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工业4.0”时代中职教育的困境与突破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5-8-19 10:14:00 人气:

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校长 丁志康

用“机器红利”接替“人口红利”,自2008年以来;华光集团启动实施自动化集成工程,先后投入1亿元,从国内外引进了182个机器人,大规模运用于冲压、喷漆涂装、焊接等诸多生产领域。迄今,通过“机器换人”,集团不仅减少用工500人,更以高效率、高质量的智能化制造换得了制造业发展新的空间。“今年,集团生产订单已全部排满,年销售有望达到20亿元,比去年增长15%。”集团董事长薄铸栋说。——《惠山新闻》2015年1月26日。

之所以特别关注这篇报道,这是因为报道中提及的“华光汽车部件集团”是我校合作企业之一,也是学校理事会的副理事长单位。其实,这种以生产过程的“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工业生产模式,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工业4.0”。

“工业4.0”足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概念。它描绘了制造业的未来愿景,提出继蒸汽机的应用、规模化生产和电子信息技术等三次工业革命后,人类将迎来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说得通俗一点,工业3.0完成了“人机对话”,那么工业4.0将实现高智能的“机机对话”。

这一工业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恰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制造强国形成历史性交汇,这对中国既是极大的挑战,同时,也是极大的机遇。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战略设想。我们看到,在这一过程中,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也是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根本路径。

那么问题来了,反观我们的中职教育,似乎与智能化还有着很大的距离。我们的实习车间的实习手段依然以乎工、自动化、半自动化为主。当合作企业在智能化道路上阔步前行的时候,中职教育该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这无疑是个迫切而重要的问题。

1.明确职业学校的发展定位。前阵子,国人到日本抢购电饭锅、马桶盖的尴尬现实再次让我们认识到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现状。这一状况反映到职业教育上就是:滞后的职业教育难以为制造业输入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据统计,目前我国高级技工仅占工人总数的5%左右,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40%的比例相差甚远,高级技工的缺口数量巨大、毋容置疑。为此,要在工业4.0时代有一席之地,中职教育必须找准定位,引导学校立足自身优势和特点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不盲目攀高、不越位错位,重点建设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品牌专业,进一步加强贴近区域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建设,从而在各自领域和层次上办出特色、形成品牌。

2.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一头是教育、一头是产业,具有鲜明的跨界性,必须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来实现。国内外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出路。从实践来看,真正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还有较大的困难,现有的校企合作还只是松散型、浅层次、随机性的,“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并未真正解决。就像开头提到的合作企业“华光集团”,它已经在智能化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了,而我们学校却显得后知后觉,甚至不知不觉,企业已经4.0了,学校还在2.0上,又怎能形成同频共振呢?这样的校企合作就不能不引起自身的反思了。针对这种现状,学校必须主动针对企业需求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学校培养培训与区域经济发展及企业需求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增强对企业的服务和支持能力。企业只有尝到了合作的甜头,才会和学校一起同频共振、共同发展。校企合作也才不会变得有名无实。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对教师有专门要求,不仅要讲师德有学识,还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但现实的情况是,“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高技能教师和专业建设带头人匮乏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如果连教师自身对“工业4.0”都不甚了了,又怎样带动职业教育适应这一革命性变革呢?所以,学校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鼓励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积极组织教师参与企业相关的生产、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活动,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实践的能力。

4.积极推进中高职衔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不断变化,人才结构与内涵要求也随之改变,人才包括实用型人才的高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中职毕业生继续深造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中职与高职的衔接具有现实的必要性。从中、高人才培养目标来看,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某行业或某岗位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而高职教育目标则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工业4.0时代,企业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要求更高,中职学生如果驻足不前,不能更新知识技能,那么在企业中必然面临淘汰的危险,所以只有打通中高职之间的“梗阻”,中职学生才能在企业中立足站稳。

在迎接“工业4.0”时代的新形势下,中职教育不能妄自菲薄,只有立足自身优势、迎头赶上,努力培养适应“工业4.0”时代的文化、智能、技术融合一体的专业人才,中职教育才有未来。

(文见《职教通讯》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