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倒“围墙”,将农民作为教育对象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2-2-6 15:13:00 人气:
浙江师范大学职教研究中心 张力跃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一些理论工作者提出中职要举办更多的涉农专业,要培养面向农村经济的新型农业劳动者,总体思路是在现有办学模式下县域中等职业教育由“工”向“农”调整。这样的建议似乎体现了面向农村的精神,但对职教办学者来说,让农村青少年在农业收益比较低的现实下选择接受“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好说不好做,建议也就只能是“建议”。 农民具有接受职业教育的现实或者潜在愿望,要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核心是职业教育要面向农民,认清这一问题(不仅仅是政策)的实质,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抓手。 农村职业教育要树立将农民作为培养对象的大思路2008年我国中职教育入学率首次与普通高中持平,与欢呼声同时出现的是更多的忧虑:这样的可观规模能否持续? 尽管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多种多样,但在实际应用时人们更愿意使用一个相近的称谓——县域中等职业教育,两者的内涵几近重合。顾名思义,这样的职业教育虽然身处农村(我国的农村职校绝大多数设在县城,真正设在农村的极少,所以这里将县城也作为城市—农村两元中的农村),但整个办学体系都秉承着工业化的宗旨,从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到教学方式、实验实训基地,都围绕现代化大生产对劳动者的技能需要展开,学校根据企业需要办学,学生也是为进入工业体系、融入城市接受教育。在这样的框架下,就读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是农村青少年,他们的主体是农民子女,他们的愿望是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我们怎么能指望他们心甘情愿地选择接受涉农专业的教育,毕业后回到农村(这样的要求从教育公平的角度都值得商榷)? 显然,农村职业教育需要有大思路——推倒“围墙”,将农民作为教育对象。著名职教专家福斯特认为,农业教育应立足农民,学生是农村职业教育中不稳定的对象,强制性的职教,最终导致职教学生选择与农业无关的职业,他的理由是“如果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其求学目的是为了离开乡村的话,那么任何学校中的农业课程对他来说是毫无意义的”。农村职业教育的对象要不断扩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对象主体最终要落实在农民教育层面上。 农民具有接受职业教育的客观原因和强烈愿望农民群体注重实际效益,无论是在家务农还是外出打工,他们只要看到科学技术能够为自己的生活带来实际收益,他们就会产生学习这种科学技术的愿望。农村职业教育的展开,必须考虑到这种来自农民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职教计划可能给他们带来的实效。目前,为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正处在积极追求职业教育的高峰,这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可以说正逢其时。 现在农民与农村职业教育几乎绝缘,主要原因在于以全日制为中心的普教模式。第一,一所学校体系外的游离个体很少有机会进入正规学校;第二,当前农村职教作为正规教育,培养周期比较长、开班时间比较死板,由于目前农业生产规模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随意性较强,并且随着市场和农业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长学制教育很难适应这一需要;第三,很多职业学校的教学与当地经济社会需求脱节、与农民生活脱节,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 对农民的职业教育需要讲实际、实用、实效和可操作性,在农业技术层次的需求上,农民最关注有关“名、特、优、新技术知识”,以及最新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信息;在农业技术类别的需求上,农民需要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新材料、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以及农业现代化生产设备等,尤以新技术、新品种最受欢迎。由于农村职业学校长期沿袭普教模式,师资队伍实践技能差,实习基地缺乏示范性和推广性,根本无法让农民学以致用,因而大多数农民选择了与工作结合紧密的民间学徒式训练,没有在职业学校接受教育。 尽管存在上述脱节,但我们还要看到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教育需求的高度契合性。相对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来说,农村职业教育的师资条件、专业设置和实践实验基础更接近农民培训的实际需要,从历史上来看,很多农村职业学校的前身是农业技校、农业中专等,很多农村职业学校过去都开办过涉农专业。要实现转型,既需要充分挖掘利用资源,更需要有前瞻性、有创新精神。 政府要加大发展面向农民职业教育的力度要实现“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切实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缩小城乡差别,政府应该创新和发展面向农民的现代职业教育,大力支持和鼓励农村职业学校对新型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培训,适应和满足农民的职业教育需求。 第一,加大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农村职业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要发展面向农民的职业教育,依靠学校收费和政府少量的拨款是不现实的。在农耕间隙、田间地头组织分散的农民上课,为农民展示新机器、新技术,组建和维持以行家里手为主的师资队伍,这些举措如果没有政府的强力支持很难进行。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加大投入,是以政府为主体推动,需要的是大决心和强力度。 第二,政府制定相应的保障政策。一是要统筹各种教育资源。目前,我国农村职教资源主要分属于教育部门、劳动部门、经济(业务)部门,由于相互之间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连接,缺乏相应的协调与配合,各自为战的情况比较突出。政府要强化统筹作用,对隶属于不同行业和部门的职业教育机构进行整合,实现资源组合,就显得必要而迫切。二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事业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衔接。在政策设计中,要把农村职业教育纳入新农村建设体系,突出劳动者素质提升的中心地位,在新农村其他建设事业中更多地利用和发挥农村职业教育的作用。 作为农村教育的中心,农村职业学校应与农村成人教育、文化教育统筹,成为农村社区的技术和技能培训中心、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创业和就业指导中心、市场信息中心兼带实训基地(校办农场、工厂)。 第三,科学指导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农民中既包括在乡务农的农民,也包括准备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所以政府应科学设计指导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通过创办有农村特色的职业学校,对留在家里的农民开展与其发家致富相关的实用技术推广,通过与城市职业教育构建联动体系,对农民工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首先,对守家在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现代农业教育是现在我国农村职业学校应该做好的本业,农村职业教育只有通过突出农村特色,才能在职业教育的形式、内容、时间、效益、效率上赢得农民的承认或认同;其次,要充分联合利用城市职业教育的力量,分工合作,农村职业学校主要承担农民工(进城前)的职前教育与培训,城市职业学校主要承担农民工(进城后)的继续教育与培训。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2年1月5日第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