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课堂走出“千校一面”
——上海市长宁区推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采访纪行(上)
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除了跑操、吃饭之外,就是上课、自习、考试,一天要学习十几个小时。这样的高中生活在很多地方并不鲜见。但在上海市长宁区,记者找到了另一种答案——
在长宁,像语文、历史、数学这样的高考科目,非但没有学校加课,华东政法大学附中还拿出10%至15%的课程用于“明德尚法”特色课程。
在长宁,8所特色高中各成体系,生涯指导、明德尚法、教育剧场……一个个响当当的主题课程,彻底改变了高中“千校一面”、“万校一书”的窘境。
这样的高中,拿什么要成绩?长宁区教育局局长姚期不慌不忙,拿出近年来的高考成绩:以华政附中为代表,高考升学率从48%飙升到87%。
颠覆传统教学,深化改革从每个教师做起
在很多高中对特色、多样化还无从下手甚至质疑时,上海市长宁区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已步入深水区。
陈陆平是华政附中的政治老师。改革初期,学校要求老师不能再滔滔不绝地讲了,要研究自己的独特课堂,他突然不知道怎么上课了。校长潘敬芳不等老师们质疑,拿着计时器就冲进了教室:“教师统一教授不能超过20分钟!”“这么短的时间,知识点都讲不完,还谈什么探究、合作?”老师们反问。
改革就是要直面难题。潘敬芳和老师们聚在一起大胆搞起了“学程手册”,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引路。激发学生思维层次;放慢节奏,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及时对课堂提问进行调控、引导和提升。老师们发现,通过有效提问,一问一答之间,个性化课堂应运而生。
历经“蜕变”之后,陈陆平实现了华丽转身。“一节课上,只要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教学效果比单纯灌输好得多。”
生涯规划、模拟法庭、环球掠影……这批课程的颠覆性足以让人眼晕,以跨学科、高科技、多资源为标签。市三女中语文老师徐萍将教育剧场的课堂搬到了小剧场。课堂上,学生根据幻灯片,在10秒钟之内创设情境、即兴表演。“当了十几年老师,我从未和学生走得这样近、成长这样多。”徐萍说。
“开始是改革要求你不得不变,真的变了之后才发现,教师舞台天地宽。”一名教师在笔记中这样写道。
告别苦学累学,提升素养从自主探究开始
在复旦中学的“牛顿定律复习”课上,从原理的讲述到实验、练习的设计都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是一节我们自己的课。在课上重要的不是学了多少知识,而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知识。”学生朱伟说。
学贵有疑。但到了高中,很多学生不愿问、不敢问、不会问,只知道埋头做题。“新课出问题、复习课给框架,逼着学生探究、提问。”这是复旦中学教师坚持的教学原则。现在,课堂讨论、质疑之声,此起彼伏。
有人说,高中新课改“最要害”的变化是学生自主选课。而这里的教师会告诉你,好课程一定能吸引学生。仙霞高级中学里仅一门视觉艺术课程学校就投入了语文、美术、音乐、计算机4名教师。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们交出了最精彩的作业:“食堂成堆的一次性筷子代表着什么?我们来调查老师、同学的看法。”DV中,学生施润元化身记者,通过访谈将问题引向深入。对在特色高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来说,研读、调查、课题研究,是学习的常态。
在长宁,学生拿全国课题奖,受到大学、乃至用人单位的追捧早已不新鲜。一所优秀高中发展的价值在于,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和资源,激发学生内在潜能,为其终身发展奠基。长宁高中的转型,让学生远离苦学、累学,代之以好学、会学、创学。
“与身边很多不知为什么读大学、读大学学什么相比,我早已度过了这个迷茫期。”现就读于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的李颖,2010年毕业于天山中学,“是高中让我比同龄人早走出了一步。”
创造“新”高中,我们仍在路上
“将高中定位为高考预备班,这样的传统高中终将消亡。高中教育不能以牺牲学生的灵性为代价,不能以毁掉学生的后续发展为结果,不能只给学生一张越来越空的高中文凭。”长宁区教育局副局长夏惠贤深有感触地说。
长宁区的这场区域推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的改革,从2009年起,历经近3年攻坚,全区8所高中重新建构了课堂秩序,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彰显,教师则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
在基础型课堂改革的基础上,学校着力“综合素养、学有所长、多元发展”的培养目标,围绕“主题轴”进行综合课程开发建设,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适合其发展的路径。
“如果进入天山的学子和其他高中生学一样的内容、考一样教材,学生的个性、特长就无法充分发挥和施展。”天山中学校长郭兆年说。
“教师教的改变和学生学的改变是特色高中转型的关键点。学校多样化、特色化的目的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在此基础之上,学生的学习素养得到不断提升,反过来再看高考,不过是一件简单的事。”仙霞高级中学校长李静微说。
延安中学的“数学与科技”、市三女中的“女生教育”、复旦中学的“博雅文化”、天山中学的“生涯规划”、华政附中的“明德尚法”、仙霞高中的“信息素养”、西郊学校“科学健身”……现在,长宁区高中的特色不断彰显,学生综合素养日益提升。
据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副处长颜慧芬介绍,上海市已经全面启动高中多样化发展项目,原先“分数机器”式的高中教育成为了过去,“新”高中正在“海”上崛起。
■ 校长说 上海市复旦中学校长周国正:
特色是不断凝练的过程
复旦中学是一所历史名校。寻求特色化发展,既是我们对教育转型要求的积极思考,也是对自身历史和教育思想的回归。然而,特色无法一蹴而就。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载体,学校以“文化”为主题建设综合课程,追求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追求彰显学校文化品质和个性特征的内涵,追求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追求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因此,学校特色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作,又是一个有价值的工作。
■ 教师说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教师徐萍:
把课程作为创新的起点
在这场改革中,教师的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开发他们的想法,并且让他们享受所需要的教育。因此,教师所有的教学都必须在具体、实际和有意义的情境下进行。拓展型课程对我们来说是完全陌生的课程,也是教师创新的起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师要敢于尝试新的挑战,并展现出胆识、智慧和恒心。这些对学生而言,是最好的鼓励和引导。
■ 家长说 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家长孙伟:
我们家长支持学校教改
学校的课程居然如此有意思!学校模拟国家立法听证活动,让学生围绕社会或校园热点问题谈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可谓独具匠心。我们感到,学校是在很用心地办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自从孩子参加了很多这样的活动后,比以前更加关注时政、社会,有时还会同我们进行交流。这样的变化真好,我们支持学校进行这样的改革。
■ 学生说 天山中学毕业生张子昊:
这样的高中生活,真好!
步入高中,我们的疑问太多了:高中学习究竟是什么?好的高考分数代表什么?好大学是否就注定会有好人生?学校为我们准备了生涯指导课程,生涯体验馆成为我高中最留恋的地方。多种学习让我们渐渐摆脱了对高中生活的焦虑和恐惧,有了争取未来的信心和准备。正是这样的心态,我们才发现,所谓幸福就是迎难而上、不断奋进。这样的高中生活,真好!
《中国教育报》2012年5月24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