技能技巧人才的教育。”其中对职业教育的狭义定义集中在面向“全体劳动者”(全民教育),“在不同水平的普通教育的基础上,所给予的不同水平的专业技能教育”(职业教育要分层次进行),“培养能够掌握特定劳动部门的基础知识、实用知识和技能技巧人才的教育”。 一、政府政策的倾斜。改革开放后的前几年,尽管我国各方面都作了重要调整,但是,教育这一领域还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主要体现为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僵化模式。在教育结构上,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设置比例不合理;片面强调高等教育,轻视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十分薄弱。1985年5月17日,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举措,我国职业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得到改善,职业教育有了长足发展。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要求广大劳动者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技能。职业教育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2002年、2004年和2005年3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相继出台《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2)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当前国家的重要工作。 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因此而产生了多种类、多层次、多性质的人才需求。与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同的是,经济体制下的人才需求走向了多元化的道路。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由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水平不高,人才培养方面还有待加强和提高。在这种背景下,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灵活的,对口的人才输送方式受到了社会的青睐。在人才培养和输出的环节衔接上,职业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成就令人瞩目。 三、科技发展为职业教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的爆炸,已经开始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而且这一影响将会呈现出日益加剧的趋势。科技对职业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科技对职业本身的影响。科技进步使原有职业不断消失,与此同时,新兴的职业又不断产生。职业的更换频率越来越高,人们为了迎合职业的需求并更新本身的知识储备,就需要社会提供的职业教育,以此来应对职业的转换需求。科技对职业教育的影响还表现在科技对于职业教育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改善作用。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突破了传统的束缚,知识储备提升速度已经大大超过过去的水平。方便快捷的知识获取途径为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培育出一大批优秀的职业教育从业者,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软件建设上起到了促进作用。而新的教学设施、教育方式的引进,直接为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 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尽管随着政府的大力投入,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在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上仍然面临着各种挑战。 首先,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教育资源作为一种社会资源,是教育事业得以发展的基础资源。近年来,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逐渐加大,教育事业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然而,目前我国的教育资源分配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区域分配不合理,即东部地区多,西部地区少;学科分配不合理,即有的学科多,有的学科少;学校间分配不合理,即,有的学校多,有的学校少。这些不合理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其次,社会及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误区。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一种“初中—高中—大学”的人才成长模式,认为这才是正道。选择进入职业学校就读,是一种无奈,要么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要么因为家庭负担过重。“职高无用”的论调在社会中影响深远。家长本身对与职业教育的认识受到社会的认识左右,认为高考无望再上职业学校对孩子作用不大,也是在无形中增加自己负担。这样的认识误区与有关报告所提的“中国目前最缺的是技术性人才”这一观点是相悖的,长期以来形成的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误区,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再次,职业院校自身存在制约发展的因素。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发展时间不长,发展模式有待优化,从近年来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来看,大部分依靠地方政府,层次和规模都难以同高等教育相匹敌,招生范围也局限在有限的区域内,呈现出小、散、乱的特点。由于资金和获得的教育资源有限,职业院校本身的生存问题成为首要问题,所以片面追求招生人数,但是自身的硬件条件没能配套跟进,已经超出职业院校本身的承载力。加上教学模式陈旧、师资队伍匮乏等原因,难以做到对学生的应材施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不利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推进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所占比重巨大,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和“企业创新”有着紧密的联系。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是经济大环境的要求,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机制,对于我国综合实力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花大力气做好这一事业。 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教育系统的发展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扶持,其中各种资源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尽管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但是这些投入的分布不合理,教育系统内部存在着不协调发展的局面。职业教育由于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方面实力难以同高等教育匹敌,更需要得到教育资源的眷顾,所以今后在教育资源的配置应该合理化。对职业教育而言,教育资源的获得是其发展的动力和保障,职业教育只有在解决了自生的生存问题的前提下,才能不断提高办学条件,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二、硬件和软件同步建设,提高办学综合实力。对于教育事业而言,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灵魂,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样如此。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规模到体系上,职业教育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然而,由于大部分职业教育的发展还要依靠地方政府,所以难以做大,就全国而言,存在着小、散、乱的特点。所以,职业教育发展应该整合各方面教育资源,做大做强。一方面是更新硬件条件和设施,这是基础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强软件建设,引进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加大高层教师队伍的比重,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三、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大发展。教育改革是一项重大的课题,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次教育改革都会带来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要采取多项措施,鼓励和支持职业教育在发展方式、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重点突破:与地方政府结合,创办一批适应政府发展需求的职业院校,对于本身定为不清的学校,应该以适应地方政府发展方向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校企联合办学的新模式,通过订单式委托培养的方式,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鼓励新兴产业领域优秀企业家应聘到职业院校兼职,支持行业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开发园区与职业院校共建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相同类型,相同层次的职业院校,可以探索统一培养目标和方式,整合职业院校之间的办学资源。 任何事物在其发展都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职业教育在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基础上,已经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尽管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还存在着各种制约因素,但是我们坚信:中国职业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文见《科技日报》2012年1月6日第1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