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预备型高中亟待加强与大学衔接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2-4-26 15:44:00 人气:
■毛杰 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 局长 中学特级教师为准备升学的高中生设立一个预备期,进行相关的衔接教育是现实需要。 升学预备型高中需要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让学生能够培养兴趣,尝试发展,选择发展方向,其定位和预科教育有很大差异。 中国教育报组织的“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系列谈”引导广大读者正视现实问题,促进理论研讨,探求解决途径,倡导了一种科学精神和务实风气。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提出“将高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预科新定位”,涉及大学和高中教育的衔接问题,很有现实意义,就此谈谈我的看法。 历史上短暂的预科和现实中对衔接的需要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大学预科曾存在过短暂的时间。 1903年公布的学制即癸卯学制中,设大学预科3年,分科大学3至4年;1912年公布的学制即壬子学制中规定大学预科3年,本科3至4年;1922年公布的学制即壬戌学制中,则取消了预科,此学制一直沿用到1949年。 新中国成立后的学制中不设大学预科。现行高考录取制度中的预科主要招收少数民族考生及少年班等特殊群体学生。 由此可见,大学预科是为尚未达到大学入学要求的求学者而设立的。所以,《辞海》中对预科的解释为,“大学或专门学院培养新生的机构之一。或单独设立,或为大学、专门学院的组成部分”。 但学生从基础教育到接受高等教育需要有一个过渡衔接。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在知识结构、教学方式、学习方法以及管理的方式方法上都有很大差异,所以,大学一年级新生多有不适应的情况。因而,为准备升学的高中生设立一个预备期,进行相关的适应衔接教育是现实需要。 普通高中和大学预科定位有所不同普通高中是与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特殊教育、义务教育相区别的一种教育,它介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属于基础教育阶段。普通高中曾有“双重任务”说,即兼顾升学和就业预备,有侧重地对学生实施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现在看来,更应该把高中教育看成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阶段,高中是人生发展的转型期,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期,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服务于某一既定目的的工具。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现在各地都探索高中多样化发展,有些地方把普通高中分成学术型高中、普通高中、特色高中和综合高中,有的分成综合改革型高中、学科创新高中、普职融通高中和艺术高中。就其毕业生的去向看,高中可以分为升学预备型高中、就业预备型高中和综合型高中等。然而不管哪种类型,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任务——为学生“成人”作好准备。这种准备包含知识的准备,学习能力的准备,理想、信念、价值观的准备,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准备,心理和身体的准备等。 以“升学预备型”高中而言,除以上“成人”准备之外,它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让学生能够培养兴趣,尝试发展,选择发展方向。这种定位更符合作为基础教育重要阶段之一的高中的特质。 简言之,升学预备型高中注重基础教育的任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成人”作准备,而预科,则偏重学生为适应大学学习内容和方式方法作准备。两者同为高中,但在定位上有较大差异。而现在最需要做的是如何在升学预备型高中里加强与大学教育的衔接。 升学预备型高中应加强与大学的衔接根据不同类型高中的不同定位,当前,应加强升学预备型高中与大学的衔接。 首先,升学预备型高中要加大选修课开设的力度。这就要求高中学校自觉保持“教育坚守”,抵制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非理性行为,不能把“自由”选修变成“强制”选修或“规定”选修。 高中学校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开发教学资源,在课程标准要求下,根据学生的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尽量多地开设选修课,以满足学生的选择,给学生尽量多的“尝试”机会。 其次,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在升学预备型高中开设大学先修课程(也可称为“桥梁课程”),让高中学生在高中学习的某一阶段,学习部分大学学习内容,提前尝试,不断修正,逐步适应。这无疑是一种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衔接过渡,实现“无缝对接”的好办法。 要实现这种衔接,需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师资。有人说,可以让大学教师担任部分先修课程的教学工作。但从我国大学的区域分布和大学教师的数量等方面看,这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应主要由中学教师担任。那么,如何培养这样的中学教师,需认真研究。 二是课程。哪些大学内容可以作为先修课程?由谁来选择?由谁来促使大学认可这些课程?应有一个全国性的权威组织来运筹。 三是先修课程结果的使用。如果先修课程采用学分制,学生进入大学后,大学应该认可这些学分,那么,先修课程的学分又由谁来确定?再者,先修课程的结果,在现行高招录取制度中应得以体现,至少,应在自主招生中得以体现。这样,中学的先修课程才能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 《中国教育报》2012年4月20日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