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侨乡的教育崛起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1-5-5 16:15:00 人气:

——广东省梅州市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纪实

【阅读点睛】

2008年,梅州市提出两大目标:用5年时间在广东的山区市中率先创建“教育强市”,到201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近5年来,梅州市、县两级财政共筹集高中阶段教育建设资金6亿元。

在增加供给的同时,实施“强师兴教”工程。加大对教师的引进和培训力度,开展全市名师评选,建立城乡教师双向任职和交流制度,实施高中教学督导评估。

为实现职普规模大体相当,梅州打出了“整合资源、扩大规模、狠抓招生”一套加快中职教育发展的“组合拳”。

来到广东梅州的人,时常能在不同场合听到两个词:“创强”、“普高”。创建教育强市、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不仅市长、局长、校长在说,甚至普通老百姓、远在海外的华侨都在说。“我们有紧迫感啊!”梅州市委书记李嘉说。

梅州有侨乡、世界客都之称,崇文重教的氛围、华侨兴学的传统铸就了梅州教育的品牌。百年间,梅州出了473名将军、23名两院院士、241名大学校长、书记。然而,曾经的辉煌难掩几年前的尴尬,同处广东,论经济,梅州的人均GDP仅有深圳的1/8;论教育,地处珠三角的兄弟地市已昂首迈向了教育现代化,而地处山区的梅州仍面临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高中阶段教育薄弱等发展难题。

“崛起靠人才,人才靠教育”。2008年,梅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两大目标:用5年时间在全省山区市中率先创建“教育强市”,到201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记者采访时,梅州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已接近90%,“普高”目标已经实现,“创强”活动蓬勃开展,一股勃勃的教育生机正在梅州大地上升腾。

政府重视 华侨兴学——教育投入一分不少

“随着‘普九’巩固提高、基础教育‘重心’上移,老百姓对优质高中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企业用工又需要大量的技能人才,这些都指向了高中阶段教育,这是我们近年来教育发展的难点和痛点。”梅州市教育局局长罗嘉文告诉记者。

“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战略重点,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全力推进。”这是梅州市委、市政府从“绿色崛起”全局出发,精心组织的一场攻坚战。“只要是普高的事,一路绿灯。”罗嘉文介绍,市政府与各县(市、区)签订了工作责任书,教育局与各学校签订了工作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将“普高”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列入对县区的工作考核,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部门联动协调机制,财政部门优先安排教育发展经费,国土、建设部门加快解决学校发展建设用地问题。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梅州高中阶段教育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梅州财政弱、底子薄,可只要说给教育投钱,一分都不会少。2008年和2009年,全市预算内财政教育拨款同比增长14.48%和22.13%,高出财政经常性收入7.74个百分点和19.37个百分点。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梅州市本级财政加大对高中阶段学校的投入力度,投入8000万元建市职校新校区,投入8000万元扩建东山中学,投入1亿元建设梅州农校新校区……据统计,近5年来,市县两级财政共筹集高中阶段教育建设资金6亿元。

现代化的实验大楼、学生宿舍、教师公寓鳞次栉比;环形400米跑道、标准足球场、体育馆等一应俱全;校园依山而建,绿树成阴、空气清新,梅州很多中学生就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下学习。

东山中学、丰顺中学、梅县职中、曾宪梓中学……每一所魅力校园的背后都镌刻着华侨的名字。近5年来,由梅州华侨捐助用于发展教育事业的资金达13亿元。华侨兴资助学的感人故事数不胜数。梅县高中的教学楼、体育场馆均由侨胞和社会热心人士捐助;东山中学剑英校区总投资约8500万元,其中6000万元由地产企业家朱孟依热心捐赠……华侨的拳拳之心、眷眷之情,加速推进了梅州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

扩容促优 强师兴教——高中做强一校不少

两年前,梅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安国强有些忧心忡忡:家长想让孩子上好高中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很多人“递条子”、找关系,可高中学位毕竟有限,能进入全市10所国家级示范高中就读的初中毕业生仍在少数。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是关键一环。高中如何做强做优?如何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这是摆在教育局领导班子面前的头道难题。

经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梅州教育决策者们定下了“扩容促优、强师兴教”的八字方针。教育局出台的文件这样描述“扩容促优”:加快普通高中基本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充分发挥东山中学、兴宁一中等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优质资源和品牌效应,逐年扩大招生人数和办学规模。

