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10万农民不离土地上中职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0-10-13 9:12:00 人气:
重点校牵头“送教下乡” 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 课堂搬到农场养殖场河北10万农民不离土地上中职地处太行深处的河北省邢台县岗底村今年人均纯收入将突破12000元,达到历史最高。全村600多名村民一致要求,选一块当地最好的“万年青”石头刻一块“感恩碑”,把它立在邢台农业学校的校园,以感谢学校“送教下乡”给该村带来的巨大变化。据悉,“送教下乡——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是河北省实施的一项面向农民的农村职业教育工程。 河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但前些年,各级各类学校的涉农专业却迅速萎缩。截至2008年,全省100多个县级职教中心涉农专业在校生不到5000人,平均每校不到50人,而这仅有的5000人中大部分还是为了参加“对口招生”考大学才学的涉农专业,真正想回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几乎没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当地农民常海峰告诉记者,当他高考落榜,回到农村务农时,却发现自己根本不懂农业知识,再想回职中学习,已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肩上的担子也就重了,虽很想系统学习农业知识,但已经晚了。农村职业教育陷入了这样尴尬的境地:面向不想务农的初中生招生,生源越来越少;务农的农民想上学,但各种条件已不允许。河北省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决定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打破固有招生限制,“送教下乡”,把正规的农业职业教育送到农民家门口,让他们不离家门、不离土地、不影响生产,系统学习中职课程。 去年7月,河北省委组织部、河北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河北省教育厅联合下发《关于推进“送教下乡”加快培养农村适用人才的意见》,要求拥有涉农专业师资、教学设施、实践基地等必需的基本办学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村,招收初、高中毕业生及同等学力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专业户、复转军人和返乡农民工等。课程设计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侧重学习当地产业发展急需的知识和技能。在授课形式上,把专业课堂搬到乡镇和农场、养殖场,方便学员上学,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意见》一出,有50万名农民争相报名,经过筛选,河北各中职学校最后共招收了10万人。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河北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认真遴选承办学校,要求“送教下乡”必须由省级重点以上的骨干学校牵头,拥有足够的涉农专业师资、教学设施、实训基地,教学点设在乡镇成人学校和农村闲置校舍农村小学等。二是明确招生对象与学制,招生对象为具有初中毕业或同等学力,年龄45周岁以下,农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基层干部、村后备干部和返乡农民工、专业户、复转军人和有志在农村创业的青年,实行自愿报名、注册入学,专业为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农村经济管理、农业机械化、农村能源开发利用等,比照三年制教学计划,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三是调整课程结构与教学形式,组织专家制定了专门的教学计划,将公共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训练与实践有机结合。四是严格教学管理,对学生作业及考勤制度、学分取得办法等作出严格规定,并把学员“产品品质提高,生产规模扩大,市场运作能力加强”等作为衡量学习质量的重要标准,成立专家组,定期深入教学点检查。 “送教下乡”迅速给河北农村带来巨大变化,邢台农业学校从2008年起就对邢台县岗底村实施“送教下乡”,学校根据该村特点专门制定了以苹果、板栗、核桃三个主要产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内容和计划。在进行正规学历教育的同时,还向学习优秀的学员颁发农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村里规定,对取得初、中级证书的农户,村里的“富岗集团”优先收购其果品,每个果品上都将贴上生产人的姓名、技术等级,消费者如果觉得好吃,可以直接向集团订购该果农的果品。持证果农生产的果品,收购价每斤比未取得证书的农户高1角至3角。村民王介民算了一笔账,取得证书后,他的7亩苹果园每年可增加收入5000元,假如他的果品被某消费者订购了,其价钱会更高。村支书杨双牛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农校“送教下乡”,送来了财富,所以要给学校送一块“感恩碑”。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0年10月8日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