东山中学正是“扩容促优”战略的受益者。这所学校曾是污染区内的“弹丸之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对学校周边污染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并将破产的钢铁厂、磷肥厂规划为东山中学新校区用地,校园环境得到彻底改观。两年时间,东山中学占地面积扩大了3倍,建筑面积增加了4倍,在校学生人数从不到5000人增加到近1万人,实现了发展史上的大跨越。

学校扩建了,学生进来了,优质资源会不会被稀释?老百姓起初有这样的担忧。梅州教育局及时提出,在增加供给的同时,实施“强师兴教”工程, “扩容不能以降低教育质量为代价”。自2008年开始,教育局出台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加强高中师资:加大对教师的引进和培训力度,开展全市名师评选,建立城乡教师双向任职和交流制度,实施高中教学督导评估。

“引进教师,要放得下身段,舍得投入。”这是梅州教育人的共识。邓玉培毕业于华中师大,这位出身名校的湖南小伙子,自从2008年来到地处山区的蕉岭中学就一直没有“挪过窝”。“我为啥能扎下来,被感动、有平台。”邓玉培说,他们这一批大学生都是主管教育的县长亲自到学校“请”过来的,逢年过节,县教育局局长会和他们聚餐,“这些细节暖人心啊。”邓玉培们发展也有平台,蕉岭中学实行循环教学制,高三不设把关教师,新教师经过培训和锻炼,也可以教高三。据统计,从2006年开始,蕉岭县从华中师大、湖南师大等高校招聘了35名师范本科以上毕业生任教,同时从本省的本科院校中招考了107名优秀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

如果说,引进优秀毕业生为梅州教师队伍输送了新鲜血液,那么,加强培训、引领成长则成为各高中学校的自觉追求。东山中学、曾宪梓中学、兴宁一中、丰顺中学纷纷开展师德教育、教师职业技能、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等校本培训活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邀请教育专家、名师开设讲座,支持教师与省内名校交流学习。各学校还积极开展“名师帮带”、“教育教学开放周”、“课题研究”等活动,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两年来,梅州市高中教育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梅州有国家级示范高中10所,省级普通高中6所,市级学校32所,优质学位已达总学位的91%,比2007年提升了15个百分点。目前,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88.16%,比2007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整合资源 扩大规模——中职招生一个不少

在梅州教育决策者看来,中职教育既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难点,同时又是突破口。只有大力发展中职,实现中职和普高教育规模大体相当,才能实现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快速发展。2008年以来,梅州打出了“整合资源、扩大规模、狠抓招生”的一套“组合拳”。

——投入近8亿元建设占地900多亩的东山教育基地,新建了市职业技术学校和市艺术学校,新增学位近万个。梅州农校、丰顺中学等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扩建,净增高中阶段学位近两万个。

——实施“4+6”工程,进行县域内职业学校整合。形成了以市职业技术学校、市高级技工学校、梅州农校、兴宁市技工学校等4所万人职校为龙头,以梅县第一职业学校等6所5000人职校为骨干,各县1所以上职校为基础,各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补充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

——加大中职招生宣传力度,以农村为重点,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印制《梅州市初中毕业生升学指南》,提高学生报读高中阶段学校的积极性。

在梅州,有句口号家喻户晓——中职招生一个不少。这句话既折射出中职教育的吸引力尚有待提高,又表明了梅州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决心。记者在梅州各县区、职校采访时,就听到了不少关于中职招生的实招、好招。

梅县建立了教育局——学校——班——学生家庭的工作网络,在初三下学期一开始就深入社区和农户家中,分析学生的情况,宣传国家政策,引导家长转变观念,积极送子女接受职业教育。而政策上的优惠措施同样不少,丰顺县委、县政府出台文件规定,凡是报读中职学校的学生都可享受两个学期全免费的优惠待遇,县政府为此投入资金600万元。600万元,对于发达地区或许不算什么,可是丰顺县一年总的财政收入才1.9亿元……

短短两年时间,梅州中职在校生从2007年的近6万人到2010年超过10万人,增长80%,年招生数由2007年的1.9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近4万人,增长112%。梅州中职大发展使梅州最终赢得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战”的胜利。

如今漫步梅州,美丽的学校建筑物耸立在依山傍水的人文秀区,让人流连忘返。老百姓说,学校巨变,变的不只是硬件,软件也在升级,孩子有希望,未来有盼头。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1年4月23日第3版)